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振陽 黃金鳳 高華斌 劉國強

摘要:流域是生態系統的基本單元,也是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重要載體。以湖北省黃岡市浠水流域為對象,在系統分析流域特點和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基本條件的基礎上,提出進一步完善流域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必須堅持以生態環境保護為基礎前提、以促進生態產業化經營為核心抓手、以實現保護與發展良性循環為核心目標,并結合浠水流域的特點,圍繞健全流域生態環境協同管護模式、建立生態產品確權與權屬交易機制、創新拓展生態產品產業鏈和價值鏈、改革生態產品及其價值交易市場、健全共建共享的生態產品收益分配制度等5個方面,提出了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措施建議,也可為其他流域提供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浠水流域; 生態產品; 價值實現; 機制; 黃岡市
中圖法分類號:F062.2 文獻標志碼:A DOI:10.15974/j.cnki.slsdkb.2022.02.017
文章編號:1006 - 0081(2022)02 - 0094 - 06
0 引 言
生態產品是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概念。盡管目前關于其確切定義還存在諸多爭議[1-2],但一般而言,生態產品是指良好的自然生態系統以可持續的方式直接或間接地滿足人類生產、生活需求的物質產品和服務產品的總稱[3],在很大程度上與生態系統服務相近[4]。而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核心內涵,則是指隱性的生態產品價值的顯性化[5]。中國于2010年在《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中首次正式提出“生態產品”的概念,并在2012年黨的十八大報告中進一步提出“要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的力度,實施重大生態修復工程,增強生態產品的生產能力”。近年來,研究者們圍繞生態產品的監測評估、價值核算、經營開發、保護補償與生態賠償、綠色金融等方面開展了眾多的研究[6-9],國家先后布局浙江麗水、江西撫州等兩市開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各地方也在不同尺度和維度上開展了大量探索與實踐,取得了豐富的理論、實踐和制度性成果。2021年4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意見》,為推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工作提供了戰略性指引。經過多年實踐,中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已經形成頂層設計思路基本明確、中觀制度路徑逐步完善、微觀實踐創新漸趨活躍的格局[10]。
水是生態系統中最為能動的要素,流域則是生態系統服務和生態產品分布的基本單元。目前,一些流域如新安江、赤水河等已經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方面開展了探索和實踐[11-13],國家也專門印發了關于加快推進洞庭湖、鄱陽湖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建設的指導意見。但總體上看,目前關于流域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的探索大多局限于生態保護補償領域,同時受目前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普遍存在的“度量難、交易難、變現難、抵押難”等問題制約[14],關于流域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研究與探索仍處于起步階段。為此,本文以長江支流浠水流域為研究對象,在系統分析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條件的基礎上,提出實踐對策,可為探索以流域為單元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提供借鑒。
1 研究區域概況
浠水是長江中游的支流之一,干流發源于湖北省黃岡市英山縣桃花沖林場浠水尖,由東北向西南橫貫黃岡中部,于蘭溪古希口匯入長江,全長162 km,流域面積2 499 km2,多年平均徑流量17.29億m3;流域水系發育,支流在干流兩側均稱展布,其中長度5 km以上的支流90條、長度20 km以上的支流3條。流域內建有鄂東最大的水庫——白蓮河水庫,總庫容達11.04億m3,是以“大水庫、大濕地、大電站、大供水、大灌區”為特色的國家級水利風景區,是國家濕地公園。
