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良
晉江市區青陽街道霞行社區,一條蜿蜒委婉、窄窄細長的小巷叫“相府路”,500多年前一個踽踽獨行的身影,躑躅于煙火繚繞的白毫庵里,徘徊在空曠落寞的張氏祠堂中……
自號果亭山人、白毫庵主,公元1570年出生在這個村舍一幢三開張二進深的昏暗低矮的平屋里——張瑞圖,字無畫,又字長公,號二水。明萬歷三十五年(1607)高中進士,錄一甲第三名,用民間的說法叫作“探花”。點翰林,授修撰,累遷詹事府少詹事、禮部侍郎兼翰林院侍講學士,以禮部尚書入內閣,官居建極殿大學士,歷經宦海沉浮,世稱“張相國”。
盤點晉江歷代名人,誰也不能無視張瑞圖的存在。張瑞圖72年歲月高光時刻暗淡日子起伏成敗人生,在波譎云詭的晚明史中,寫下了重彩濃墨的一筆,眾說紛紜。中國二十四史《明史》公然將其列入《閹黨》,加以無情聲討、有意鞭撻。翻遍清朝道光版《晉江縣志》,竟然查找不到張瑞圖的片鱗只爪、絲毫蹤跡。一個達官顯貴,著述甚豐、書法曠世、名揚天下的大官宧,居然被本鄉本土的官修方志唾棄,不清不楚不明不白當然是有原因由頭。任你功高蓋世,學富五車,一旦犯了朝廷禁忌,即身敗名裂,在官方史冊上哪有容身之地!明規清隨,清承明制,《晉江縣志》客觀上默認張瑞圖犯了欺君之罪,玷污了晉江歷史清白,為君者諱,故不屑一顧恥于提起。泉州地區民間宮廟祠堂存有張瑞圖的大量書法匾額石刻,官方卻不予立傳。樹碑者不立傳,古往今來,恐怕也僅有張瑞圖一人。未來不可知,往事尤可鑒,國人十分重視借鑒歷朝歷代成敗興衰,從中汲取經驗教訓,各個時期執政當局通常會組建知識精英團隊,花海量時間整理編輯前朝人事履歷。二十四史習慣于前史后纂,資治通鑒資政育人。按照太史公司馬遷編纂《史記》“以為備天地萬物古今之事”說法,國有史縣有志家族有譜,后人修編前朝史志,不齒于當朝德行有瑕疵的臣子,摒棄剔除選擇性遺忘,修史者概莫能外持如斯觀點。他留下累累墨跡,照耀著中國書法歷史長河星空,燦爛得令人不敢平視,其成就足夠讓人聚焦。張瑞圖跌宕起伏的一生,既讓人擊節驚奇,又不得不扼腕嘆息……一個毀譽參半的詩賦高手書畫大師,映照家鄉山河大地,嵌入晉江蒼穹。
出將入相,中國歷朝歷代行伍與文人為之奮斗努力一生的終極目標。縱觀張瑞圖二十幾年宦海仕途,飛黃騰達似乎來得太任性太容易了,學而優則仕。明朝慣例“非進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內閣”,張瑞圖妥妥的一枚學霸,少年聰穎,早有文名,殿試第三名賜進士及第。賜進士及第,是1000多年科舉制度時代讀書人夢寐以求的期盼。張瑞圖以天子門生身份進入翰林院擔當修撰,官階起步就是堂堂正七品,翰林新貴,負責專修國史,當上了皇親國戚的老師,參與記錄收集整理皇帝起居注,起草御制詔書圣旨。整天把“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掛在嘴上,偶爾還外放當各省鄉試主考官,全國會試時任職同考官,認認門生打打秋風,日子過得好不愜意。他主要職責就是為“九五至尊”直接服務的,地位尊崇清貴。即便是各省督撫等封疆大吏和六部貴胄,見了張瑞圖也唯唯諾諾,客客氣氣,禮敬青睞。
點翰林,在科舉制度盛行的唐宋明清時代,是十分榮耀光彩的經歷,士大夫進入官場最理想的仕途捷徑?!斑_則兼濟天下”,張瑞圖彼時意氣風發,積極參與政治,主動議論朝政。因為他來自晉江農村,出身鄉下農戶,生活在社會最底層,體察民間疾苦,深切了解民生,知曉百姓生存不易,時不時針對時弊提出改革措施,因其意見有理有據、真知灼見,朝廷廣為采納吸收應用,他政聲遠播,名噪一時。
