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旦旦 龔玲朝
中國傳統音樂,在我國的民族音樂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客家山歌被譽為“漢族傳統歌曲活化石”。客家山歌的歷史悠久,運用客家方言演唱,主要分布在廣東、江西、福建、廣西、臺灣等省。江西,是贛南客家人的搖籃,同時也是江西紅色音樂文化的源泉。隨著現代社會潮流的發展,傳統音樂文化依然是人類的根本,我們不能忘本!為此,我們肩負著對贛南客家山歌進行傳承與創新的責任與義務。高校是傳承與創新音樂文化的重要基地,作為本地高校應該首當其沖地讓本土特色音樂文化發揚光大并促進其可持續發展。
贛南客家人稱唱山歌為“打”支山歌,他們在野外山林田間勞作時,常常通過口耳相傳、耳濡目染的方式使得人人都會唱山歌。贛南客家山歌不僅體現了客家族群的民族精神,更是具有時代性的意義。特別是興國山歌,襯詞“哎呀勒”已然成為江西客家人的代表,也成為江西的地方民歌的象征,興國已成為聞名的“山歌之鄉”。但是這種音樂文化在江西省并沒有被普遍認識,在全國就更不言而喻了。
隨著國家對傳統優秀音樂文化的高度重視,贛南客家山歌已被國家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當中,同時引起了社會各界對客家贛南山歌的關注。如:王宇揚的《贛南興國山歌的旋律形態探析》,對興國山歌的旋律要素進行了研究;李啟福的《興國山歌簡論》,對興國山歌的表演進行了研究;劉小蘭的論文《客家山歌與中央蘇區紅色歌謠傳承關系研究》等相關研究層出不窮,但是對于贛南客家山歌在高校的傳承與創新卻幾乎無人問津。根據黨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文明綿延傳承的生動見證。應當不斷加強地方與高校的密切聯系,進行贛南客家山歌的傳承與創新。
民歌是勞動人民在生產生活中創造的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是我國民族民間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內涵。高校教育是培養人才的基地,本地高校的可持續發展離不開本土文化,將本土特色音樂文化贛南客家山歌進行保護與傳承,不僅有利于學校本身的發展,促進本土音樂文化的生生不息,更是為更好培養人才、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具有重大的意義。
(一)提高高校傳承意識
眾所周知,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我們應該共享人類文明的一切優秀成果。隨著現代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尤其西方音樂文化不斷地涌進,崇洋媚外的觀念對中國傳統音樂文化更是有重大的影響。而高校是傳承文化的專業機構,本土高校有責任和義務將本土文化的優秀傳統傳承下去并且發揚光大。在筆者的了解中,江西各地的高校中專業音樂院校幾乎一律都在完整地傳承著西方的音樂體系,本土贛南客家山歌文化沒有進入各音樂院校的課堂,基本上與全國音樂院校的課程教學一脈相承。在江西的各大院校并沒有將贛南客家山歌普遍地傳承給學生并落實,僅有的只是口頭上或文字上的提及。這就說明江西各大高校對于贛南客家山歌的傳承意識還不夠強,當然,這也是需要時間一步步完善,之后再把贛南客家山歌的傳承提上落實的議程。
(二)驅動高校流行趨勢
隨著社會經濟的高度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斷受到現代文化的有力沖擊,流行音樂的時尚性、娛樂性、大眾性散布在社會的每一個角落,那么怎樣才能擴大贛南客家山歌在高校的流行區域呢?
1.充分利用學校資源
首先,有效地利用信息時代的傳播媒介是擴大贛南客家山歌在高校趨于流行非常重要的路徑與手段。運用藝術陶冶法,在校園各個角落播放有關客家贛南山歌的視頻和音響或者每日一曲客家贛南山歌的廣播站活動。運用環境陶冶法,在校內宣傳欄對客家贛南山歌進行宣傳或者在教室進行客家山歌的黑板報的板書。利用教室和校園內外環境的顯性資源對客家贛南山歌的音樂文化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與老師。其次,利用高校平臺舉辦諸如客家山歌進校園的大學生展演活動,指導學生發現并挖掘贛南客家山歌的音樂文化。這種展演活動可以以多樣化的表現形式出現,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實際活動之中,更加直觀地感受贛南客家山歌的音樂文化,激發學生對贛南客家山歌的學習熱情。
2.有效運用社會資源
