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段敏
湖北省武漢市硚口區紅旗村小學位于漢口繁華的中山大道武勝路口,1947年建校,是一所有著74年歷史的中心城區老校,現有18個教學班852名學生。近年來,學校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民族團結的重要論述,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不斷豐富民族團結教育載體,將民族團結教育融入校園、融入課堂,形成常態,民族團結之花在校園絢麗綻放。2021年,學校分別獲得“武漢市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示范單位”、武漢市第十一屆運動會少數民族類暨武漢市第四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特別貢獻獎”等榮譽。

紅旗村小學學生表演舞蹈《紅領巾心向黨》
用好育人主陣地。堅持以活動為載體,提升教育實效,多舉措健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常態化工作機制。
落實國旗下講話、班會、民族知識課,用好德育主陣地。以“民族團結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為主題,組織國旗下系列演講,講好民族團結故事;各年級學生開展“紅旗同育石榴籽,民族團結一家親”主題班會,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專題教育;上好民族知識課,每學期開展一次民族團結進步知識競賽,以賽促學。
開展“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月”系列活動。組織學生深入開展“五個一”活動,即學唱一首民族歌曲,繪制一幅民族風情手抄報,完成一幅民族團結書法繪畫作品,講述一個民族英雄人物故事,了解一個民族文明史。
把校本課程、社團活動作為民族團結教育的有力補充。舞蹈社團排演的蒙古族舞蹈《馬蹄噠噠》踏出小牧民希望的步伐;舞蹈《紅領巾心向黨》描繪新時代的繁榮與學生的美好期待。美術社團民族風情繪畫作品表達了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認同與喜愛。

師生共舞《愛我中華》
結合學校生態教育特色,將民族服裝環創設計與制作引入環創社團,讓學生在設計與制作中了解各民族服飾文化。推動扎染藝術進校園,讓民族文化在孩子們手中綻放異彩。學校老師通過介紹扎染工藝的基本知識、制作技巧,讓學生體會各民族獨特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培養學生的民族認同感。
每學期,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讓學生在了解學習、領略欣賞、體驗參與的過程中,感悟民族風俗、地域風情、文化傳承,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民族觀、文化觀,增強文化認同感。
堅持課堂主陣地,在課堂中開展民族團結教育,突出主體性。深入挖掘各學科蘊含的民族團結教育素材,通過對課內各種資源的整合,優化課堂教學,有效融入民族知識、民族常識、民族團結教育內容。
五年級上冊《道德與法治》教材第三單元《我們的國土我們的家園》中的第七課《中華民族一家親》,引導學生通過收集、整理并運用信息,認識各民族雖然在文化習俗、生活環境等方面各有不同,但都在為幸福美好的生活而努力奮斗。現在我國各民族的發展還不均衡,只有互相了解、彼此尊重、互幫互助,才能共同發展、共同進步,真正成為相親相愛的一家人。
六年級上冊語文教材里的《草原》一文抒發了漢族和蒙古族之間“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的依依惜別之情。教師有機整合內蒙古草原風土人情的圖片、視頻,再結合課文進行教學,情景交融時,已超越文本承載的內涵。
在音樂教材六年級上冊第二課《悠揚民歌》這一單元,學生們通過聆聽《小河淌水》、學唱《媽媽格桑拉》《趕圩歸來阿哩哩》等實踐活動,感受民歌的特點與魅力,從而加深對民族音樂的認識、理解。通過音樂——情感——民族三個環節的層層遞進,讓學生充分感受到祖國絢麗多姿的民族文化。
借助現代教學媒介,采取易于讓學生接受的教學方法,進行情景化教學、主題教學和小組合作教學,使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內容入腦、入心。

鄂博兩地學生手勢舞——《名字叫中國》
學校注重家、校、社會協同育人,積極搭建三方溝通的橋梁,共同營造中華民族一家親的良好氛圍。
民族文化走進家庭。學校推動開展民族知識親子閱讀、家庭民族故事會、各族學生家庭風情照片展,讓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深入每一位學生家庭。
民族團結走進社區。學校將民族團結進步展覽搬到學堂社區廣場,唱民族歌曲、跳民族舞蹈、講民族團結進步故事、宣傳學校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成績、展示學校辦學特色成果。社區群眾連連夸贊“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從娃娃抓起,孩子們把民族團結都裝到心里了”。
與周邊學校資源共建,發揮示范性和輻射性。在武漢市民宗委、硚口區民宗局的指導下,學校以創建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學校為抓手,與中南民族大學博物館建立合作關系,和區內十所小學手拉手,共同探討民族文化進校園相關工作,進一步將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推向新的高度。
學校邀請湖北省民宗委、武漢市民宗委,硚口區民宗局、教育局入校指導,幫學校把脈,助發展提升。積極貫徹落實國家、省、市“民族團結進步創建”進步學校有關要求,將抓好民族團結進步作為學校辦學特色,實現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工作再出發、大發展。
2021年5月31日,武漢市民族文化校園推進會在紅旗村小學舉行,活動中開展了一節特殊的思政課。紅旗村小學的馮蓓老師帶領學生們現場連線遠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博樂市第一小學支教的副校長胡靜婷,與新疆博樂一小的民族學生同上一節思政課,進行了一次別開生面的“民族團結云聚會”,讓兩地學生更真切地了解到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兩地學生通過視頻同跳手勢舞《名字叫中國》,將活動推向高潮。此次活動受到人民網、《湖北日報》《長江日報》等媒體的關注與報道,展示了學校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取得的顯著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