在皇帝的秘書班子翰林院充分歷練,積累到一定資格后,張瑞圖轉崗詹事府任少詹事,當上了正四品高官。詹事府系明太祖朱元璋創立,專門為太子服務的機構。明朝開國皇帝由破產失地農民起家,打天下坐江山的艱難險阻使朱元璋深刻認識到文化知識對治國理政的極其重要性,十分重視皇儲的培養。深謀遠慮的朱元璋認為太子在學習成長過程中,若在內宮與陰陽怪氣的宦官們廝混為伍,耳濡目染,難免受到蠱惑喪失陽剛,形成患得患失的性格缺陷,一旦繼承大統登臨大位,隨時構成扭捏弊病,形成遇事猶豫不決毛病。為使太子健康成長而新設立詹事府,選擇德才兼備、出身端正的讀書人陪伴太子,有利于太子形成健全的人格。詹事府詹事、少詹事等擔綱人物必須具備良好的政聲德行,博聞強記,博學多才,儲君日常生活中才能受到言傳身教,糾正偏差。張瑞圖由服務皇帝,轉身貼近伺候太子,為將來仕途升遷埋下了伏筆,同時也為日后仕途進退去留埋下了禍端。詹事府作為太子的輔導辦事機構,卷入皇位角逐紛爭自然而然。宮廷爭斗刀光劍影隨時隨地險象環生。天啟皇帝無后嗣,接任皇帝的朱由檢是當朝皇帝弟弟,由非正牌太子勝出,坐上龍庭揮舞屠刀戮殺政治對手,首當其沖的閹黨宦官集團受到徹底清算,愛屋及烏恨屋及烏,位居皇儲機關中樞地位的詹事府各職司免不了受牽連,城門失火殃及池魚。
在依靠木刻印刷書籍傳遞知識,書寫文字傳達信息的古代,一手好字無疑就是一張靚麗名片一個進步階梯。張瑞圖的書法水平在當時名動京師,屬于不可藐視的書法大家。世界上沒有誰能夠隨隨便便成功,尤其出身草根無背景無后臺的平民,需要付出異于常人的艱辛努力,還得拜老天爺眷顧。張瑞圖吃得了苦低得下頭超常規打拼。入學之初,一般童生搖頭晃腦死記硬背四書五經,他另辟蹊徑,與眾不同地將讀書與書家名帖臨摹相結合。每研讀經文,一筆一畫、一字一句、一段一篇用筆謄寫下來,既過眼入目入腦入心,又默念溫習反復朗誦斟酌,別人讀書他抄經。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長年累月積少成多集腋成裘,此等巧妙用功,不成大器都難。勤學苦練使張瑞圖精通詩詞格律,熟悉楷、隸、行、草等書法字體,功底扎實。張瑞圖在泉州鄉間時即久負盛名,晉京后登科及第更廣受推崇,一時洛陽紙貴,求字索畫者絡繹不絕,儼然一代宗師。
張瑞圖書法隨性,下筆果斷殺伐,極少圓轉,行筆多用平折,點畫凌厲,字形崎嶇,氣勢動蕩,有點兒驚世駭俗,令人瞠目。書法自魏晉以來,審美情趣上趨于圓轉疏朗平和,文人書風墨守成規。明代基本沿襲了宋元風貌,普遍受到趙孟頫的影響,形跡比較理智。張瑞圖一反常態,具有反潮流的膽魄,無論蠅頭小楷還是擘窠大字,均勢露字外,力透紙背。時人評價他的書“奇恣如生龍動蛇,無點塵氣”,不屬“狂怪”,但見奇逸。
生在晚明年代,遇上了魏忠賢等擅權專政陰險毒辣殘酷之徒,是這個時代的不幸,更是張瑞圖的不堪,偏偏同朝為官職責所在身不由己,由不得你特立獨行自視甚高。書法秉筆張狂不拘一格、做人個性懦弱圓滑卻不通透的張瑞圖,沒有膽量同不可一世的宦官集團做明知是無謂的斗爭。終究還是勉強維持讀書人的清高臉皮,不愿意趨炎附勢放下身段積極投靠權勢滔天的魏忠賢。張瑞圖屢次找借口告假返鄉,惹不起躲得起,眼不見心不煩。明天啟六年(1620),朝廷擢升他為禮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讀學士,協理詹事府事,并充皇帝起居《實錄》副總纂。當年秋天,又被任命為禮部尚書同時晉建極殿大學士,加少師銜。此崗位已位極人臣,不容得張瑞圖再推三阻四,他只能選擇認真服命履職,認認真真謹小慎微地與魏忠賢及其宦官集團合作共事。張瑞圖熟讀經書精通歷史,對于個人運途興旺衰微有充分認識,深知權傾一時的以魏忠賢為首的宦官集團一時勢力蓋天,未來一定會受到清算,同流合污必然死路一條。他一向不看好不靠真才實學而獲取非常權柄之輩,所謂德不配位必有災殃!主政禮部任職內閣之后,凡逢政務分歧一時難以厘清意見不一致的事宜,他一方面虛與委蛇,對魏忠賢和前來代理的宦官假意殷勤,逢事敷衍應付,對人王顧左右而言他;另一方面與之機智巧妙地應付周旋,盡量保護不同政見的官員和反對勢力,為日后反攻倒算宦官集團保留一線生機。天啟皇帝無裔,膽大包天的魏忠賢竟然偷天換日圖謀不軌擬以親侄兒冒充太子,遭到明了真相的張皇后劇烈反對誓死抵抗,雙方劍拔弩張,矛盾一觸即發,纏斗局面糟糕后果不堪設想,當時陜甘川鄂饑民連連造反攻城略地,關外努爾哈赤滿族鐵騎虎視眈眈,內憂外患之下,內宮外戚之爭屢屢爆發,帝國大廈將傾大明江山搖搖欲墜,一旦鎮壓不住便使大明百姓生靈涂炭,情況萬分緊急。張瑞圖此時為挽救危局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他合縱連橫主導串聯多方力量,想方設法提議出臺了照顧方方面面的妥協方案,各階層均勉強接納,最終緩和化解了危機。
