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依倪
(四川旅游學院,四川 成都 610100)
“十三五”時期我國圖書館高速發展,信息資源在數量方面已較為豐富,規模已較為龐大,圖書館用戶在對圖書館的使用和利用方面也在不斷發生變化。“十四五”背景下的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的遠景目標、高等教育邁入內涵式發展新階段等都對圖書館的發展和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十四五”時期,信息資源更強調從藏到用的轉變,圖書館的信息資源對于各學科分類、主題需求、載體需求越來越細,圖書館資源在建設中必須與時俱進,滿足用戶日益更新的需求[1]。 隨著現代化技術的普及和不斷提升,科技創新作用于高校圖書館,催生圖書館新的資源建設模式出現,高校師生資源使用習慣也逐漸向數字化轉變,對數字化館藏的使用頻率越來越高,數字資源在圖書館資源建設中的主導地位越來越強。 高校圖書館作為學校最重要的信息機構,讀者需求不斷增加,支撐服務功能需不斷完善,但隨著近幾年高校圖書館經費的縮減、出版物價格上升,高校圖書館需考慮“聯盟合作”“多渠道、可獲取”的方式進行圖書館資源構建,合作共享將貫穿“十四五”時期高校圖書館資源建設的全生命周期。 近年來,圖書館在資源發現、資源導航、語義技術等方面都得到了發展、應用,圖書館在信息過濾、傳遞、服務用戶方面更高效準確,是高校圖書館在“十四五”時期更好地服務于師生的目標體現。
四川旅游學院作為100 所“應用型本科產教融合發展工程項目”建設高校,堅持“地方性、應用型”辦學定位,以傳承中國優秀旅游、烹飪文化為主要任務,培養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應用型人才。 四川旅游學院圖書館以支撐應用型學科建設為目標,重點收藏與學科相關的烹飪、食品、旅游、經濟、管理、外語等文獻資源,經過30 多年的建設與發展,逐步形成以餐飲、旅游為特色的全校協同共享的、具有四川旅游學院特色的文獻信息資源體系和服務體系。
目前,圖書館有紙質圖書103萬余冊,電子圖書67萬余冊,其中,旅游及相關學科文獻3.55萬種,11.56萬冊;食品及相關學科文獻3萬種,13.5萬冊,先后購買了涵蓋四川旅游學院所有學科專業的綜合數據庫及專題數據庫、論文檢測等各類數據庫資源29個,其中包括自建的“烹飪特色數據庫”“川菜產業特色資源服務平臺”“旅游學術及行業信息特色服務平臺”等,推進了有“旅游”“餐飲”特色的應用型高校圖書館特色體系建設,保證了應用型高校圖書館的學科資源建設始終與學校發展同步的目標。 近年來,四川旅游學院圖書館在文獻資源結構、學科占有率等方面進行了規劃,優先保障了特色學科資源,對特色學科領域的完整性、規模性及專題性開展了建設,如包含宗教文化、自然景觀的川藏旅游特色數據庫;涵蓋烹飪菜譜數據庫、川研中心特色書目數據庫的烹飪特色數據庫及擁有美食文化、烹飪工藝等熱點專題的川菜產業特色資源服務平臺。 在紙質文獻建設方面,有較珍貴的烹飪古籍、校友所著烹飪類的圖書,及時收藏地方文獻主題套書、年鑒。
2017—2021年,四川旅游學院圖書館每年文獻購置經費都在300萬元左右。 2021年,四川旅游學院圖書館投入400萬元經費用于文獻資源建設,紙質圖書經費185萬元,期刊15萬元,電子資源經費200萬元,雖做到了與紙本資源持平,但電子資源的總持有比例不夠高,數字化館藏亟待提高。 除此之外,2021年四川旅游學院擁有新增學科“交通運輸”“醫療大健康”等,對新增學科的配套文獻信息資源有所補充,但采購力度還不夠大。 在教參資源建設方面系統性不夠,投入經費較少。
“十四五”時期,新技術的快速發展改變著師生對資源的使用習慣,在疫情常態化防控背景下,教學模式也在隨之發生改變。 網上及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普及使得電子教參、音視頻、教學視頻等多類型資源的采購提上日程,電子版本及多媒體資源利用率提高,在有限的館藏空間內,一些紙本資源流通量低、副本數過多。 “十四五”提出了基于需求導向的資源建設動態優化模式,為教學和科研提供文獻信息保障。四川旅游學院學科涵蓋了人文社科、工科、經管、藝術等門類,但不同學科門類對文獻資源的需求類型不一樣,對于如英語、日語等人文類學科而言,原版書目不夠多,相關電子版的工科最新專利、標準等收藏需提高保障力度,而藝術設計類學科還缺乏仿真化資源。
全球疫情常態化背景加之經濟下行,圖書館經費呈現縮減態勢。 財政部數據顯示,2020年1—5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77 672 億元,同比下降13.6%[2]。 高校圖書館在“十四五”期間要在有限經費情況下保證利用最大化、服務最大化,應提倡合作共建。 四川旅游學院圖書館雖然已與一些圖書館、企業進行合作,對館藏進行了豐富,但開放獲取力度不夠,項目成果共享渠道較窄,館際互借力度不足,數字圖書館從“孤島”到“關聯”的整合和連接還未實現,合作共建的圖書館資源體系還未暢通。
