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報道時間 | 2007年7月
袁隆平,一位農業科學大家,中國工程院和美國科學院雙重院士,世界“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這個名字,屬于中國,也屬于全人類。
2007年7月,題為《本色袁隆平》的專訪封面故事在本刊創刊號刊發,這也是本刊成立以來,采訪的第一位院士。之后的十余年里,本刊先后多次采訪袁老,從兒時夢想到畢生追求,從困難不解到攻克難關。我們透過名人光環,更近一步地走向袁隆平,仔細地閱讀袁隆平,我們會發現,他除了是一個著名的科學家,他還是一個認真生活的人。
袁隆平年輕時經歷過大饑荒年代,他畢生的追求就是讓世界上所有人都遠離饑餓。袁隆平是經歷過中國1959年、1960年、1961年三年自然災害的。袁隆平說,他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讓人類擺脫饑荒,讓天下人都吃飽飯。袁老有一段話深入人心:“一粒糧食能救一個國家,也可以絆倒一個國家,這是糧食的重要性。”
袁隆平從1964年就開始專心研究雜交水稻,他把自己一生精力都獻給了雜交水稻。面前的一個個難關被攻克,水稻的畝產量一次次增加:500公斤、800公斤、1000多公斤。現在,中國人民都能吃飽了,世界上50%的水稻田也都種上了雜交水稻,全球稻米產量再增加1.5億噸,增產的糧食能多養活四五億人。
探索,永無止境地探索,這是袁隆平創新精神的寫照,這也是我國雜交水稻技術一直領先于世界的原因所在。
“高產稻長得比高粱還高。稻穗有掃把那么長,差不多有兩尺長,籽粒有花生米那么大……”本刊在2017年再次采訪袁老時,袁老談到了他的“雜交稻覆蓋全球夢”,他說如果全世界有一半稻田種上了雜交稻,每公頃增產兩噸的糧食,可以增產一億六千萬噸糧食,每一年可以多養活五億人口!“以前吃飽就行,現在還要吃好,人們希望能買到更好吃、營養更豐富的大米,而農民也必須種出更好的大米才能有經濟效益。所以農業現代化要朝著提高農業生產質量的方向發展。但是我有個前提,不以犧牲產量為代價來求優質。要居安思危,中國多一點糧食不怕,若少一點糧食,你試試看!關鍵時刻,一粒小小的糧食,影響巨大。這個對我們來講是一個重要的任務。我們搞農業的,搞糧食生產的,一定要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盡我們的努力。”袁隆平說道。

2008年,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為本刊創刊周年題詞
袁隆平曾經說:“一個人一輩子做好一件事,就足夠了。”正是這份質樸和堅定,讓袁隆平在重重阻力和各種困難面前不灰心、不放棄,腳踏實地地做好每一次實驗,總結每一次經驗。袁老常說,科學技術就像接力賽跑,你追我趕,形勢逼人,壓力很大。搞科研如同跳高,跳過一個高度,又有新的高度在等你。要是不跳,早晚要落在后頭,即使跳不過,也可為后人積累經驗。只要能解決老百姓的吃飯問題,個人的榮辱得失又算得了什么。搞科研的人要有使命感,有胸襟。“成功沒有捷徑。我不在家,就在試驗田;不在試驗田,就在去試驗田的路上。”
數十年來,袁隆平常常去全國各雜交水稻基地,也頻頻到全國各地、世界各地作技術指導和參加科研活動。與此同時,各種獎項、榮譽、頭銜也紛至沓來——“雜交水稻之父”“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沃爾夫農業獎”“世界糧食獎”“消除貧困獎終身成就獎”“改革先鋒”獎章、“雜交水稻研究的開創者”“共和國勛章”……這些,顯然都是名至實歸。但袁隆平內心非常沉靜,他堅持不為名利官位所惑,始終把雜交水稻的研究工作擺在第一位,始終把最多的時間和精力傾注其中。不僅如此,袁隆平還與數十個國家開展合作,幫助他們解決糧食安全和營養不良問題。
從一名農校教師到大名鼎鼎的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并沒有被名利所困,他胸懷人民、胸懷天下的豪情讓他在科研的道路上不斷前進。
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飽食者當常憶袁公致敬袁老,國士無雙人間播種子,天上灑甘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