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祎辰 陳曉龍 陳琳


澄邁學宮作為海南學宮現存形制較為完善的代表,對其進行保護與再利用,不僅可以推動澄邁當地旅游經濟的發展,也能傳承澄邁地域傳統文化,促進民眾的歸屬感與凝聚力。文章在澄邁學宮歷史背景分析及價值評估的基礎上,完成展陳設計的實踐,更好地對外展示孔子文化及城市歷史,為海南自貿港的文化自信發展起到推進作用。
一、研究背景
(一)歷史概況
澄邁學宮位于澄邁縣舊縣治老城鎮,即今老城墟集市區。據史料記載,澄邁學宮始建于宋咸淳元年(1265年),由宋朝將領李才卿將原來一所學堂擴建而成,教授澄民子弟學習儒教經典,學校禮樂,定期按規定的儀式祭祀孔子,融廟學為一體。其是澄邁縣第一所縣級官辦中等學校,歷經宋、元、明、清10余次的拆建重修 ,得此規模。大成門、東西廡遺存,大成殿及月臺保存完整。2009年,澄邁學宮被列入海南省文物保護單位。2015年,修繕設計后,澄邁學宮恢復孔廟的廟堂部分形制。
(二)現狀分析
澄邁學宮建筑既是等級較高的祭祀建筑,又是文教建筑,其功能空間基本固定,大體上可分為三部分:前導空間、祭祀空間、學署空間。見圖1、圖2。
前導空間:以照壁(萬仞宮墻)、欞星門、泮池等具有文化表征功能的建筑所構成,以欞星門為核心。石敢當、泮池、泮橋、欞星門等作為公共開放空間,用于學宮文化的再現。
祭祀空間:核心空間是以建在月臺之上的大成殿為主。大成殿殿內供奉孔子牌位,戟門兩側鄉賢祠、名宦祠。 崇圣祠已被摧毀,但主體建筑物大成殿已被多次修繕,同時也修復了大成門、東西廡,新建了鄉賢祠、名宦祠等。
學署空間:明倫堂、尊經閣、魁星樓等,均已被摧毀。嚴格意義上并不屬于制度完備的學宮,但澄邁學宮屬于左廟右學,明倫堂幾經變革,現已成為澄邁老城鎮小學。
(三)價值評估
澄邁學宮作為海南學宮現存形制較為完善的代表,是孔子文化傳入嶺南地區、傳入澄邁的歷史物證,同時澄邁學宮也是澄邁古城發展變遷的重要歷史見證,是挖掘澄邁歷史文化內涵與發展脈絡不可多得的實物載體,具有印證史籍的重要作用。
澄邁學宮建筑結構比例優美,是古建筑空間與構造藝術的集中體現,裝飾細節突出,多處歷史雕刻圖案保存完好,大成殿前平臺邊緣并排的8塊“暗八仙”和臺階中間的明代雙龍戲珠是海南絕無僅有的明代龍雕精品。澄邁學宮的浮雕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既有中原傳統文化的“鯉魚躍龍門”,也有平民生活主題的“按牛喝水圖”,這在一般的文廟雕塑中并不多見。因此,澄邁學宮無論是在建筑的外部裝飾上還是在內部造型上都符合美學與力學的要求,同時也極具中華傳統文化的裝飾風格,是不可多得的古建筑藝術的佳品和供現今建筑學界研究的傳統建筑實物,具有較高的藝術觀賞價值。
因歷經各朝代的多次修葺重建,澄邁學宮真實記錄了不同時期木結構建筑發展的技術成果與文化生產的傳統工藝、技術、材料,同時也反映了各朝代高超的規劃設計水平和建造工藝水平。澄邁學宮還保留了較為完整的木構造建筑形制、石材建造形制(御路)等方面大量的歷史信息。
綜上所述,澄邁學宮是海南保存較為完整、現存形制較為完善的學宮,因一直延續著紀念孔子的風俗與傳統,所以是海南孔子文化的核心之一,具有較為突出的歷史價值、建筑藝術價值和科學價值。作為不可多得的古建筑藝術的佳品和供現今建筑學界研究的傳統建筑實物,澄邁學宮能在現有的基礎上深入開發、挖掘、包裝、宣傳儒家文化,這必將對澄邁縣的社會教育及經濟發展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
