郭繪,黃雪玲
(重慶三峽醫藥高等專科學校,重慶 40000)
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醫學模式已經發生了轉變,人們對護士工作人員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除了高專業知識和技能操作水平外,還要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和人文保護精神,才能滿足患者和家屬的需要。特別強調人文關懷是評價護理質量的核心內容之一。杜治政[1]指出,醫學是所有學科中最應擁有人文精神的學科,而護理學中的主要載體就是人文精神[2]。由于中國的護理人文教育起步較晚,傳統的看護教育重視知識和技能,無視人文教育,目前對人文教育的研究開展較少,因此,現在的看護人文教育領域存在課程設定不合理,自由度高,教育手段和教學方法單一,教師力量弱,評價方法不恰當等問題。不能滿足現代醫學模式(生理—心理—社會)的護理人員對人文素質的要求。
通過“三基”培訓和“三基”考試,護生根本無暇考慮專業知識以外的學習,加上傳統教育對人文知識重要性的認識不足等很多因素導致人文社會護生知識普遍不足。即使開設了多門相關的護理人文教育課程,也有將看護專業知識教育課程和看護人文教育課程人為分割的現象,仍然存在護理人員在實際的護理操作中,護理服務意識薄弱、理念模糊等問題。工作中以自我為中心,操作的目的不是滿足患者的需要,而是滿足完成護士工作的需要,為病人提供的服務創造方便的條件,所以病人往往會發出不滿的聲音,護患關系不和諧,導致患者滿意度下降,也增加了護理不良事件發生的概率。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發現人文素質對職業素質有很大的影響。近年來,護理學和人文學專業有逐漸滲透、融合的傾向。各醫學院校順應社會發展,增加了人文選修課的科目及學時,但所做工作較為局限,主要集中在課程設置中增加人文課程比例,還未意識到培養學生的人文關懷意識是一項涉及課程、教材、教學環境、教學方法等諸多因素的系統工程。而且,高職高專護理教育學制較短,在校時間只有兩年,學生本身的自覺能力和素養都不是很高,有些學生完全被手機及外界多姿多彩的世界所吸引,能自行進行課外閱讀的學生太少,加上護理專業的課程教學任務很重,無暇參加校園文化建設和各種社團活動。護生是護理事業的繼承人,是護理事業的強大后援軍,強化人文素質的教育是很重要的。
在現有的專業科目中引入人文素質教育是非常不足的。通過基礎護理課程融入人文素質教育,激發學生潛藏的人文需求,培養他們對自己、他人及環境的人文理解、人文關懷意識,樹立崇高的人文理想。為了在接受專業科目的同時感知護理服務對象是全體人員,不僅需要嫻熟的專業技術,還需要高尚的人文素質,適應現代護理對看護生提出的新要求。在今后的護理工作中,理解、尊重服務對象,具備對患者的關懷意識和能力。
國外的調查顯示,護理學課程基本上是由自然科學、社會人文科學、護理學三大類組成。其中,護理學課程僅占總課程的25%到30%(不同國家情況不同)。其中,麻省理工學院開設了108門人文社會科學課程。由此可見,國外教育重視對人文素質的培養。
近年來,各國理論界的研究重點和熱點都在人文素質方面。不同的人對人文主義、人文道義、人文精神、人文學專業的理解都有差異性。中西方對“人文素質”的概念認識有很大差異,通過總結各國學者的理論,人文素質可以體現在對人類世界、生活、價值觀和個性、氣質和訓練方面的理念,是一個人的精神風貌的整體表現。人文精神是人文素質的核心,學生對于它的理解需要強化和正確引導,因為它是精神價值的追求和直觀反映。
現代護理以人為本,充分尊重患者的權利和利益,保護患者的隱私,因此,提高現代護理人員的人文素質水平是迫在眉睫的,也是勢不可當的。本文的研究方法如下。