本研究的范圍以浠水流域為核心,拓展至流域涉及的英山、羅田、浠水3縣的全域(圖1),總面積5 543 km2。2019年,區域內共有人口179萬人,完成地區生產總值531.5億元,三次產業結構24∶28∶48。總體看,在生態產品及其價值實現方面,研究區域的特點和基礎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1 自然生態本底良好
區域以浠水干流為主軸連貫大別山生態屏障和長江生態廊道,各類生態系統依地形梯次分布,形成了“北林、中庫、南江湖”的多樣生態系統格局,區域內共有植物1 400余種、動物200余種,其中省級以上野生保護動物和保護植物近百種,省級以上自然保護地多達15處,生境、生物、遺傳多樣性極為豐富;2019年,區域內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地表水和國控斷面水質100%達標,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近90%,英山、羅田兩縣的森林覆蓋率達到71%以上。
1.2 生態產品豐富多樣
在自然資源方面,良好的生態環境孕育了大別山主峰、羅田天堂寨、白蓮河國家濕地公園等一大批風景名勝,大別山國家森林公園是“中國最具影響力的國家森林公園”之一,英山是“中國溫泉之鄉”。在農漁資源方面,區域內共有16個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涉及茶葉、中藥材、經濟林果和水產等多個領域,尤其是英山云霧茶、羅田板栗等極負盛名。在特色文化資源方面,研究區是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佛、道文化的聚集區,保留了一大批革命遺跡和傳統古村落,文化資源極為豐富。
1.3 生態產業初具規模
在生態農業方面,板栗和茶葉的種植面積與產量全國領先,茯苓、杜仲等特色中藥材種植面積超過333 km2(50余萬畝),桑蠶、食用菌等林下經濟已形成規模,鮮魚等水產養殖實現企業化運營。在生態旅游業方面,紅色文化旅游輻射范圍不斷拓展,生態康養旅游、民俗休閑旅游等新旅游業態已形成規模,區域的游客接待數量由2012年的270萬人次增長至2019年的2 346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由14億元增加至150余億元。在產業融合發展方面,打造了集精加工、觀賞、采摘體驗于一體的綠茶產業體系,發展“生態+中醫+溫泉”的康養新模式,形成了傳統種桑養蠶、繅絲織布與休閑體驗、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的發展模式等。同時,區域內綠色品牌價值也在快速提升,尤其是英山云霧茶品牌價值已超20億元。
1.4 制度體系不斷完善
在生態環境保護方面,出臺了湖北省首個天然林保護辦法——《黃岡市天然林保護辦法》,實現了河(湖)長制、林長制全覆蓋,建立了野生動物管護制度體系,尤其是針對白蓮河水庫這一重點水域成立了白蓮河示范區,打破行政區劃分割,開展系統治理與保護。在自然資源確權流轉方面,區域內自2007年便啟動了集體林權制度改革,2012年又出臺了《關于積極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意見》;同時,政府主導、市場主體運作的水資源、地熱資源、文化遺跡等資源的開發經營模式不斷深化。在生態產品經營方面,設立了大別山振興發展產業基金,推進金融體制機制改革,形成了以人民銀行黃岡支行為引領,農業發展銀行等政策性銀行和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以及地方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共同支持生態產業發展的投融資體系。
2 推動浠水流域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主要策略
浠水流域生態環境本底優越、生態產品多樣豐富,近年來流域各地區圍繞生態產業發展和體制機制建設開展了一些工作,生態產品的價值實現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總體上來看,流域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尚未形成系統化的制度體系,生態產品的轉化收入對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福祉改善的支撐效能也較為有限。如何進一步挖掘和利用生態產品,更好地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是流域面臨的緊迫任務。總體來看,推動浠水流域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應該遵循以下幾個方面的策略。