二、展陳設計思路
(一)整體構思
經過一系列的前期工作,設計團隊決定在保留其原本建筑風貌的基礎上,將澄邁學宮作為闡述歷史文化的載體,使藝術創作與現代科技相結合,在功能上強調藝術性與創新精神。將文化、教育、旅游、祭祀功能融為一體,由此形成旅游觀光的亮點。空間展線以“孔子的生平、孔子圣跡圖、祭祀孔子、垂教空間”等部分構成,展示孔子文化、聆聽孔子故事和智慧。
(二)展覽流線
根據學宮現有建筑形制,分別設置了六大單元展示區域,大成門:學宮文化介紹區;東廂房:本地特色文化展示區;鄉賢名宦祠:名人展示區;東西廡:科舉文化展示區和孔子文化區域;大成殿:祭拜孔子;廣場:文化祭祀廣場。
在設計參觀路線時,深入分析學宮歷史和儒家文化并結合當地風俗和人文,此次展陳還可分為“一主一輔”兩條瀏覽路線。充分運用設計原理,保證游客流線在展區之間直接清晰,每個展區的入口更易于辨認,展區之間更方便流動,同時增強游客的方向感和行動的流暢性。日常路線為主要流線,主體受眾人群為學生、游客等,主要是觀光路線和結合中小學進行儒家文化和學宮建筑的教學路線。空間展線從澄邁學宮精粹、澄邁名人展示、澄邁教育、民俗文化等各層面全面梳理澄邁文化,體現澄邁文化的豐富性、獨特性。整體路線將以儒家文化和影響為主題貫穿整個陳列,集中展示孔子及其思想,學宮的由來,當地的鄉賢、名宦等特色,是澄邁學宮研究成果的集中展示。祭祀流線則是次要路線,主要通過祭孔儀式展示,使用次數并不多。
(三)功能分區
澄邁學宮的整體設計可以分為陳列展廳與場景再現兩大類。在廂房、廡房與大成殿三處,根據澄邁非物質文化遺產、孔子學堂與祭祀三大特點布置了場景體驗區;大成門、鄉賢祠、名宦祠、廡房設置了陳列展廳。具體如下:
大成門作為澄邁學宮內重要的建筑之一,將其作為電子序廳,主要表現澄邁學宮的歷史發展事跡(通過電子設備傳達的方式)及展館中所展的內容(采用視頻手段并配置古建筑沙盤展臺、詳細地圖及游覽指南)。名宦祠和鄉賢祠恢復歷史使用功能,分別將當地歷史上較有政績者和縣籍之名賢的畫像、生平介紹和遺留物品,在名宦祠和鄉賢祠內用展板和展柜的方式進行展示。鄉賢祠改造成展示區,而名宦祠則改為與學宮相關的名人事跡與牌位展示區,東、西廡房改造成相關藝術品展覽館,用于供奉宣傳學宮及孔子文化之用,同時也加深游客對澄邁學宮歷史文化的了解。
大成殿是孔廟的核心建筑,也稱先師殿或先圣殿,是祭祀孔子的中心場所。設計過程中將它的功能保留,還是作為供奉與祭拜孔子的地方,展出的是按照傳統學宮形制復原的孔子禮制形式。依照曲阜孔廟規制,明間擺放孔子神龕、彩繪泥塑孔子像、供案、香爐、三牲池及相配青銅祭器等;兩側擺放四配神龕、彩繪泥塑像、供案及相配青銅祭器等;殿內懸掛“萬世師表”匾、“德齊幬載”匾、“圣集大成”匾及兩副御筆對聯。
東廡展廳主題為科舉教育和學宮精粹,采用展板和展柜的形式進行展示,展出的是中國科舉文化專題;西廂房為鄉土文化館,主要展陳本土文化及其地方特色,主要用于記錄、保護、研究海南鄉村歷史、民俗、社會組織、社會治理、美麗鄉村等,為海南傳統文化保護、地方發展以及即將到來的國際化且保持地方性提供參考信息;室內主要展示澄邁縣內相關宗教傳入及存在建筑、本土的生產習俗和生活習俗、當地的民間藝術等。展陳形式為展板、展柜、投影等。文化祭祀廣場的主要功能則是祭拜(在特定時間由學校組織參加祭拜孔子儀式,增加學生對于儒家文化的認識與傳承)、舉辦風俗文化活動等。其中根據澄邁學宮的歷史,將廣場的4塊空地修建4座人物事跡雕像,用于還原歷史,讓游客能夠近距離感受到歷史文化博大精深。
(四)視覺設計
