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鶴權


短視頻《啥是佩奇》曾火遍全網。這部短片通過一個反向春運、回家團圓的故事,擊中了人們內心最柔軟的地方。
這是一個發生在黃土高原上的故事:快過年了,在農村生活的“空巢”爺爺給城里的孫子打電話,孫子說想要“佩奇”。這時手機信號不好,電話掛斷了。為了滿足孫子的心愿,爺爺從翻閱字典到廣播詢問再到全村求助,開啟了廣尋“佩奇”的征途。當除夕夜家人團聚,紅布掀開的瞬間,爺爺開始展示愛心的禮物——用鄉下燒火用的鼓風機制作的朋克風粉紅小豬“佩奇”。這份別出心裁的愛瞬間拉近了三代人的距離,驚呆了眾人,成功博得孫子的歡心。
雖然沒走出大山,也不會上網,不知道“佩奇”是啥,但爺爺卻為喜愛的孫子使出九牛二虎之力,創造出了驚喜。看到這里,忍不住濕了眼眶。啥是“佩奇”?答案顯然不僅是這只粉色的豬。“佩奇”是一種物化的情感符號,是孤獨老人用搜集到的所有信息,一點一滴用心創造與編織愛的過程,更是對闔家團圓、親情、溫情的期盼。
其實,生活中上演著許多“啥是佩奇”的故事。
某年,重慶火車北站,兩位老人從忠縣提著新鮮蔬菜和雞蛋,準備去北京看生病的女兒,兩地相隔1900多公里,而他們此行的理由只是“女兒生病了想要吃”;某月,為救患有皮膚病的孩子,河北省行唐縣的一位母親割光了整個腹部、兩肋、臀部的皮膚為孩子植皮,共2000多平方厘米;某天,在機場的安檢區,一位大叔帶了太多老母親親手做的煎餅和咸菜,導致行李超重15公斤多;某刻,在夜晚的火車硬座車廂里,鄰座的媽媽把孩子哄睡了,自己站著為孩子撐起一個最安心的避風港,這樣的姿勢她保持了整整11個小時。
你有多久沒和老爸深夜暢聊人生了?你有多久沒吃過老媽做的飯菜了?一直以來,只有他們,總為我們不經意的一句話默默做著準備。是他們,用最笨拙的方式默默地向我們靠近;是他們,在每次節后你我又要奔赴遠方時,將車輛的后備廂塞得滿滿當當;是他們,讀懂你的不舍與擔憂,趴在車窗上一聲一聲地叮囑:“孩子,在外要多保重,和同事要和睦相處。”……
網上有這樣一個計算公式:倘若一年中,你只有過年7天回家陪伴父母,以每天相處11個小時計算,假設父母現在60歲,能活到80歲,我們能和父母在一起的時間也不過1540個小時,換算起來,區區的64天。而這眨眼就過的64天,就是我們以為的來日方長。
答應我,多抽點時間回家和父母說說話,一起聊聊外邊的生活、鄰里的趣事,任何瑣事都可以,傾聽他們的心聲。不管什么時候,只要和他們說話,放下手中的手機認真傾聽,哪怕講的都是一些雞毛蒜皮的事,但在他們的眼里,一定也是美好生活的一個重要部分。
人這一輩子欠得最多的人就是父母。我們都忘記了父母才是最后的港灣,都忘記了去感受他們胸膛上的溫度,觸摸下心跳里的感情。在未來的日子里,但愿我們都有自己的“佩奇”,作為一生的禮物。
(責任編輯/劉大偉 張金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