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
兩會是政協委員發出“好聲音”的重要舞臺。在省政協十二屆五次會議期間,來自各行各業的省政協委員認真履行職責,說切合實際的話,說情真意切的話,說真知灼見的話,為促進我省經濟社會發展提出了不少好的意見建議。
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帶來的冰雪熱情,不僅讓大眾對即將到來的“冰雪之約”充滿期待,也助力了我省群眾冰雪運動更加深入推廣。2021 年,以全省第三屆冰雪運動會為引領,我省堅持群眾冰雪運動進一步下沉基層,實現了3000萬人參與冰雪運動目標,走出了一條具有河北特色的冰雪運動發展之路。
當前,我們要聚焦群眾冰雪運動高質量發展要求,突出抓好“有真冰真雪,上真冰真雪,會真冰真雪”,廣泛開展全省“群眾真冰真雪運動普及”系列活動。要在用好已有300 多個冰雪場館的基礎上,在鄉鎮街道加快建設季節性澆冰場、嬉雪場,滿足群眾高漲的冰雪運動需求。推出河北省青少年“手拉手”冰雪運動護照,以“冰雪寒假作業”形式,組織動員青少年積極參與真冰真雪體驗活動,并帶動更多家長和群眾廣泛參與。開展“喜迎冬奧,歡度春節”冰雪嘉年華系列活動,組織機關干部、企業職工、農村群眾開展至少一次真冰、真雪體驗活動。開展河北省青少年“喜迎冬奧”藝術作品征集評選活動,精選冬奧主題攝影、書畫、剪紙、手工等優秀作品,贈送給國家冰雪運動科普示范基地,向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獻禮。
“確保糧食安全,堅決完成國家下達的糧食任務;確保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實現脫貧地區農民收入增長;確保耕地不減少,做好耕地保護,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耕地非糧化。”守住這“三條底線”是2022 年河北穩住農業基本盤、做好“三農”工作的前提和保障。
在我國經濟面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下,夯實河北省“三農”這塊壓艙石,必須實現“四個突破”。一是在項目帶動上實現新突破。抓產業就要抓項目、抓項目就是抓產業,各地要抓住一些重大的農業、農村項目,提升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二是在農業園區上實現突破。實施重點園區崛起行動,通過產業項目建設,推動土地、資本、科技、人才向園區集聚,建成一批特色突出、成方連片、效益明顯、融合發展的特色優勢農產品基地。三是在農業節水上實現新突破。省委、省政府明確要求2022 年全省實現地下水采補平衡,各地務必高度重視,省市縣三級共同發力,確保完成壓采任務。四是在農村改革上實現突破。繼續搞好宅基地改革試點,探索形成一批可復制、可借鑒的制度成果和實踐經驗。在農村金融改革上,與各個金融單位加強合作,設計特色金融產品,把金融資源和服務送到百姓身邊,為鄉村全面振興提供有力金融支持。
京津冀三地地緣相接,文脈相連,在地方文獻建設與開發方面有共同需求,為文獻信息資源共建共享提供了與生俱來的優勢。要強化政府主導,全面深化京津冀公共圖書館協同發展,加快打造京津冀文化高地。
目前,京津冀三地圖書館事業發展不均衡,各自存在短板需要補強。應積極推進《京津冀文化和旅游協同發展戰略合作框架協議》的實施,健全城鄉基層公共文化設施。創新完善機制,將京津冀圖書館協同發展覆蓋面擴大到三地各級圖書館,整合三地現有各類型圖書館協作平臺,探索融合發展的新路徑、新模式。同時,在京津冀圖書館聯盟工作會議機制下設立工作協調組,形成不同業務領域常態化整體協作機制,從分散的項目合作層面提升到全方位共建共享,實現全領域整合融合。
加強數字化建設,推進智慧化轉型,是深化京津冀圖書館協同發展的重要方式。京津冀三地圖書館應共同搭建公共數字文化服務平臺,整合三地圖書館數字資源,統籌謀劃實施公共數字文化建設項目,加強數字化產品和服務開發。利用國圖建設智慧圖書館體系的契機,逐步推進京津冀三地圖書館智慧化轉型。
“十四五”時期,我省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既離不開技能人才,也離不開工匠精神。要強化培養高技能人才政策保障,推動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育全過程,通過積極選樹先進典型,進一步叫響做實“河北大工匠”品牌,讓工匠精神成為從業者共同的價值追求。
近年來,我省堅持技術技能培訓、職業技能比賽、技能技藝傳承“三管齊下”,加快培養技能人才隊伍,為建設現代化經濟強省、美麗河北提供了人才技術支撐。但在工匠人才培養過程中,技能人才結構不合理、片面重視技術技能教育、忽視工匠精神培養等問題依然存在。大力弘揚工匠精神、推動技能型人才培養向高層次全面提升的任務迫在眉睫。
要加強教育、人社、工信、工會等部門協調聯動,從教育培訓、薪資待遇、考核激勵、福利保障等多角度,強化對高技能人才的公共政策保障。把發展高等職業教育作為優化高等教育結構和培養大國工匠、能工巧匠的重要方式,使城鄉新增勞動力更多接受高等教育。在職業院校打造以崇尚工匠精神為內核的校園文化,全面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同時,把“河北大工匠”納入省委、省政府正式表彰項目,加大工匠培養選樹工作力度,形成工匠人才梯隊,為工匠人才脫穎而出提供長效制度保障。
河北是教育大省,但還不是教育強省。在職業教育方面,我省擁有較好的基礎和巨大的潛力。要優化職業教育類型定位,推進職業本科教育建設,以加強應用型師資隊伍建設為抓手,實現應用型人才高質量培養。