高校與社會總是有著這樣或那樣的聯系,為了將本土特色文化——贛南客家山歌進行傳承,不能為了傳承而傳承,只有將大學生在學校中所學到的知識運用到現實的社會中去,有效運用社會資源,讓學生學習的地方優秀音樂文化與社會進行接軌,讓學生把贛南客家山歌同在學校所學的任何知識一樣不與社會相脫離,能夠做到把贛南客家山歌真正在高校繼續延傳下去,在高校成為一種流行的趨勢。贛南客家山歌在高校的傳承不是一時興起,更不是一時之需,而是需要長久、永遠地流傳下去,流傳到我們的世世代代、祖祖輩輩。地方高校要做好贛南客家山歌的傳承協調多元力量的合作T作,比如學校與企業合作,學校與社區合作、學校與政府合作,增加贛南客家山歌在高校流行的穩定性和有效性。
(三)納入高校教學課堂
贛南客家山歌作為民間本土文化是豐富高校音樂教育的必要補充。樹立本土文化融入高校的緊迫性,將贛南客家山歌納入高校課堂,這也是弘揚民族音樂文化的直接手段。
1.教師隊伍的建設
對于贛南客家山歌傳統優秀音樂文化的傳承,各高校不斷建立可傳承的師資隊伍是必不可少的。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學習的內容主要是已知的間接經驗的知識文化,并在教學中間接認識世界,大學生同樣離不開教師的指導和引導。各高校應該重視和鼓勵教師深入當地進行采風與研究,首先讓學校教師們了解本土優秀的傳統音樂文化,深入了解贛南音樂文化的歷史淵源、風土人情、音樂風格及教育價值等。只有不斷地將贛南客家山歌納入本土高校的課程當中,使贛南客家山歌在高效課堂上有一席之地,不斷地向本土進軍、在本土普及,日后才能走向全中國乃至世界。
2.引導學生積極參與
學生既是課程資源的享受者,同時也是課程資源的消費者。對于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學生群體來說,利用他們對傳統文化的倡導保持的積極態度,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本土特色音樂文化贛南客家山歌的實踐活動。實際上,不僅僅可以讓學音樂專業的學生對贛南客家山歌進行傳承和培養,還可以對高校的所有學生進行廣泛傳播。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的差異以及對贛南客家山歌認知水平的不同,有針對性地委以不同的任務,通過師生溝通、生生交流的方式,進行發散思維的碰撞,激發對贛南客家山歌的情感共鳴,發揮出學生的巨大潛能。還比如,學校針對非音樂專業開展選修類的公共課,大學生都來自全國各地,這樣一傳十、十傳百,日積月累,定能成為江西贛南客家山歌音樂文化傳承的有效手段之一。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一個政黨永葆生機的源泉。時代的潮流和趨勢都離不開創新和發展,贛南客家山歌作為傳統優秀音樂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應該在發展中促創新,在創新中更好地促發展。
(一)在實踐中創新
實際上已有很多優秀的、膾炙人口的歌曲都來自贛南客家山歌,例如歌曲《在燦爛的陽光下》,由作曲家印青作曲;作曲家傅庚辰的兩首歌曲《映山紅》《紅星照我去戰斗》;還有作曲家朱正本的《十送紅軍》等等。這些耳熟能詳的歌曲它竟然是來自贛南客家山歌——興國山歌《打支山歌過橫排》。
在時代的潮流下,如何對優秀傳統音樂文化進行創新是亟需思考的。對民歌的創新可以分解為兩個部分,一是需要思考。需要對贛南客家山歌有更為深刻的認識,在掌握更多的感性材料的基礎上,才能產生創新的思維。需要主動自覺地了解客家人的生活習性、地理環境、民俗風情,體驗他們的人文風俗,與他們的情緒情感產生共鳴。二是需要行動。本地高校可以帶動學生參加贛南客家山歌的采風活動,發揮每一位學生的巨大潛能與創新的可能性,只有親身經歷的靈感才是最具有生命力的。不是僅憑自己的想象或者別人的簡單告知就能夠有所謂的創新,因為創新是在實踐的基礎上進行創新,發展是在實踐中發展,從而形成良性的循環。
(二)在創新中發展
隨著人們的生活習慣、思想觀念的轉變,最接地氣的傳統民間音樂往往被人們所淡忘或忽視,為了能讓大眾接受甚至喜愛,只有不斷地將贛南客家山歌音樂文化進行創新,才能使其更長遠地發展,要發展必定離不開創新。我國的國粹傳統京劇就一直在創新中前進發展,諸如現代京劇《沙家浜》《智斗》《杜鵑山》等等,通過在旋律上的創新、在內容上的創新、在表演形式中的創新,都得到了大眾一致的好評,甚至通過電影的形式,獲得了無數觀眾以及現代年輕一代人的喜愛和追捧。贛南客家山歌作為江西本土音樂特色文化,同樣需要這樣的創新,需要大眾媒介進一步推廣創新,需要在高校尤其本地高校發揮與促進創新發展,帶領一代又一代人引領創新,在發展中不斷創新,在創新中不斷發展。
贛南客家山歌的進一步創新發展與本地高校的特色發展緊密相連。學生是創新教育的主體,學生作為創新教育的主角,各高校應該給學生更多選擇的創造空間,發揮學生的想象力,開闊學生的思維,共同將贛南山歌音樂文化發揚光大、展望未來!只有緊緊跟隨繼續創新、不斷創新和永遠創新的步伐,我們的傳統音樂文化客家山歌才能屹立于中華民族之林。
戴旦旦 南昌交通學院副教授
龔玲朝 南昌昌北三中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