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祥
(常州市科技資源統籌服務中心,江蘇 常州 213000)
科技鎮長團是加強校地合作、集聚高端人才和創新資源、提升常州市自主創新能力的重要抓手[1-2]。常州市第十三批科技鎮長團4 支團組(含武進地方團)共有46名成員,其中省團38名,武進地方團8名,分別來自40家不同單位,高校科研院所成員占比78%。 自2020年7月底到任以來,深刻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技特派員制度的重要指示精神,認真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關于做好科技鎮長團工作的部署要求,在江蘇省委組織部的指導下,在常州市委組織部、市科學技術局等相關職能部門的堅強領導和關心支持下,積極發揮資源優勢,著力開展產學研合作,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引進培育高端人才,創新工作長效機制,助力地方發展。
圍繞常州重點發展的新興產業,掛職地區的主導產業、特色產業,精準對接企業需求,利用自身的信息、人脈以及后方單位的優勢,通過“走出去”推介和“請進來”對接相結合的方式,積極宣傳“龍城英才計劃”政策,全方位展示常州創新創業環境;配合有關部門做好各類人才項目的申報遴選工作,為常州高質量發展集聚人才。 截至2021年8月,常州市推薦參加省“雙創計劃”雙創人才評審54 人,4個科技類團隊,1個科研院所類,其中企業創新類31 人;入選省“雙創計劃”雙創人才企業創新類21 人,科研院所類1人,2個科技類團隊,全年入選22 人,江蘇省排名第四,創歷年最高;獲得上級財政支持1 150萬(不含團隊),江蘇省第五,科技鎮長團在與地方聚才引智合作上空間廣泛。
深挖“資源庫”,擴大“朋友圈”,努力推動校地、校企深入開展產學研合作,積極探索合作新方式、新機制[3],充分利用各自的資源、人脈優勢,穿針引線、搭建橋梁,建起了高校院所與地方交流合作的快車道、高速路,將高校院所的人才、技術、科研優勢與地方企業的資本、管理、市場優勢緊密結合,落地生根、開花結果[4]。 一年來,全團共走訪企業3 000 多次,邀請來訪專家超過1 600 多人次;達成人才科技合作協議150 項,簽訂合同134 份,實際到賬超2 億元。幫助企業和地方申報省級以上項目155 項,獲財政資助7 000多萬元;幫助企業獲得專利授權252 項,其中發明專利109 項。 2021年5月底,由常州市人才辦、常州市科技局承辦的江蘇省第十四批科技鎮長團對接暨常州“龍城英才計劃”推介會在湖南長沙舉行,常州市10家企業現場分別與湖南大學、中南大學、湖南理工學院等高校進行項目合作簽約,涉及智能制造、軌道交通、生態環保等領域。
科技鎮長團到基層工作后,使人才、科技工作力量進一步向下延伸,既充實壯大了基層工作隊伍,又優化了黨委政府對基層人才、科技工作的領導。 特別是把許多新理念新思路帶到基層,送到企業,與本地干部一起形成了優勢互補的工作合力,有效提升了基層科技人才工作水平,增強了區域創新能力。
1.3.1 鏈通溧陽:放眼區域協作、助力產業騰飛
溧陽團協同科技部門策劃“鏈通溧陽”科技服務平臺,邀請行業一流專家分析行業發展趨勢,幫助企業“按圖索驥”尋找科技創新合作伙伴,開展技術、產能、產業、成果對接活動,為溧陽的支柱產業集群發展賦能發力。 依托天目湖先進儲能技術研究院,舉辦江蘇省首屆先進動力和儲能電池產業對接峰會,邀請行業內250 余位專家和企業家參與對接,10 多位專家學者就動力電池技術及研發方向等在峰會上進行了專題報告。 峰會的舉辦一是推動協同技術攻關,加速政產學研資深度融合,支持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二是推動傳統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鏈通產業鏈上下游環節,加快企業轉型降本增效;三是推動產業鏈分工協作,發揮大企業引領支撐作用,實現產業鏈上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助力企業增產擴能。
