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飛揚
近來,風險管控成為許多投資機構的工作重點,不少之前專注于熱門賽道和行業板塊的權益類基金,紛紛尋找對策和突破口。
其實,關注賽道本身并沒有錯,但同時也要重視賽場。做投資不僅需要微觀視角,更要有宏觀視野。如果賽場出狀況,賽道必然會受影響。賽場和賽道,兩者是并行不悖的,應該可以互相促進。
在歐美成熟金融市場,專業分工很細,咨詢公司很多,有包括指數大勢研判、對沖組合策略等風險管控相關的服務外包,能為投資公司提供重要的決策參考,降低運營成本,提升工作效率。
股市可謂是最大的從眾心理試驗室,在這里,獨立思考的能力顯得尤為重要。比如,如何看待事件驅動?回顧歷史不難看到,事件的突然發生當然有影響,但在消息真空期,即使沒有什么事情發生,市場依然會漲會跌,有時甚至還出現顯著波動。而且,未來究竟會出什么性質的消息,同樣是難以捉摸的。再則,常言道“利空出盡是利好,利好出盡變利空”,也就是說,事件對市場的多空作用,要結合當時的情緒氛圍和高低位置,不是一成不變的。
此外,成功的偶然性和必然性背后,還有個簡單的數學命題容易被忽視,那就是概率。例如,有1024個人參加猜硬幣正反面的游戲,一共10次,顯然每次猜對人數可能是512、256、128……8、4、2、1。最后勝出者千里挑一,看起來操作如神,每次都對,其實是概率因素在起作用。
筆者還留意到,一些機構給個人投資者的操作建議中,“輕指數重個股”是最常見的。問題是,這種說法真的合理嗎?
眾所周知,指數是所含成分股整體狀況的標桿,被稱為證券市場“晴雨表”。“輕指數”反映了對系統風險的漠視,對市場缺乏敬畏,操作上必定存在缺陷,對風險缺少防范。另一方面,所謂的“重個股”,乍聽起來似乎有道理,實際卻有“站著說話不腰疼”的嫌疑。因為多數人并非金融行業專業人士,知識結構和時間精力都有限,要在幾千只個股中折騰,猶如在雞蛋上跳舞。事實上,A股市場換手率非常高,但頻繁交易并不意味著滿意收益。
想得到好的結果,首先思維方式要正確。近年來,當局多次重申和強調“ 尊重市場,尊重規律,敬畏風險”。道理人人都懂,重要的是如何落實到具體操作層面。現在,A 股市場ETF 品種非常豐富,幾乎已經全面覆蓋,普通個人投資者不妨從ETF 做起。如果ETF 都操作不好,要靠炒個股來實現盈利就更難了。
在此,列舉幾個典型ETF品種,作簡要分析。
先來看最近的滬深300ETF走勢。(見圖一)

從細節考量,滬深300ETF還會有一波小5浪,本輪回調或將在下旬結束。
中證500ETF 調整浪結構清晰。(見圖二)

創業板ETF 走勢大開大合。(見圖三)

除了寬基,還有各種行業和主題ETF,例如銀行ETF。(見圖四)

綜合來看,ETF是便捷的投資工具,交易成本很低,值得加以推廣。不過,盡管人們常說“大道至簡”,但實際上許多人并不會輕易接受那些簡單的東西。這也許源自選擇性接收,即傾向于接納內心本來就存在和認同的,而對新事物會感到疑惑或排斥。
無論如何,要在未來脫穎而出,必須揚長避短,勇于創新,在戰略上強化,戰術上細化。同時,期待能有更多的獨立研究機構,提供專業咨詢,與投資機構優勢互補,協作共贏,為大眾帶來更優質的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