為魏忠賢生祠題字書丹,是張瑞圖洗不掉的污點。當時的形勢,天啟皇帝親自為“九千歲”生祠題匾,內閣首輔大學士撰寫銘文,容不得身為次輔的張瑞圖置身事外,何況他的書法水準舉世公認,尤得魏忠賢喜愛贊賞。崇禎皇帝坐穩龍庭后,著手打擊魏忠賢等宦官集團及與之利益攸關者,尚在登基之初,自忖根基不牢,對魏忠賢隱忍不發假意周旋。張瑞圖早已察覺不妙,但尋思自己并無惡行,京城終究是非之地,兩次主動辭官,乞求告老還鄉,均被新皇慰留不允。崇禎親政后欽命清理魏忠賢及其黨羽,經崇禎任用的內閣首輔大學士領銜徹查,投靠閹黨的“五虎”與“十狗”等附逆均受到一一懲處。歷兩輪認真仔細的清查甄別復查,根本沒有發現張瑞圖個人與逆黨勾結及利益輸送,故而未將他列入黑名單。他任職詹事府的麻煩終至爆發了,盡管查無實據,睚眥必報的崇禎皇帝還是堅決地把張瑞圖打入另冊。年輕氣盛的明朝最后一個皇帝生性多疑、剛愎自用,聽不得丁點兒反對意見。末代皇帝當政后用權用事用人到了隨心所欲的地步,一言不合立刻革職。在位17年竟然任用了50個內閣大學士、17個刑部尚書,這種過山車般反復無常地將文武大臣差來遣去,造成朝中人才流失、官僚匱乏斷層,有心報國的志士不肯也不敢為其效命,晚明政體積重難返,病入膏肓,難以自拔。在亡國之君手下擔任宰輔,能有什么好果子吃?張瑞圖最終落定“勾結近侍又次等”罪名,列逆案第六等,論徒三年,納贖為民。張瑞圖過世后的第六年,南明小朝廷為張瑞圖洗冤平反,謚號“文隱”,以大學士的待遇重新賜葬,還專門派遣官員祭祀,追封太傅,備受哀榮。太傅這個封號,應該是封建王朝最尊貴的顯爵,太傅、太師、太保為“三公”。朝綱將人分三六九等,天帝君親師,五倫六親是維系王道統治的基本道義,皇帝共有三個法定老師,一為太傅,二為太師,三為太保,一教道德,二教文章,三教健體,太傅地位至高無上、尊崇無比。張瑞圖身后得到“太傅”封贈,蓋棺論定,也算功德圓滿。南明小朝廷畢竟是短命的偏安王朝,不被承認為正統,在歷史上影響力微弱、不彰顯。清朝官修《明史》,沿襲崇禎皇帝的斷定,依然習以為常將張瑞圖納入“閹黨”之列,令人噓唏地釘上了恥辱柱。
張瑞圖罷官回鄉,無官一身輕復得自由。他晚年生活困頓,局促低矮的老宅也得不到翻新擴建。親戚鄰里臨時遇急難上門告借,囊中羞澀的張瑞圖難以滿足親友訴求,為此專門賦詩表明心跡。詩言志,他情真意切地自嘲自暴自棄——雖曾高官顯貴而今落魄了無積蓄,自覺難為情自認很難做人,可見其無從攀附宦官集團、囊括攫取額外財帛。
張瑞圖一生活了72歲,人生七十古來稀,這在醫療條件簡陋、生活水平落后的明代,此等陽壽算得上得享高壽了,德高望重者壽。縱觀其一生,生于宦官專權的昏暗晦澀年代,憑借聰明才智和刻苦努力,當然還有一點點兒運氣,躋身朝班殿堂參知政事,見證了許許多多時代的風云際會。舊時入仕,宦海飄萍危機四伏,懂得見風使舵,曉得四面抹壁和稀泥,兢兢業業求自保。習慣于中庸之道,也是千百年來官場的常態,他是書法家,不是道德圣人。
張瑞圖因書法聲名鵲起,也因書法折戟沉沙。流浪晉江的晚唐著名詩人羅隱,擁有車載斗量學問詩名驚動天下,因生于亂世,半生不曾入宦,無從經歷官場生涯,半生顛沛流離,為生計發愁。感嘆于個人命運多舛,終生郁悶不得意志,羅隱先知先覺地寫下了“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詩句,一語成讖,此言正是晚他幾百年的后學晚輩、晉江人張瑞圖一生的寫照。張瑞圖逆來順受,隨遇而安,體現了大智慧。他開創的一代書法新風,成為中國書法的一個歷史節點與重要藝術符號,抨擊也罷膜拜也好,不可抹殺。
責任編輯 陳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