“十四五”規劃資源建設主要任務包括對特藏資源建設的持續強化。 四川旅游學院雖已在特色文獻資源體系建設方面進行了幾年的嘗試,但資金支撐力度不足的問題仍然明顯。 作為應用型本科的四川旅游學院在特色專業和學科方面的特色化建設不夠,高校校內特色如教師著作、內部資料收集不夠豐富,體現本校學科特點的特藏資源缺乏中長期建設規劃,特藏文獻的渠道來源有待拓寬,如捐贈渠道少,缺乏專項基金的支持;除此之外,部分特色院系資料室的收藏種類少,有待進一步深入挖掘整合。
“十四五”背景下對以需求為導向的資源建設動態優化模式越來越重視,文獻資源從藏到用的發展轉向越來越明顯,隨著師生對信息資源利用的個性化、專業化、知識化、精細化發展趨勢,文獻信息資源更新換代速度加快,在圖書館資源建設中出現了資源補充跟不上學科變化、銜接不上師生閱讀方式和閱讀偏好的問題[3]。 數字化轉型發展、整合和連接越來越重要,需求跟蹤應成為剛需,數字資源的常態化發展成為目標。 數字出版物在數值和統計數據庫、電子圖像、音頻、視頻方面數量較少,開放獲取資源如機構知識庫的途徑不夠豐富。
“十四五”時期,文獻資源效益評價更強調文獻保障的有效性,學科文獻的收藏率也比以往更重要[4]。 對于四川旅游學院應用型本科的定位而言,既有整體學科也有重點學科,重點學科更強調收藏率。對于保存資源與服務資源,長期保存的資源更強調收藏率,而有些學科的服務資源如烹飪標準,更迭速度快,半衰期短;基礎性資源和特色資源相比,基礎性資源利用率更高,在基礎性資源建設上,應注重全面性,四川旅游學院資源建設目標不夠精細化,資源分級分類有待加強。
2035年“文化強國”的遠景目標對于圖書館的發展與平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 在“十四五”時期作為應用型本科,要充分了解館藏發展體系的各個要素是否契合,對四川旅游學院圖書館在下一個五年的資源建設目標、發展方向、措施進行規劃和論證,充分了解現狀、規劃未來。 文獻資源發展的目標在收藏率、缺藏率、保障率方面應有中長期建設規劃,在紙電資源的建設中平衡藏量,文獻資源的保障要及時跟蹤需求,關注交叉學科、新增專業、新的教學形態等新發展需求,努力提供配套資源與服務,使文獻信息資源符合用戶需求。 圖書館資源體系建設應充分考慮四川旅游學院學科群之間的相互支撐,協同發展;對于四川旅游學院烹飪、旅游等應用型專業,其學科知識體系相對獨立,要在圖書館體系建設中放在特別的位置。
在“十四五”期間,大學經費撥款不明朗,圖書館經費緊縮[6]。 對于應用型高校而言,依靠經費撥款滿足一流學科的建設需求仍有很多缺口,所以應科學地控制資源建設的采購環節,拓寬渠道獲取圖書。 如充分評估資源的經費投入:如購置、自建數字資源的費用,數字資源經費投入所占比例、費用年增加/減少等變化情況;充分核算資源的成本,如通過費用和使用情況的分析計算出數字資源的單位成本,如單庫或單種文獻采購成本、數據庫訪問成本、下載成本等,為來年經費預算提供參考。
在疫情防控常態化的背景下,高校間應加強合作共建,使館藏發展融入更大的共享體系。 現已有多個高校共同成立數字知識服務聯盟的案例,對于館際互借申請,可數字化加工后提供二維碼閱讀。 四川旅游學院作為應用型高校,對資源保障的有效性要求較高,發展開放型期刊,協商轉化型合約,提高本館數字資源共享能力,在后期跟進上可成立“開放獲取”推進小組,向師生宣傳相關知識。 對于四川旅游學院一流學科建設專業,如烹飪、旅游等的資源建設,可從與各館、各機構的合作中完善其完整性、規模性及專題性建設。 學科館員之間加強合作采購,如開放式采購獲取教育資源。
特藏資源中長期規劃包含學科特色、館內特色、校內特色、地方特色的特藏資源,不僅體現著圖書館特色文化,更承載了學校歷史與文化。 應用型高校在建設特藏時,應以支持教學科研為宗旨、推動學科發展為根據,注重應用型學科的特藏建設藏與用相結合,將特藏帶入課堂,走進教學。 教師成果與作品、部分院系資料室的特色藏書也應納入特藏資源規劃中,為學校開展相關的學術研究、發表學術論文提供助力[7]。 在構建應用性學科專題資源時,對專題資源進行全面分析與評價,如特藏資源的數量、結構;內容與質量方面,如專家評價、專題資源的檢索與獲取能力、出版商及數據庫商的服務等。 運用多種方式擴充特藏,加強與專家、書商溝通發現特藏的主題和線索,構建專家支持型特色資源模式;舉辦儀式、辟出空間善待特藏資源捐贈資料均是未來發展策略。 在特藏資源資金方面可申請專項經費、募集專項資金,設立特藏發展基金保證特藏資源的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