為方便游客游覽,設計團隊專門設計了一系列游客參觀引導的指示牌以及各種宣傳功能的小視頻。為澄邁學宮的可持續發展起到促進作用。整體展陳設計強調對“物”的展示和對“史”的描述,既便于觀者直觀全面地解讀“物”所包含的歷史信息,又可以提升展覽信息實際輸出量的效果。在展托架設計上突破常規,在原有積木托臺組合的基礎上,選用國際上采用較多的金屬懸舉抓件和有機玻璃展托立體的組合展示文物,豐富的展示手段和語言可避免觀眾的審美疲勞,文字版面的設計,以清晰明了為前提。
三、結語
本次展陳設計再利用的設計者,設計初期多次實地考察測量澄邁學宮,進行前期的資料收集,通過對學宮的地理位置及學宮本身的受眾人群進行分析展開設計。儒家文化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核心,要想宣傳發揚其精神,澄邁學宮無疑是合適的場地。澄邁學宮的保護與再利用不僅可以推動當地旅游經濟的發展,也可以傳承傳統文化,加強中華民族的歸屬感與凝聚力。本次設計通過對澄邁歷史人物、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孔子的生平事跡等資料進行展示,傳播孔子文化歷史和弘揚民族傳統文化。《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方案》中也指出“文化產業是海南自貿港重點發展的產業之一”。旅游作為海南的“金字招牌”,在不少代表委員看來文旅融合將為海南旅游業的高質量發展、提升文化軟實力起到積極作用。所以,澄邁學宮的保護再利用無疑將對澄邁縣和海南省的旅游業產生巨大影響,也對海南島自貿港的建設產生深遠影響。
總的來說,在澄邁學宮保護再利用過程中,設計團隊做到了尊重歷史、尊重傳統、尊重自然風貌、與村落建筑景觀和諧統一;而在時代快速發展的情況下,如何做到對古文物的有效利用與保護,是研究者需長期關注的課題。
【基金項目】2021年度海南省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鄉村振興視域下的海南傳統聚落遺產集群化保護與再利用策略研究”(編號721RC604);2020年度海南地區海南省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詮釋文化、傳播價值——澄邁學宮展陳設計的實踐探索”(編號:S202013892067)。
參考文獻:
[1]陳琳.明清瓊雷地區祭祀建筑研究[D].廣州:華南理工大學,2017.
[2]望晨,任紹斌,何依,等.基于歷史基因的古城內外共生保護發展研究:以荊州古城整體性保護發展規劃為例[A]//活力城鄉 美好人居:2019中國城市規劃年會論文集(09城市文化遺產保護)[C],2019:969-978.
[3]劉蔚嫻.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談“孔子文化展”的展陳設計思想[J].文藝生活(藝術中國),2020(6):16-20.
[4]王巖,先怡衡.淺析寶雞青銅器博物院的展陳設計[J].文物鑒定與鑒賞,2021(12):117-120.
[5]稷下學宮[J].科教文匯(上旬刊),2021(6):200.
[6]張智昊.吉林省農科院畜牧分院近代建筑再利用設計研究[D].長春:吉林建筑大學,2018.
[7]肖競,曹珂.明清地方文廟建筑布局與儀禮空間營造研究[J].建筑學報,2012(S2):119-125.
(作者單位 1.三亞學院國際設計學院;2.三亞學院南海地域建筑文化遺產保護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