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天熠杯”2021年中國航天十大新聞、世界航天十大新聞評選揭曉。本次評選活動由中國航天報社主辦、中國航天科工二院706所協辦,評委會成員包括張履謙、龍樂豪、于本水、于登云、朱坤、楊宏等6位院士,以及航天領域知名專家和媒體人。
5月15日,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著陸火星,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著陸火星取得成功。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致賀電。天問一號探測器著陸火星,邁出了我國星際探測征程的重要一步,實現了從地月系到行星際的跨越,在火星上首次留下中國人的印跡,是我國航天事業發展的又一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大科技進展。6月11日,天問一號探測器著陸火星首批科學影像圖發布,標志著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取得圓滿成功,也意味著人類航天器首次實現在一次任務中完成火星環繞、著陸與巡視探測。
4月29日,中國空間站首個航天器天和核心艙入軌,標志著中國空間站建造進入全面實施階段。5月29日,天舟二號貨運飛船成功發射,自主快速交會對接于天和核心艙。6月17日,航天員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乘坐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升空,成為中國空間站的首批“訪客”。9月17日,中國空間站關鍵技術驗證和建造階段首批航天員凱旋。9月20日,天舟三號貨運飛船升空,與天和核心艙及天舟二號貨運飛船組合體交會對接。10月16日,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乘坐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升空,成為中國空間站的第二批“訪客”,開始為期6個月的太空工作生活。
10月14日,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中國首顆太陽探測衛星“羲和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羲和號”的成功發射,
標志著我國正式進入“探日時代”?!棒撕吞枴比Q為太陽Hα光譜探測與雙超平臺科學技術試驗衛星,其搭載的太陽空間望遠鏡等科學載荷將開展國際首次太陽Hα波段光譜成像探測,推動我國空間技術與空間科學協同創新發展。
12月10日,我國長征系列運載火箭迎來第400次發射。從1970年4月24日長征一號運載火箭“第一飛”至今,長征火箭51年間實施了我國92.1%的航天發射任務,先后將700余個航天器送入太空,發射成功率為96.25%。在400次發射里,前三個“100次”分別用時37年、7年半和4年多,而最新的“100次”僅用時2年零9個月。2021年,中國以全年航天發射次數55次再創紀錄,超越美國的51次,再次位列世界第一。在55次航天發射中,發射成功52次、失利3次。其中,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發射48次,發射成功率達100%。
7月6日,長征三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將天鏈一號05星送入預定軌道。至此,我國第一代數據中繼系列衛星圓滿收官,成為繼美國后世界上第二個具有全球覆蓋能力的中繼衛星系統。天鏈一號衛星系統自投入使用以來,已為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空間站建設、中低軌航天器運行、運載火箭發射等提供了天基測控和數據中繼服務,正發揮著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并成為我國空間信息傳輸的重要樞紐,同時取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
11月 7日,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身著我國新一代“飛天”艙外航天服,先后從天和核心艙節點艙成功出艙。中國首位出艙航天員翟志剛時隔13年后再次進行出艙活動;王亞平成為中國首位進行出艙活動的女航天員,邁出了中國女性艙外太空行走第一步。神舟十二號航天員乘組于7月4日、8月20日圓滿完成兩次太空出艙活動。神舟十三號航天員乘組于11月7日、12月27日圓滿完成兩次太空出艙活動。
7月16日,亞軌道重復使用演示驗證項目運載器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準時點火起飛,按照設定程序完成飛行后,平穩水平著陸于阿拉善右旗機場,首飛任務取得圓滿成功。發展重復使用天地往返航天運輸技術是我國由航天大國邁向航天強國的重要標志,亞軌道重復使用運載器可作為升力式火箭動力重復使用航天運輸系統的子級,是航天航空技術的高度融合體。該項目的圓滿成功,為我國重復使用天地往返航天運輸技術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為實現領域創新發展和自主可控邁出了堅實的第一步。
2月22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會見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任務參研參試人員代表并參觀月球樣品和探月工程成果展覽。隨后,月球樣品、探月工程相關科技實物及資料在多地多項展覽中和廣大公眾見面。目前,部分得到樣品的科研機構開展了同位素定年、CT掃描、電子探針分析、能譜分析、離子探針分析等工作,在物理性質、年代學、地球化學等方面已獲得初步成果。
3月12日,我國新一代中型高軌液體運載火箭長征七號A運載火箭成功將試驗九號衛星送入預定軌道,標志著我國新一代中型運載火箭家族又添新成員。長七A火箭的地球同步轉移軌道運載能力不低于7噸,填補了我國高軌運載能力空白。該型火箭同時具備零傾角軌道、奔月軌道等高軌發射能力,是國內第一個助推器與芯一級集束式分離的捆綁火箭。
9月23日,我國重型運載火箭220噸級補燃循環氫氧發動機成功進行了首次半系統試驗,試驗取得圓滿成功。此前,重型運載火箭220噸級補燃循環氫氧發動機完成首臺工程樣機生產,標志著該發動機關深階段研制工作圓滿完成。220噸級補燃循環氫氧發動機性能和技術指標刷新了我國氫氧發動機的紀錄,其研制能夠填補我國氫氧發動機型譜和技術空白,并對諸多基礎科學和工業領域有巨大的牽引帶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