雖然我省部分高職專科院校先后升本,但師資隊伍存在知識結構不合理、高層次人才欠缺等問題。我們必須調整職業本科師資隊伍建設格局,在政策支持下,引進部分普通高校應用型教授、專業碩士導師。打造雙師型師資團隊,選好用好行業教師。聘用資深技術技能人才、大師工匠擔任專業教師,將產業實踐經驗、技術帶入到職業教育人才培養過程中。引進國際優質教育資源,提高高職教育國際化視野與專業教學水平。
普高教育與高職教育是教育互補和閉環,高職教育面向應用性技術技能和實踐研究,把普高的研究成果變成產品,和產業緊密結合。要建設依托產業發展,深化校企合作的職業本科專業。將高職教育建設納入省“十四五”規劃重點發展范疇,全面推進職業教育提升技能型人才強省工作。在高職教育園區規劃中,應當借鑒發達國家成功范例,建設校園與產業園區一體,高水平專業群建設和高端產業發展一體,研發和應用一體的現代高職園區模式。重點打造職業教育試點城市,先行先試探索經驗。
我省發展相對落后地區大部分具有生態資源優勢,比如張家口、承德以及保定西北部地區。應牢固樹立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充分發揮生態優勢,做好“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篇文章,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我省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7746 個貧困村全部出列,62 個貧困縣全部摘帽,歷史上首次消除了絕對貧困和區域性整體貧困,但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全面實現鄉村振興的任務依然艱巨。要充分發揮生態優勢,將資源優勢轉化成產業優勢、發展優勢。堅持因地制宜,大力發展特色種植、養殖以及特色旅游等,積極推廣太陽能等新能源產業,推動綠色低碳轉型發展。保護修復和提升生態環境質量,遵守生態保護紅線,提高環境準入門檻,嚴格執行環境標準,加強環境監管執法,以最嚴格的制度保護“綠水青山”。加大政府對重點農村的投入,完善重點農村區域的基礎設施,加快建設社會公共服務設施,提升生活污水處理、生活垃圾處理水平,改善村容村貌,提升人居環境。同時,通過多種就業創業機會、技術傳承與培養新型產業工人等方式吸引人才聚集。
電子政務是智慧城市建造的重要一環,涵蓋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隨著數字時代的來臨,很多中小城市建立了電子政務平臺,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政務服務“一門、一次、一網、一窗”的目標。但疫情發生以來,政府資金壓力倍增,由于缺乏政府持續穩定投入,不少電子政務平臺運營困難。
中小城市發展電子政務平臺不能照搬大城市、大企業的運營模式,應探索多元化運營機制,有效控制成本投入,創新推出特色應用,提升自身“造血”功能。要在加強監管、確保安全的基礎上,積極引入科技企業參與建設、運營電子政務平臺,減少政府投入,提升運營效率,發揮市場經濟杠桿作用促進城市精細化管理。要深耕細分市場,將政務服務跟便民繳費、團購外賣等便民生活服務連接起來,與智慧街道、智慧社區連接起來,將服務終端延伸到基層“末梢”,打通惠民“最后一公里”。要充分發揮平臺優勢,運用人工智能技術,對海量的數據信息庫進行梳理匯總,組建水、電、煤、氣等領域數據監測模型,對各環節動態監測、及時發現問題,為政府決策提供數據支撐。
如今,教育信息化將高水平教學資源直接送達鄉鎮學校,但面對現代化的教學資源,農村教師的教育能力亟待提高。對此,我有深切體會,在送培送教入鄉村時,我發現農村中小學信息化硬件設施不斷更新完善,但教師的現代化教育能力還有待提高,有的年長教師還不能靈活運用多媒體設施進行教學。只有廣大農村教師掌握現代化教育技術,才能真正加快推進“互聯網+”現代化教育,提高農村教育教學水平。
鄉村教學質量關鍵在于鄉村教師整體素質。提高鄉村教師的整體素質,就要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滿足鄉村教師個性化和多元化的培訓需求,進而提高鄉村教育質量和教育現代化。要提升教師現代化教育能力,必須更新觀念,改變過去片面強調面對面的教學模式,建立開放、自主、合作探究的教育模式,讓現代化教育技術服務于教學,使課堂更精彩。同時,要加大資金投入,做好各類培訓,通過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形式,發揮名師示范、引領、帶動、輻射作用,讓名師能夠頻繁地走進鄉村,對鄉村教育各環節加以指導,并讓鄉村教師積極走出去,汲取營養,提升自身的教學能力,進而提高創新教學的能力。
漢字和以漢字書寫為載體的書法藝術,既是中華民族數千年文明得以賡續的重要載體,也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今天的屏顯時代,各種終端設備使用的美術類字體不斷更新。由于這些字體書寫者、設計者、制作者,以及檢驗標準、產出導向不同,導致字體的規范性、審美性以及整體質量難以保證。為此建議:
成立監管領導小組和專家委員會,加強對于屏顯字體的監督管理,加大巡查力度,對于不符合標準的產品及時勒令下架或予以處罰;嚴格字庫審查制度,真正把好字體設計產品的“第一關”,從源頭上切斷各類劣質字體產品流入到市場之中;鼓勵書法專家、設計專家組成專業一流的團隊進行字體的制作與研發,研發高質量字庫產品;加強漢字文化公益宣傳,制作研制公益宣傳片,利用公共媒體資源,適度傳播漢字文化與書法常識,提高大眾審美和鑒別能力;完善學校書法課程體系,中小學校要按照教育部門要求,開齊開足書法課,其他各級各類學校要開設漢字書法和規范書寫相關課程,幫助學生認識漢字本身,懂得漢字的結構關系,理解字形符號意義,提高學生審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