2.1 應以強化生態環境保護為基礎前提
生態產品是生態系統與經濟社會相互作用的產出,也是二者相互聯系的關鍵節點[11],其內涵決定了在生產生態產品和為人類社會發展創造條件的同時,也要守住生態環境的安全邊界,為生態系統留下休養生息的時間和空間,保障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產出。在浠水流域,生態產業主要集中于生態農林漁業和生態旅游業,這些產業賴以發展的基礎,是基于優良生態環境的農漁產品產出與溢價、以及形成的美麗自然風光。例如在白蓮河水庫,通過3 a左右的治理,水庫水質實現了從Ⅴ類甚至劣Ⅴ類水體向Ⅱ~Ⅲ類水體的飛越,水庫成為了黃岡主城區等地的城鄉供水水源地,日供水規模達到550 000 t/d,水庫養殖從人工投喂改為“人放天養”,在保護了水質的同時實現了水產溢價50%,生態環境的改善也為濕地旅游和庫周開發利用創造了更好的條件,實現了保護與發展的共贏。無論從需求還是從實踐看,浠水流域必須堅持在保護的前提下開發利用生態產品,使良好生態環境創造更多優質的生態產品,保障生態產品的可持續產出。
2.2 應以促進生態產業化經營為關鍵抓手
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核心在于將生態環境優勢轉化為經濟發展優勢,而經濟價值實現的核心則在于發展生產、交易和消費[11],以生態產品的生產和再生產為主線實現生態產業化經營[9],一些研究者甚至提出了有別于三次產業的生態產品第四產業等新產業概念[8,16],但其本質上無外生產、經營、消費等產業環節。就浠水流域而言,生態產品的產出不足、經營流通不暢、消費市場受限都是制約生態產業發展的因素。從目前的發展情勢看,浠水流域應積極把握武漢城市圈等區域融合發展的重大機遇,堅持政府與市場協同,一方面以產業的綠色化、標準化、特色化、規模化為導向,合理推進自然資源流轉與優化配置,挖掘和生產更多的生態產品,加強產業鏈延伸與產業融合,完善產業發展的政策引導和綠色金融等保障機制,促進生態產業的供給側提升和壯大;另一方面抓住國家“擴大內需”和湖北省“促進消費擴容升級”的機遇,積極拓寬產品經營銷售渠道,探索創新市場交易模式和機制,全面打通從生產到消費的各個環節,支撐破解生態產品“交易難”和“變現難”的困境。
2.3 應以實現保護與發展良性循環為核心目標
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但要實現其長期可持續和不斷壯大,必須在嚴守生態環境保護底線的基礎上,以生態產品的價值收益反哺生態系統[11],維護生態系統健康,提升生態產出效能。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讓保護修復生態環境獲得合理回報,讓破壞生態環境付出相應代價”。保護與發展良性循環的核心在于收益分配。①要建立健全生態保護補償與生態損害賠償機制,讓長期隱性的公共權益價值顯性化,破解“公地悲劇”;②要完善政府與市場之間的收益分配機制,并確保政府基于生態產品收益的生態環境保護投入,落實政府作為公共產品主要提供者的責任;③要完善市場主體之間的收益分配,讓經營開發商、社會公眾、交易平臺以及支撐企業等各類市場主體能夠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中獲得合理收益,凝聚全社會保護和合理利用生態的共識,促進實現保護與發展的良性循環。
3 健全浠水流域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主要措施
3.1 健全流域生態環境協同管護模式
(1) 優化以流域為單元的國土空間保護與開發格局。以維護生態空間為前提,以浠水流域為單元,優化國土空間保護與開發方案,在筑牢生態安全基底的同時,引導、約束形成更加科學合理的國土空間開發與產業布局。
(2) 深化流域生態環境管護制度改革。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生態要素,建立流域生態環境與自然資源管護領導小組,建立跨行政區、跨部門協調聯動機制,實現生態環境管護上下聯動、全域協同;同時,健全生態環境管護監測體系和標準體系,建立監測、管理、治理、執法、司法的全鏈條管護機制,全面推進各類“長”制從“有名”向“有實”轉變;落實《關于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的指導意見》,以維護生態系統的原真性和完整性為核心目的,改革當前保護地眾多但條塊分割嚴重的保護地體系,整合、拓展流域內外的保護地范圍和功能。
3.2 建立生態產品確權與權屬交易機制
(1) 加快推進生態資源確權與流轉。牢固確立生態產品的資源屬性,界定水域、濕地、森林、耕地、地熱等生態資產的所有權、經營權、承包權、轉讓權等各類權益的權益主體與權益邊界,健全生態資產的確權登記制度和交易流轉機制,鼓勵生態資源權益流轉,促進生態資源集約化、高效利用。
(2) 探索市場化的生態權屬交易。細化縣級行政區水資源“雙控”指標,細化排污權分區分配方案和指標,建立水權、排污權交易平臺,完善交易體制機制。開展碳排放量核算及配額核定,主動融入碳排放交易。
