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文亞

隨著轉基因食品的研發與應用越來越廣泛,其安全倫理問題逐漸暴露,本文通過對轉基因食品安全背后的倫理困境及原因進行思考,探索轉基因食品安全的倫理對策。
轉基因食品在保障世界糧食安全、克服饑餓和營養不良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也有潛在的安全性問題。食品安全關系到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是最大的民生問題。如果希望人類能夠獲得長久的生存和發展,就必須高度重視轉基因食品安全問題。
1. 轉基因食品的安全倫理問題
對于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問題討論主要集中在對人體健康和生態環境的影響兩個方面。
隨著轉基因作物的深度加工,轉基因食品逐漸走上餐桌,成為與人體健康緊密相關的生活產品。諸多研究表明,轉基因食品可能存在威脅人體健康的風險:第一,致敏性。轉基因食品的殺蟲蛋白可能隨著新基因的進入產生有別于已知致敏原蛋白氨基酸序列的過敏源,導致過敏的發生;第二,抗毒性。轉基因食品可以通過產生毒素排除異己從而增加產量,這些毒素進入實驗動物體內的反應和進入人體后的反應是否一致,會產生怎樣的影響仍未可知,日積月累毒素如何演變也無證可查。生態系統中的物種基因是自然演化形成的,如果人為改變一種植物的基因,很可能會導致未來演化的不可控突變,可能對環境安全造成影響。《孟山都眼中的世界——轉基因神話及其破產》一書介紹了孟山都公司如何步步為營利用轉基因生物壟斷社會經濟市場、侵襲生態環境的客觀事實。書中美麗富饒的阿根廷由于大面積種植轉基因大豆,導致作物對農藥產生了抗體,農民不得不噴灑更大劑量的除草劑來清除作物中的雜草,作物產量并沒有持續增長,反而導致土壤退化,接觸到藥物的人們也出現了眼疾、呼吸障礙、內分泌系統紊亂等病癥。由此,聯想到同類型的事物如“超級細菌”“超級害蟲”等,一旦它們隨河流、土壤甚至空氣等融入到生態環境系統,將很難被根除,反過來對生態環境產生破壞,污染非轉基因生物進而改變自然基因庫,那么整個生態系統將面臨毀滅性的災難。
2. 引發轉基因食品安全倫理問題產生的要素
2.1 轉基因技術風險的客觀性
客觀來說,科學的發展與應用一直都是正面與負面影響并存,也就是說科學技術在創造價值的同時,也潛存危險。迄今為止,沒有科學實驗能夠確切證明依托于轉基因技術的轉基因食品會對人類產生實實在在的危害,但轉基因食品里總歸有可能會產生一些讓人體不適應的特殊物質,就好比任何藥物,即使是安慰劑都可能有不良反應,因此即便是歷經這么多年的研究,依然沒有科學家斬釘截鐵地證實轉基因食物絕對安全。轉基因食品的商業銷售始于1996年,其真正的觀察期僅二十余載,如果不對轉基因食品嚴格把關,長此以往,“量變引起質變”,一旦產生負面影響,那么其造成的傷害將不可逆轉,無法彌補。
2.2 轉基因食品主體責任的缺位
2.2.1 研發人員的倫理責任意識不強
研發人員作為轉基因技術的“掌舵人”,起到引領方向的作用,其對轉基因食品的態度直接關系到轉基因食品從研究試驗到生產經營,再到市場監管甚至產品進出口等各個環節。若研發人員只在意轉基因食品所帶來的經濟利益,而忽視轉基因食品潛在的風險隱患,失守轉基因食品的“第一道防線”,那么他們的專業知識便成為刀刃向內的一把利劍,直指消費者和人類發展。
2.2.2 生物安全管理呈現局限性和滯后性的特征
作為新興生物技術,與以往的科技相比,轉基因技術有著很大的不同。目前,最常用的就是用內切酶在引物的引導下把產品中的目的基因挖出來括增,然后再和目的基因的標記物進行對比的方法鑒定某個產品是否為轉基因。這種方法存在局限性,因為引物的種類要不斷更新,如果被檢測的產品使用了一種未知的基因,而檢測機構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沒有使用這種引物,檢測結果就會出問題,導致人們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無法確定該產品是否為轉基因。加之法律和規章制度本身就具有滯后性的特征,對轉基因食品生物安全管理呈現局限性和滯后性的特征。