我校2018級普通專科護理共19個班,各班60±2人,隨機抽取其中的1班和2班,2班為實驗班,1班為對照班。兩個班的學生都是通過高考進入學校的,以性別、年齡、高考成績、入學后各學期的平均成績進行比較,區別沒有統計學的意義(P>0.05)。
2018級在校生從第二學期開始教授課程“基礎護理2”,1班和2班授課的教師為同一人,教師嚴格按照課程標準進行授課,兩個班進展相同,2班采用在基礎護理課程中融入人文素質教育的方法,1班采用傳統的基礎護理教授方法,一學期結束后評價。具體的開展過程如下。
1.精彩的前奏
課堂前5分鐘開展與愛相關的主題活動,輻射范圍大,確保全體同學都能參與其中。把全班同學分成6個護理小組,然后推選出組長,并給小組起名字。①展示。每次上課前都會安排一個小組做一個有“關疾病護理”的小展示,為課堂營造人文關懷的氛圍。愛的主題是“感謝母親”“女醫生為了捐獻骨髓放棄博士課程的考試”“血壓脈搏體操”等,愛的形式是歌舞劇、PPT報告、課本劇、體操、手語表演等。②優點大轟炸。各小組圍將一個同學圍在中間,其余的人都對她進行“轟炸”——輪流說出他的優點。發現和欣賞別人的優點是人與人之間的一種心靈接近,學生需要這樣的能力,照顧病人,贊美他的優點,讓他發現自己的價值和能力。③蒙上眼睛。在實際的訓練室里,進行角色扮演的時候,會讓扮演患者的學生目眩,讓患者一個人躺在床上。陌生的環境,陌生的面孔,陌生的生活計劃,所有陌生人都會給他帶來恐懼和壓力。讓患者了解此時自己需要護士的幫助,早日幫助適應醫院的環境,適應患者的角色。5分鐘的時間也可以用于讀書。教師選擇學校文化、護理職業禮儀、醫生仁心等內容,在閱讀過程中循循善誘地培養學生的高尚品格。
2.課中講授
在理論課中,教師引入了護理專業的鼻祖南丁格爾的動人事跡,使用名人的事跡及其高尚品質熏陶學生。教師在備課時挖掘思政元素,與社會熱點聯系,有時只是把圖片放在PPT里,不做任何解說,學生也能很快了解其中的意思。①介紹相關歷史知識,增加學生的人文知識深度。例如,在“導尿術”一章中,介紹了“中國外科之父”裘法祖的感人事跡,以名人的事跡感染護生,成為學生學習和模仿的對象。“口腔護理”課程中介紹了牙刷與牙膏的由來和發展。在“青霉素過敏試驗”中,介紹了青霉素是如何被發現的。②引入本專業的社會相關實時熱點事件,在解說其中蘊含的專業知識的同時,再考慮相關事件背后的人文精神因素。正如華醫網報道的那樣,11床患者是甲狀腺手術后的患者,下午剛做完手術,回到手術室進行觀察。結果,兩個小時后,患者變得發不出聲音,臉變成了深藍色,焦躁起來,雙手在空中亂舞。患者的家屬不知道發生了什么。幸運的是,因為管床醫生路過,所以急忙前去查看,發現患者的脖子腫了,紗布滲出了血。患者在術后出血,氣管被壓迫,出現了窒息癥狀。管床醫生拆開紗布,給傷口消除血腫后,患者的呼吸逐漸順暢,最終安靜了下來。當時,負責護士不在床前,而是在護士站處理其他事情。這引起了管床醫生的不滿,并將此事報告給了科護士長。雖然護士長跟蹤了,但是當天安排的責任護士是比較有經驗的護士王某。小王為了去外地看望丈夫,在沒有征得護士長同意的情況下私自和只有一年工作經驗的護士小李換了班。教師在講明具體的觀察方法及操作要點以后,還應該指導學生從護士條例、衛生法律法規、醫德醫風、護理管理等方面去分析產生問題的原因,引導學生從人文角度進行反思。
3.課堂后的提高
下課后舉行主題班會,每周開一次,給學生提供展示的平臺。以“母愛”為主題,學生制作PPT,加上音樂,并上臺展示。通過這樣的活動,提高學生的PPT制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協調溝通能力、心理素質等綜合能力。當然,也可以以時事熱點為主題。例如,在疫病發生后組織看護生去養老機構和社區進行慰問表演;在班里組織主題演講會,盡量讓大多數護生能夠表達自己的認識和心聲;組織護生去養老院,開展敬老和各種護理活動,激發愛心,喚起責任感,同時在無形中將助人為樂的精神滲透其中。教師要實時掌握學生的思想動向,以政治為主導,以提高人文素質為目標,引導學生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高素質高技能專業型人才。