(3) 探索市場化的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在水源涵養、水環境保護修復、防洪抗旱減災等方面,開展縱向、橫向的生態保護補償;探索資金補償、項目合作等多樣化的生態補償模式;同時,以優質瓶裝水生產、生態魚類養殖等產業發展為契機,探索多樣化的生態補償模式。
3.3 創新拓展生態產品產業鏈和價值鏈
(1) 科技創新推動生態農業發展。以科技創新推動農業提質升級,建立特色農產品科技研發基地,開展種質改良與引入、綠色種養技術和模式及標準化、高效現代農業技術研究,全力推進新品種、新技術落地應用。加強以模式創新壯大農業規模,完善農業合作社建設,鼓勵市場參與,發展農林業規模化發展;利用白蓮河水庫優質水資源,推動漁業高質量、生態化發展。
(2) 整合資源推動全域旅游發展。推進“紅+綠+藍”(紅色資源與森林、水域相融合)的文化旅游高質量發展;依托森林、地熱、空氣優勢資源,打造高端康養休閑旅游業。優化旅游線路,提升旅游接待服務能力;建立旅游集散地,帶動旅游經濟發展。
(3) 延伸產業鏈,促進三產融合發展。發展農副產品綠色深加工技術,實現產品生態溢價;以茶葉、板栗、桑蠶絲綢為核心,創建“三產”融合發展綜合體,提高產業市場競爭力。
(4) 推進品牌體系建設,提升生態產品價值。豐富地理標志產品種類,以英山茶葉、羅田板栗為重點,開發高附加值品牌生態產品。引入權威第三方進行生態產品驗證,重視品牌形象維護,打造可追溯認證體系,嚴格管控產品質量。
3.4 改革生態產品及其價值交易市場
(1) 探索豐富的商品交易渠道。鼓勵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打造生態農副產品直銷平臺,謀劃線上購物節,發展網紅經濟,打造電商銷售試點。發展訂單農業,對接國內尤其是周邊城市線下消費市場;利用傳統節假日,舉辦各類文化節等,增加商品曝光度,擴大節假日消費。
(2) 加強與城市圈消費市場對接和交易平臺同城化。打造特色商品交易中心,對接國內新興交易中心與交易平臺,拓展商品銷售市場與方式。對規模化產品,對接期貨交易,探索大宗商品交易可能性。
(3) 探索生態產品信用交易體系。設立浠水流域生態產品信用交易中心,重點圍繞商品林贖買、公益林收儲、土地流轉、水域經營權轉讓等開展綠色金融服務。建立生態產品市場交易制度與產權交易監管制度,切實保障生態資產與產品市場化交易的公平、公正、公開。
3.5 健全共建共享的生態產品收益分配制度
(1) 健全多種所有制經營模式及其權益分配制度。建立健全引入社會資本后的經營模式及其收益分配制度,以財稅政策為依托,以補償、帶動就業、產業孵化等為手段,重點保障當地居民的收入,打造生態+鄉村振興的樣板,引導社會資本助推鄉村振興。
(2) 健全公共權益的使用及其產出分配制度。建立健全公共資源、權益使用及產出分配,通過財政轉移支付、生態保護基金、農村發展基金、綠色產業信貸、生態產品消費補貼、政府購買生態產品等方式,合理分配公共權益產出,通過政府反哺企業與農戶,進一步鼓勵生態環境保護與綠色產業發展,形成良性互動。
4 結論與建議
浠水流域生態環境本底良好、生態產品多樣豐富,進一步完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拓展生態優勢向經濟優勢的轉化路徑,是黃岡市加快推進轉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但也需認識到,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浠水流域應立足自身特點、把握區域發展機遇,堅持以生態環境保護為基礎前提、以促進生態產業發展為關鍵抓手、以促進保護與發展良性循環為目標,遵循生態環境保護-生態資產確權與流轉-生態產品挖掘與生產-生態產品交易-生態產品收益分配的環節邏輯,開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建設。為更好推進浠水流域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建設,提出以下建議:
(1) 加強組織領導。由黃岡市政府成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試點工作推進領導小組,明確工作機構和人員配備;統籌流域與區域、兼顧近期與遠期,研究編制浠水流域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建設頂層設計,在此基礎上制定階段性重點推進任務和實施計劃,明確任務分工、加強組織實施,確保落地見效。
(2) 加強政策支持。爭取國家和湖北省政府支持、做好市縣兩級政策配套,加快建立市場化的生態補償機制,爭取在黃岡市成立碳排放市場交易區域中心,推進建立大別山國家公園;在壯大黃岡大別山綠色發展股權投資基金發展的同時,支持銀行、保險、證券等金融機構加大對生態環境保護、生態產業發展的信貸投放力度;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項目的審批綠色通道,支持有利于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項目落地見效。