2.2.3 公眾的知情權和監督權得不到有效保障
目前,人們不僅對轉基因技術缺乏全面而科學的認識,對轉基因食品也缺乏客觀而理性的評價,盲目抵觸,缺乏信任。這一方面源于面向群眾的宣傳有偏差,另一方面源于消費者與研發者、生產經營者、政府等主體掌握的信息不對等。同時,對市場中流通的轉基因食品是否進行正規明顯的標識存疑。就我國而言,目前對轉基因食品實行強制標識制度,但若制成品或者進口轉基因食品中加入了其他未列明的轉基因作物卻沒有成分標注,那么公眾的知情權與監督權形同虛設。
3. 轉基因食品安全的倫理機制存在問題
3.1 實質等同但依據不充分
在食品安全方面,實質等同是最常用的原則之一。在營養學評價方面,利用宏量營養成分(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水分等,包括氨基酸和脂肪酸構成分析)、微量營養成分(礦物質、維生素)以及抗營養因子等檢測分析來判斷轉基因與非轉基因食品在營養成分和抗營養因子上是否存在生物學意義上的差異,若無差異則判斷二者營養相同。食品安全指食品無毒、無害,符合應當有的營養要求,對人體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亞急性或者慢性危害。利用實質等同原則設定的檢測指標是否合理對鑒定結果存在影響,以此作為評判轉基因食品是否安全的依據并不充分。
3.2 利益分配兩極分化嚴重
轉基因食品產業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利益,利益分配不公問題也隨之產生,其主要原因是發達國家與大企業用壟斷基因專利與知識產權政策,這使得發展中國家與小企業得不到發展,只能支付高額的費用向壟斷者購買技術,造成日漸嚴重的兩極分化現象。
4.完善轉基因食品倫理制度建設的有效途徑
4.1 完善轉基因食品安全倫理評價原則
4.1.1 公正原則
在轉基因食品合作領域,無論是國與國之間,企業與企業之間,還是普通民眾與科研人員及政府之間都存在信息不對等的情況。在紀錄片《孟山都公司眼中的世界》中呈現了一個美國化工企業如何與管理部門沆瀣一氣運用轉基因技術專利保護和企業并購等形式實現轉基因食品市場壟斷,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這個紀錄片根據客觀事實改編,引人深思。只有在公正原則下,堅決抵制技術壟斷,打破技術壁壘,將強大生產力和先進技術有機融合起來,才能實現轉基因食品行業有序競爭和良性發展。
4.1.2 預先防范原則
轉基因技術的發展進步是必然的,但安全保障必須永遠是排在第一位。預先防范原則核心就是“審慎”,用既科學又嚴謹的態度研發、生產、應用轉基因技術,將可能帶來的威脅與傷害置于首位,其本質是對生命、對人類本身、對自然環境的敬畏和尊重,是站在倫理學的角度維持社會秩序和生態環境秩序的和諧穩定。因此,將關口前置,利用預先防范原則來分析轉基因食品安全性問題能夠行之有效的防范各類風險、規避各類矛盾。
4.1.3 知情同意原則
轉基因食品品類繁多,基因樣本數量多、來源廣加之轉基因食品輿情環境復雜,因此保障消費者知情同意權十分必要。無論是結合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進行科普教育、輿論宣傳引導,還是國家轉基因食品定性強制標識制度的出臺,都是對知情同意原則的肯定和尊重,希望能夠讓消費者在與研發者、生產經營者、政府等主體掌握信息對等的情況下憑個人意愿做出理性、科學的選擇。
4.2 培養轉基因食品主體的倫理責任
4.2.1 明確社會責任
