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曼琪
及時宜自勉,歲月不待人
圣人佇立岸邊,透過眼前的湯湯流水,想到了光陰的流逝: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圣人和凡人有相似的地方,他們都因光陰流逝而深深感慨。但圣人和凡人又是有所不同的:凡人只會抱怨,只有嘆息;而圣人明白時間寶貴,便會投入積極的行動,讓時光轉化成財富。所以,我們不僅僅知道孔子有“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的喟嘆,更知道老夫子一生孜孜以求,培育弟子三千,留下了光耀千古的思想文化。
麥金西說:“時間是世界上一切成就的土壤。時間給空想者痛苦,給創造者幸福。”時不我待,但當我們用理想和奮斗填滿時光的真空后,我們忽然發現:自己一如夸父逐日,完全可以追趕上時間的腳步,與之并駕齊驅,而將那些行動的侏儒甩到身后。仔細想想,很多時候,是我們拋棄了時光,而不是時光拋棄了我們。
夢想是描繪生命最好的畫筆,行動是這畫筆上飽蘸的最美的色彩,而時光便是那張鋪開的潔白的宣紙。畫筆、色彩缺一不可,否則你的眼前只會是一片空白,滿目荒涼。也許我們付出之后未必就能得到最美的畫面,但我們不付出注定會一無所獲。
也有人一生忙忙碌碌,最終卻碌碌無為。原因就在于他們的目標過于淺近,生活中有過多的見好就收,使他們與遠大的目標漸行漸遠。據說丹麥人垂釣時總會帶一把尺子在身邊,用來測量魚兒的尺寸。如果釣到的魚兒身長不夠,他們便會將它丟進水里。在丹麥人心中,未來重于一切。所以,他們不會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而無視未來。把目光放遠,你才會看到詩和遠方,隔開了今天和未來的天塹便是時間,而架設在這道天塹上的橋梁便是你的夢想。
如何穿越時間的河流到達夢想的彼岸?先人早有告誡:“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因為被功利蒙蔽的雙眼,會讓我們只看到利益之樹而不見理想之林。“真正的平靜,不是避開車馬喧囂,而是在心中修籬種菊。”林徽因如是說。
孔子感嘆“逝者如斯”,提醒我們切莫虛度光陰。然而,明智的等待并非虛度,那是智者以一種高屋建瓴的視角去看待時間。越王勾踐“十年生聚,十年教訓”是一種智者的等待,曹雪芹的“披閱十載,增刪五次”是一種智者的等待,他們等待了漫長的時間,卻讓時間轉化成了無價之寶。
電影《肖申克的救贖》中有一句經典臺詞:“如果你自己放棄自己,還有誰會救你?”人生的關鍵,就是永不放棄,任他歲月流逝,我自健步如飛,那么,換來的便是我與時間的永恒。正如東坡居士所言:“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而要達到這種相對的“不變”,秘訣就是——時間走,我也走!
王淦生老師點評:
這篇習作通過對比論證和舉例論證的手法,探討了人們應當如何對待時間流逝這一并不十分新鮮的話題。文章語言凝練優美,富有韻味;論據充分,論述角度新穎,且能發常人所未發,令人耳目一新。
(責任編輯/劉大偉 張金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