(3) 加強資金支持。爭取國家和湖北省對白蓮河水庫生態保護與修復等重大項目的支持,加強市縣兩級財政的投入力度,并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撬動作用,建立多元投融資體系,引導社會資金投入生態保護與生態產品開發;優化和整合各類資金設立專項資金,加強資金監管,提高資金使用效率。
(4) 加強制度建設。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核算標準化方法與核算結果應用管理、生態產業稅收、資源有償使用和生態保護補償、生態損害賠償、生態產品生產過程管理、生態產品供給市場管理等制度體系。積極爭取開展國家或省級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探索重大改革措施突破現有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務院部門規章規定的,在按程序報批并取得授權后實施。
(5) 加強公眾參與。加強輿論宣傳,深入解讀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內涵和目標,充分發揮社會各界的能動性,積極宣傳各方面的創新做法和實踐成效;結合各類節慶活動,進一步優化和拓展生態旅游、生態產品推介等各類節慶活動舉辦模式,讓全社會直觀、充分了解生態產業發展的成效,鼓勵形成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
參考文獻:
[1] 沈輝,李寧. 生態產品的內涵闡釋及其價值實現[J]. 改革, 2021(9):145-155.
[2] 劉江宜,牟德剛. 生態產品價值及實現機制研究進展[J]. 生態經濟, 2020,36(10):207-212.
[3] “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路徑、機制與模式研究”課題組. 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路徑、機制與模式研究[M]. 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 2019.
[4] 曾賢剛,虞慧怡,謝芳. 生態產品的概念、分類及其市場化供給機制[J].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4,24(7):12-17.
[5] 石敏俊. 生態產品價值的實現路徑與機制設計[J]. 環境經濟研究, 2021, 6(2): 1-6.
[6] 李忠,劉崢延. 生態產品質量評估體系的構建思路[J]. 宏觀經濟管理,2020(4):13-19.
[7] 吳峰昌,張林波. 福建省生態資產核算與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戰略研究[M]. 北京:科學出版社,2020.
[8] 王金南,王志凱,劉桂環,等. 生態產品第四產業理論與發展框架研究[J].中國環境管理,2021,13(4):5-13.
[9] 黎元生. 生態產業化經營與生態產品價值實現[J].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18(4):84-90.
[10] 馬建偉. 流域生態產品的價值實現路徑創新[J]. 中國投資(中英文), 2021 (13):76-77.
[11] 周偉,沈鐳,鐘帥,袁國華. 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系統邊界及路徑研究[J]. 資源與產業,2021,23(4):94-104.
[12] 高程,王金亮,劉廣杰. 區域生態資產價值評估研究——以撫仙湖流域為例[J]. 環境科學導刊,2018,37(2):12-17.
[13] 朱儉凱,呂偉. 還湖泊清靜 做岸上文章——鄂州梁子湖新發展模式探索[J]. 學習月刊,2019(10):20-23.
[14] 蔣金荷,馬露露,張建紅. 我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的選擇[J/OL]. 價格理論與實踐: 1-4[2021-09-22].https://doi.org/10.19851/j.cnki.CN11-1010/F.2021.07.127.
[15] 毛明芳. 推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需把握四方面要求[N]. 中國環境報,2021-08-26(3).
[16] 王金南,王夏暉. 推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是踐行“兩山”理念的時代任務與優先行動[J]. 環境保護,2020,48(14):9-13.
(編輯:李 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