“法安天下,德潤人心”,唯有“德法兼施”才能引導轉基因食品產業走向正軌。作為一項復雜的高新科技產品,轉基因食品亟需正確的倫理約束與方向性引導,讓社會大眾明確自身的社會責任,對轉基因研究項目謹慎判別,發展對社會、對人類的未來發展負責的項目,立即叫停潛在巨大風險的轉基因研究項目,這才算真正地扛起社會責任,不負人民期待。但道德倫理的約束力量來自人內心的自我約束,沒有強制力,因此在實施過程中會出現“疲軟”的狀態,因此應該制訂更嚴格的評價標準和懲處措施等,加強對轉基因食品各環節的監督和管理。
4.2.2 嚴格遵守職業行為規范
在轉基因食品行業內,各行為主體都應嚴格遵守職業行為規范,應知應做、必知必做,共擔安全倫理責任。同時,用辯證的態度對待共同體利益與職業操守的關系,在利益與道德產生矛盾時,能夠做出符合職業操守,符合最廣大人民群眾利益的選擇。
4.2.3 重視環境倫理
轉基因食品的出現,對環境生態產生的影響越發明顯,基因污染、損害生物多樣性等等,諸如此類的威脅令人細思極恐。因此意識到環境生態倫理的重要性,讓轉基因食品責任主體承擔起為子孫后代計、為長遠發展謀的環境倫理責任。自然界時刻都有基因漂移、重組的發生,如果限制好轉基因的使用范圍和深度,明確使用領域范圍把轉基因技術圈住在倫理道德允許的盒子里,讓轉基因技術的發展給人類社會帶來更多、更大的紅利,讓轉基因技術成為緩解發展經濟和環境保護矛盾的橋梁和紐帶。
4.3 建立健全轉基因食品安全倫理機制
4.3.1 嚴格轉基因食品安全評價機制
在飲食方面,人們從追求“營養全面”,到期望“食品安全”,再到“選擇相較而言污染較小的食品”,現實在刺痛人類神經的同時也警醒人類制定更加嚴格的轉基因食品安全評價機制迫在眉睫,勢在必行。
我國現有的轉基因食品,基本符合生命倫理評判標準,并不違背生命倫理秩序。盡管這也并不代表為轉基因食品貼上了“絕對安全”的標簽。在食品安全性評價方面,除了考慮營養成分、抗藥性等已有的評估內容外,轉基因食品污染對人類健康可能帶來的威脅以及醫學治療的難易程度等也應包含在內;在環境安全性評價方面,既要囊括傳統的評估內容,如基因污染,還應重點考察應急處置能力、公共安全治理等。隨著轉基因食品豐富和不斷發展,其品類和數量逐年增多,轉基因食品安全性的評價標準也需與時俱進,不斷更新和完善。此外,在順應甚至引領國際發展趨勢,借鑒外國先進經驗的同時,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制定符合自身國情的轉基因食品產業管理和評價機制迫在眉睫。
4.3.2 多措并舉構建轉基因食品安全教育制度
公眾對轉基因食品安全性的憂慮主要源于對轉基因技術和轉基因食品所掌握的信息少,加上相關媒體大肆宣揚導致人們盲目抵制。誠然,轉基因食品的確存在未知的安全性風險,但作為消費轉基因食品的主力軍的社會大眾如果一味否定確實不利于這個產業的長足發展。媒體對食品廣告的播放要遵循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統一,用理性、責任構筑起真正“綠色”的廣告輿論空間。因此相關媒體尤其是針對食品方面的報道一定要在尊重科學的前提下,客觀、公證地進行宣傳報道,對受眾起到正確的引導和科普作用。另外,科研工作者現身說法,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深入淺出地講解其中的原理更能使廣大消費者感受到生動的科普教育。同時,充分彰顯制度的生命力,配套完善相關措施保障轉基因食品標識制度真正落地,讓社會大眾回歸理性,在安全的市場中安心選購轉基因食品。
結語
轉基因技術是生物科技發展的大趨勢,禁止轉基因技術的使用和反對轉基因食品的發展已經不大可能。因此,如何站在食品安全倫理視角找出規范轉基因食品的道路,成為全球倫理學界甚至全人類的熱點議題。無論是政府管制還是法律約束,都無法從根本上保障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江河萬里總有源,樹高千丈總有根”,只有建立健全轉基因食品安全性倫理機制,從人的內心自律出發,讓相關主體利用自身所學、職責所在,從研發、應用等多個環節降低轉基因產品的危險系數,才可能實現轉基因食品行業的安全、有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