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松 王建中 楊波 詹葉 袁紹文 張荊荊
導讀:近年來,細菌性青枯病已成為長江流域藜蒿新的重要病害,為害日趨嚴重,管理不當容易造成大幅減產。為此,對湖北省藜蒿青枯病的發病癥狀、為害流行規律進行了調查,開展了相關田間試驗,初步摸索出一套較為有效的綜合防控技術。

藜蒿青枯病田間癥狀

藜蒿青枯病植株癥狀
長江流域有歌謠云:“正月藜,二月蒿,三月四月當柴燒”。藜蒿,又名蔞蒿、柳蒿、青艾等,南京稱蘆蒿,武漢稱泥蒿,陽新稱湖蒿,是一種傳統特色野菜,因其香味獨特、脆嫩爽口、營養豐富而深受大眾青睞,經過20多年的發展,已成為黃石市陽新縣、武漢市蔡甸區、孝感市云夢縣等地農戶增收致富的特色支柱產業。青枯病是一種毀滅性土傳病害,主要為害茄果類蔬菜,在藜蒿生產中并不常見,但隨著藜蒿長期連作重茬,澆水施肥不合理,導致藜蒿青枯病為害呈現逐年加重的趨勢。藜蒿青枯病2020年在陽新縣等地已見零星發生,2021年在陽新縣、云夢縣的發生面積分別超過30 hm2和20 hm2,已成為長江流域藜蒿生產中新的重要病害,嚴重影響藜蒿產業持續健康發展。
藜蒿青枯病是一種細菌性維管束病害,一般苗期不發病,成株后開始發病。發病初期,葉片由上到下萎蔫,一般中午萎蔫,早、晚恢復正常,如此反復,5~10天后全株凋萎不再恢復而死亡,但植株仍保持綠色,色澤較淡,最后葉片枯死掉落。青枯菌侵染藜蒿莖部維管束后,導致維管束變為褐色,阻礙營養物質的輸送。如將病株莖基部橫切,放入清水中浸泡或用手擠壓,切面上溢出白色菌膿。發病后病株易拔起,根部皮層呈粗糙水浸狀,濕度大時根部腐爛有酸臭味。
經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進行病原診斷,近年來在湖北陽新縣等地發生的藜蒿青枯病是由青枯假單胞桿菌侵染引起的細菌性病害,該病菌喜高溫高濕和酸性環境,主要以病殘體遺留在土壤中越冬,若無寄主可在土壤中存活14個月以上,最長可達6年以上,在水田中較容易死亡。該病菌通過灌溉水、雨水、地下害蟲、農事操作等途徑傳播,多從寄主根部或莖基部皮孔和傷口侵入,在維管束的導管內寄生,并沿導管向上蔓延使導管堵塞、褐變,阻斷營養物質的正常輸送,造成植株萎蔫。
青枯病是一種毀滅性土傳病害,在高溫高濕條件下發病急、傳播快、為害大、防治難,導致輕則減產、重則絕收,被稱為蔬菜上的癌癥。連降大雨、暴風雨或雨后天氣驟晴時,較易引發藜蒿青枯病。其中常年連作、偏施氮肥、通風不良、大水漫灌、排水不暢、地下害蟲多是藜蒿青枯病發生和流行的主因。據調查了解,在湖北藜蒿主產區,藜蒿青枯病發生較為嚴重的地方具有共同的種植特點,即常年連作重茬、化肥農藥激素使用過量、大水漫灌普遍、生物有機肥施用偏少,而采用稻—蒿、瓜—蒿、菜—蒿等輪作模式的藜蒿種植地一般不發生或只有零星發生。
近年來青枯病已發展成為湖北省以及長江流域藜蒿生產中的重要病害,該病菌侵染性強、傳播速度快、防治難度大,做好預防是關鍵。因此,藜蒿青枯病防治應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協調運用農業、物理、生物、化學等有效防治措施,控制病蟲為害,以實現優質高產。
①培育壯苗 選用高抗、無病蟲害的健壯種苗或脫毒苗是控制藜蒿青枯病最經濟有效的方法,在選擇適宜當地種植的抗病優質品種的基礎上,應選用長勢旺盛、莖稈健壯、無病蟲害的藜田作為扦插苗的留種田。扦插蒿苗時可選用0.5%青枯立克(小檗堿)水劑150倍+蕓薹素內酯10000倍混合液蘸根30 min。扦插前應剔除病苗、蟲苗、弱苗。
②合理輪作 為有效防治藜蒿青枯病,應實行與豆科、禾本科、十字花科等非菊科作物輪作,有條件的地塊可與水稻等作物實行水旱輪作,或者春夏季種植竹豆等綠肥養土。
③改良土壤 青枯假單胞桿菌喜酸性土壤,為抑制該病菌生長,蒿苗扦插前1個月深耕翻曬土壤或藥物熏蒸土壤,再結合整地,每667 m2施腐熟有機肥1000~1500 kg或生物有機肥150~200 kg,草木灰或生石灰100~150 kg,使種植地土壤pH值控制在6.5~7.5,以抑制病菌的繁殖和發展,增強植株的抗病性。

藜蒿青枯病根部癥狀
④強化田間管理 推廣深溝高畦栽培,開好“三溝”,防止田間積水。應小水勤澆,保持田間不旱不澇,墑情良好。若田間出現少量病株,應及時拔除,且在病穴四周撒施生石灰,此時切忌大水漫灌,以免病害蔓延。應及時做好蠐螬、螻蛄等地下害蟲的防治,以免青枯菌從藜蒿根基部傷口侵入。保持田間清潔,及時中耕除草。追肥時應多施鉀肥,少施氮肥、磷肥,可使用葉面肥或生物有機肥噴施,增強植株抗病性。
⑤藥劑預防 在藜蒿生產前期未發病時,施用生物菌劑可有效預防和減輕青枯病等土傳病害,可噴施50%DT(琥膠肥酸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熒光假單胞桿菌粉劑1500倍液,也可用25%青枯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熒光假單胞桿菌粉劑500倍液灌根,每7~10天噴施1次,連續2~3次。
發病初期及時施藥防治,可選用0.5%青枯立克(小檗堿)水劑150倍液+80%大蒜油乳油1000倍液+熒光假單胞桿菌粉劑1500倍液或3%中生菌素可濕性粉劑800倍液噴霧,每2~3天噴1次,連噴2~3次;也可用0.5%青枯立克(小檗堿)水劑150倍液+80%大蒜油乳油1000倍液+20%龍克菌(噻菌銅)懸浮劑500倍液或77%可殺得(氫氧化銅)可濕性微粒劑500倍液灌根,交替使用,每穴250~300 mL,每6~7天灌1次,連灌2~3次。

藜蒿青枯病植株癥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