1.3.2 金壇團助推地方文化和旅游產業高質量發展
金壇團致力于推動省級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和省級工業旅游區創建工作,經過多次深入工業企業群體和茅山革命老區旅游基地,開展了充分翔實的調查研究。 項目方案打磨研究后,得到省文化和旅游廳、金壇區人民政府的共同支持,先后推動江蘇波仕曼制衣有限公司(金壇)獲批省級工業旅游區,2021年初推動金壇區獲批為第三批省級全域旅游示范區,填補了此項領域長期以來的空白。 促成金壇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領銜創作的刻紙百米長卷《大運河》捐贈中國大運河博物館收藏展覽,推動東方鹽湖城景區獲批為2021年江蘇省無限定空間非遺進景區試點項目。 2021年5月,推動江蘇省金壇茅山旅游度假區與省文化旅游職業教育行業指導委員會簽署合作協議,成為首批江蘇省文旅職業院校校外實訓基地。
1.3.3 武進團打造科技鎮長團之家,構建長效服務機制
武進團創造性開展工作,創新長效工作機制,成立了武進科技鎮長團之家,自主開發了集交互功能、OA 管理、任務認領、專家庫、成果庫、企業需求庫為一體的“武進科技鎮長團云平臺”,其中專家庫已完成約500名專家入庫,成果庫已收集各高校院所最新成果8 000 余項,為高校就業負責人頒發“引才專員”聘書,為高校院所的專家教授頒發“引才合伙人”聘書。開發的交互平臺,讓企業和專家實現單通道線上精準對接,提高對接效率。 通過云平臺來實現服務企業精準化、整合團友信息化、助推工作規范化、集聚資源規模化,打造平臺品牌化。 主辦了“智匯武進 產學共贏”集中簽約活動,結合武進產業發展需要,協助區政府聘請國家杰青為武進科技產業顧問。 通過科技產業顧問的加盟,助力高層次人才及科技成果落地武進,引領武進優勢產業和新興產業的創新能級躍升,實現互利共贏。
1.3.4 新北團以“系列論壇”為紐帶,搭建產學研合作“快車道”
新北團圍繞當地現實需要,精心打造“常州國家高新區‘政產學研’交流合作系列人才科技論壇”,將日常零星分散的科技人才對接工作體系化、集成化,通過充分整合各方資源,推動創新供給側和產業需求側精準對接。 “政產學研”論壇主要有5個特點。 一是論壇品牌化。 依托人才“優智”工程,傾力打造“菁常匯”科技人才服務品牌,以品牌力提升論壇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二是活動常態化。 論壇自2020年底啟動以來,平均每2個月舉辦一期,已經連續舉辦4 期,通過持續化推動提升服務效能。 三是參與多元化。論壇邀請來自中央和省級政府部門的政策專家、各“985”“211”高校(院所)院士團隊的技術專家、金融專家,總計50 余人,累計培訓區內政府部門、企業機構代表600 多人次,以最廣泛的維度提升當地獲得感。 四是服務精準化。 積極回應區內企業的創新發展需求,已成功舉辦智能制造、集成電路、低碳環保產業等主題交流活動,精準服務區內企業產業優化升級。 五是成果具體化。 目前,緊密圍繞高新區重點產業及龍頭企業技術需求,論壇已經促成西夏墅鎮與山東大學、天合光能與中國科技大學、沃爾夫智能與天津大學、好迪機械與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維爾利與江南大學進行深度合作。 同時,牽線毅達資本投資應能微電子,投資金額過億元;牽線江蘇首支碳纖維產業基金落地高新區,基金總規模3 億元。