4.修改評價標準
基礎護理課程的評價分為形成性評價和結束性評價,在形成性評價中加入思想道德、個人品質等評價。評分標準包括:團隊合作、無菌觀念、哀傷觀念、組織協調能力、觀察能力、歸納能力、溝通能力、人文關懷能力、操作程序正確、慎獨精神等內容,占總成績的30%左右。
在第一學期的課程結束后對兩個班的護生進行評價,考核形式和比例如下。形成性評價(包括考勤、學習態度、職業道德、團隊合作、無菌觀念、哀傷觀念、組織協調能力、觀察能力、歸納能力、語言表達能力、課堂提問等)占20%。階段性評價(中間考試)占20%,知識性評價(期末考試)占60%。在知識性評價中,技能性評價案例為一例,自主練習占20%,技能課的考核占40%,學期集中考核占40%。根據以上課程評價形式,實驗班2班和對照班1班這個學期基礎護理課程的整體成績進行評價的結果相比,實驗班的得分比對照班高,兩個班的比較差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將人文素質教育滲透在基礎護理課程中有以下三個方面的作用。
課程中不斷滲透人文素質教育,培養護生的愛心、忍耐力、自信心、自尊心、責任感。通過禮儀教育,規范站、坐、行、蹲、拾得物品、推輪椅、拿治療盤、拿病歷卡等代表護士職業形象的必要行為舉止,使其符合護士的行為要求,操作動作熟練、優雅端莊,體現新時代護士良好的職業形象。自覺按照禮儀的基本要求,規范自己的言行,在患者心中留下良好的印象,有利于建立和諧的醫患關系,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圍,并得到患者的認可。在基礎護理課程中滲透人文素質教育,不僅可以使人文教育道路多樣化,還可以鞏固人文素質教育的成果。由此,促使看護生樹立提供優質護理服務的新理念,為今后從事看護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實驗班的護生取得了更好的成績,驗證了在基礎護理課程中滲透人文素質教育具有良好效果。通過Cosplay,強化了哀傷觀念,體驗了患者的辛苦,變得更加體貼了。
良好的交流能有效地解決問題,消除隔閡,使彼此的心更接近。不良的溝通會產生誤解,增加矛盾,使問題更加復雜,破壞彼此的關系,進而走向敵對。交流對我們來說很重要。有效的交流除了獲得必要的信息以外,還可以得到精神上的滿足。這種心理需求在物質豐富、競爭激烈、節奏加快的現代生活中更加普遍和突出。
組織護生開展模擬訓練,在這個過程中促使學生掌握語言交流的技巧。周圍的學生和講臺上的教師,臨床中的患者怎么能輕松地和人交流呢?護生人文素養的培養是長期的重要教育工程。不僅需要切實可行的實施方案,還必須建立科學、可操作的人文評價素質體系。
人際交往離不開有效溝通,通過有效溝通可以提高生活質量和工作效率。護生應在平時的學習和生活中不斷總結人際溝通技巧,并勤于實踐,這樣才能提高溝通的效果。
共情能力是一項很重要的情感表達能力,是指在交流過程中設身處地替他人著想的態度與能力,作為一種態度,表現為對他人的理解、尊重、關切、接受;作為一種能力,表現為能充分理解別人的心態,以同理心對待別人,并且通過關切、溫暖與尊重的方式表達出來。具有共情能力的人更容易與別人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在和他人產生矛盾時,也能夠心平氣和地以建設性方式處理問題。共情的前提是擺脫以自我為中心,能夠融入社會群體中,站在對方以及更高的角度看問題。在基礎護理課程中滲透人文素質教育,一方面運用有效的教學手段激發護生天生的共情能力,另一方面從多角度培養護生后天的共情能力。情境模擬、角色扮演均能夠使學生和患者更好地共情,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