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煦

喜獲豐收?從黃淮海平原到西北旱作區,從東北黑土地到南方丘陵區,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第一年里,廣袤鄉村大地上,糧食和農業生產喜獲豐收,農村和諧穩定,農民幸福安康。
鄉村振興戰略自實施以來取得了重要進展,其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基本形成,但振興基礎仍存在明顯的短板和薄弱環節,農村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科技和人才、環境治理等是其中的突出短板。
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于2021年12月25日至26日在北京召開。會議指出,2022年將召開黨的二十大,做好“三農”工作、穩定“三農”這個基本盤,對于保持平穩健康的經濟環境、國泰民安的社會環境具有特殊重要意義。
會議強調,做好2022年“三農”工作,要牢牢守住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兩條底線,扎實有序推進鄉村發展、鄉村建設、鄉村治理重點工作,突出年度性任務、針對性舉措、實效性導向,充分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推動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取得新進展、農業農村現代化邁出新步伐。
2021年11月下旬開始,國家鄉村振興局開始陸續與各地鄉村振興局領導舉行座談會,研究謀劃2022年鄉村振興工作的思路和重點舉措。
從與東部、中部、西部三個大區域的相關省級鄉村振興局領導舉行的三次座談會看,2022年,關于鄉村振興,東部地區的重點有三:一是在平臺、載體建設方面大膽探索,加強試點示范。二是推動東西部協作工作譜新篇、上臺階,在“三抓三促”上下功夫。三是加大傾斜支持力度,重點推動對口合作地區優勢特色產業培育壯大、就業增收、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發展和易地搬遷集中安置區穩得住。中部地區的重點是堅決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抓好鄉村建設、鄉村治理和農村社會事業發展三個著力點。西部地區的重點是完善防止返貧監測幫扶機制、加強銜接資金使用和項目管理、傾斜支持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強化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后續扶持、推動鄉村振興示范創建等。
在2021年博鰲亞洲論壇上,時任國家鄉村振興局局長王正譜指出,建立防止返貧動態監測機制的重要作用和鄉村振興未來工作的重點是,持續跟蹤脫貧地區脫貧人口“兩不愁三保障”和飲水安全的實現情況,落實好教育、醫療、住房等民生保障普惠性政策,扎實做好易地搬遷后續幫扶工作,加強扶貧項目資產管理和監管,開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后評估工作,堅決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的底線。
“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深度廣度和難度都不亞于脫貧攻堅。”王正譜認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任務依然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在此基礎上,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推動農村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和組織振興。
從黃淮海平原到西北旱作區,從東北黑土地到南方丘陵區,鄉村產業拔節成長,農村改革蹄疾步穩,鄉村建設扎實推進。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第一年里,廣袤鄉村大地上,糧食和農業生產喜獲豐收,農村和諧穩定,農民幸福安康。
農業農村的好形勢對開新局、應變局、穩大局發揮了重要作用。中央農辦主任,農業農村部黨組書記、部長唐仁健表示,我國糧食和重要農副產品供給充裕,農村社會保持和諧安定,對經濟社會穩定發展功不可沒。當前,“三農”壓艙石作用越來越凸顯,要堅決穩住農業基本盤。
2021年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關鍵一年。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奮斗的起點。中央提出,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完成后,設立5年過渡期。伴隨各地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上下更大功夫,農民增收形勢總體向好,生活水平持續提升。
日前,唐仁健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2022年經濟工作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釋放了強烈的政策信號。
唐仁健說,越是環境復雜,風險挑戰增多,越是要把“三農”這塊“壓艙石”夯得實之又實,牢牢守住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兩條底線,確保農業穩產增產、農民穩步增收、農村穩定安寧,為開新局、應變局、穩大局提供堅實支撐。
第一,糧食生產要穩面積提產能。他說,2022年要以超常超強的力度抓好糧食生產,確保全年糧食產量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
第二,產業發展要穩基礎提效益。要統籌推進現代農業產業園、農業產業強鎮、優勢特色產業集群、農業現代化示范區建設,打造產業發展新平臺。
第三,鄉村建設要穩步伐提質量。鄉村建設行動方案即將印發,2022年鄉村建設將全面推開,扎實穩妥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鄉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提升等重點任務,提高建設質量和管護水平。
第四,農民增收要穩勢頭提后勁。2022年外出務工形勢可能更加嚴峻,要多措并舉,通過產業帶動、創業拉動、改革驅動等多渠道促進農民增收。特別是要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堅決杜絕規模性返貧現象發生。
2021年12月13日,國家鄉村振興局黨組會議強調,要緊密結合實際抓好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的貫徹落實,系統總結2021年以來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工作,深入分析困難問題和風險挑戰,認真謀劃2022年鄉村振興重點工作。
國家鄉村振興局黨組會議提出,要堅持以發展促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促鄉村振興,推動脫貧地區加快發展,發展壯大優勢特色產業,為保證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提供有力支撐。推動縣域經濟發展,促進農民增收。
國家鄉村振興局黨組會議明確,要尊重客觀實際和農民需求,充分發揮農民主體作用,樹立“鄉村振興為農民而興,鄉村建設為農民而建”的理念,真正把好事辦好、把實事辦實。要堅持走共同富裕道路,促進脫貧人口和防止返貧監測對象穩定增收,推進鄉村建設和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加強鄉村治理和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持續改善農村面貌。
清華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副院長張紅宇指出,促進農民收入增長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三農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1年前三季度我國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萬元,其中工資收入占比46%,經營凈收入占比29%,轉移凈收入占比22%,財產凈收入占比3%。
張紅宇表示,整體來看,要通過挖掘農業內部增收潛力、促進農業勞動力充分就業、創造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的制度環境、完善轉移性收入保障機制等,努力實現農民收入可持續增長。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姚洋認為,鄉村振興從根本上講,還是要解決“三農”問題,提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是用一個更大的框架把“三農”問題統一起來,把農村作為存在的實體去考量。要做好鄉村振興,他認為,需從三個方面著手:第一要提高農民的收入,因地制宜,發揮各個地方的比較優勢。第二要增加公共產品的提供。目前,國內很多農村地區道路設施還不健全,這些都需要政府來提供服務。政府做一些事情,老百姓再做一些事情,共同把農村的公共產品提供起來。第三要關注農村地區的文化建設、政治建設。發揮基層民主,同時發揮基層黨組織的作用,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在這個基礎上,我們的農村文化建設也要做起來。這樣才是全面的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