總體來說,科技鎮長團工作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取得了應有的效果,地方還是普遍歡迎和重視的。 但是受團員的個人素質、工作能力等因素影響以及派出單位的重視程度、資源稟賦不同,各個成員在發揮作用方面不平衡,更多的是扮演科技服務工作角色,地方應進一步探討和實現激勵和促進各團員在招才引智方面發揮更大作用的措施和辦法。
科技鎮長團團長任期一般為兩年,團員一般為一年,鎮長團工作屬于跨年工作,期間會有相當一部分時間屬于節假日。 來年要按照全市科技工作要點要求,按時間節點完成各項科技服務工作,更多的時間會用在各類項目申報輔導上,工作周期比較短,任務重,本職工作壓力更大。 按照《江蘇省科技鎮長團管理辦法》規定,上任初期一般需要2 ~3個月進行企業走訪,了解地方產業技術特色、企業技術需求,鎮長團各批次之間工作如果沒有延續性,沒有對接機制,沒有交互平臺,走訪工作將流于形式,更多的是重復性,做無用功。
在日常工作中,除按照《江蘇省科技鎮長團管理辦法》規定每季度召開鎮長團工作交流會、半年度總結會外,還組織科技鎮長團開展科技、人才政策推介會、項目成果展示會、技術成果路演暨校企對接會等活動,但是頻次還不夠,還沒有達到預設的理想效果。在日常管理上黨風廉政、工作制度建設抓得比較緊,但在充分調動科技鎮長團工作積極性方面的辦法還不多。
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可探索“揭榜掛帥”,把需要的關鍵核心技術項目張出榜來,英雄不論出處,誰有本事誰就“揭榜”。 市級應有對應的成果發布、技術需求平臺或“超市”(如蘇州市自主創新服務超市平臺)作為各團業務工作沉淀基礎,各技術需求詳細信息是否都登記在案、是否有辦結標記等,各團員可按“超市”平臺提供的技術需求領域結合個人背景資源充分發揮工作主動性,“揭榜掛帥”實現區域互補、資源共享。
根據中組部《關于規范干部掛職工作有關問題的通知》精神,團長的職務是否由省里統一明確為:某縣區政府黨組成員、省派駐科技鎮長團團長。 為充分發揮科技鎮長團最大效能,更有效推動“產”“才”融合發展,省、市財政單列專項工作經費用于支持科技鎮長團開展調研、差旅及生活補助等,對選派人員統一安排住宿和用餐,同時選派專職人員為科技鎮長團成員做好服務協調工作。 隨著社會經濟形勢的發展,目前的工作經費已經跟不上社會進步的步伐,資金管理越來越嚴格、越來越規范,應在安全可控的基礎上有所調整增加,并明確要求地方進行1 ∶1配套,統一江蘇省生活、交通、通信費以及考核獎勵的標準[2]。 只有對團員在工作上視“自己人”安排,在生活上視“自家人”照顧,做到政治上充分信任、工作上放手使用、生活上切實關心,才能確保團員盡快融入地方、服務地方。 地方應完善科技、人才政策,將科技鎮長團團員納入技術經紀人范疇,制定技術經紀人獎勵配套措施,對于在招才引智、搭建平臺等方面有突出貢獻的團員給予一定獎勵。
常州自2009年開展科技鎮長團工作以來,已累計接收12 批共44 支團組、427 人次(省團),派出單位涵蓋省級機關、國有企業、高校院所266家。 科技鎮長團到崗履職后,能迅速進入角色,務實推進工作,在深化園區平臺建設、招引科技項目、拓展合作渠道、引薦優秀人才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走訪調研企業3.5萬家次,邀請專家1.9萬人次,簽訂合作合同1 684 份,幫助地方申請省級以上項目749個,幫助企業獲得授權專利1.3萬個,引進包括國家重大人才工程、省“雙創計劃”等在內的各類人才5 627名,新建各類平臺1 037個,孵化器104個。 目前已成為活躍在基層科技創新戰線上的一支生力軍,受到普遍歡迎和廣泛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