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興業,杜保成,曹炳馳
(平顯智能裝備(深圳)有限責任公司,廣東深圳 518000)
現代化工業生產中,原材料搬運、機床自動上下料是個薄弱環節。在生產中這類工序的費用成本過高、消耗時間過多問題迫切需要解決,再加上此類工序中頻發的事故,制約了機械自動化的順利發展。當前部分工業的生產線已采用自動上下料機械裝置,自動上下料裝置不但減少了工人的勞動強度,也減少了車間管理人員的大量投入,從傳統的一人管理一臺機床轉變為一人管理整個車間的狀態,為企業降低了成本投入,提高了工作效率。
目前,工業機械正朝著科學化、重構化、模塊化方向發展,自動上下料機械手是工業自動化發展的必然產物。在復雜的流水作業和惡劣的生產環境中,機械手呈現出的優勢明顯,它具有人類手工操作沒有的超精準定位;能夠借用現代自動化手段實現對數據的有效分析和綜合治理;采用電腦控制器有效提高整體工作效率和操作水平;集成性高,可以增強工序的安全性能;整合數據,實現機床的標準化管理。另外系統中的傳感器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不斷優化相關設備的速度參數,達到機械焊接和裝配的集中管控,優化工業機械設備的動態化管理。
自動上下料機械手在廣泛的應用中優勢突出,對工業生產制造有深遠的意義。在工業生產中的突出應用優勢是:作業速度比傳統人工快;不間斷工作,提高了效率;承載物料能力強,運輸傳送移位精準。這些優點還直接降低了生產的故障發生率。近年來已經得到了大量的推廣,多個行業的工業生產線都已引入了機械手。例如,汽車制造(圖1)中的應用、工業控制(圖2)的應用、工業機器人(圖3)的應用。隨著工業制造業的持續發展,機械手在應用中不斷地積累經驗、改進技術,使工業生產制造效率更高,為企業帶來更多的經濟效益。
圖1 汽車制造
圖2 工業控制
圖3 工業機器人
這種融合自動上、下料的機械手生產線,結合了機械制造、傳輸傳感、自動化控制、人機配合等先進技術,完全符合生產線的需要,節約資源,達到設備最大化利用,減少了復雜環境下不必要的人員浪費,保證了人員的安全,而且機械自動化可以實現生產線的不間斷工作,保證了系統高效運行,提高產量保證質量,是工業生產自動化發展的必然階段。
(1)自動裝置機械手的上料機工作流程,首先是通過主軸孔向上頂料,第一根料被頂進主軸孔后,緊接著第二根料頂第一根料,以此類推,后料頂前料。自動上料時V 型槽、主軸孔之間要符合標準配置,沒有誤差,這種自動上料方式沒有間斷,24 h 工作,很好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2)加置上料盤,主要功能是儲存一定數量的加工件,保證上料過程不被中斷。為了提高效率,當主軸孔頂進新的料后,機械手就直接把加料盤的新料頂入到V 型槽。
(3)在自動化上料時,機械手主要功能就是把毛坯料放入V 型槽,只要有一根進入到V 型槽加料盤之后,下一根毛坯料由于重力的作用就會自動加料給加料盤,如此循環往復,機械手旋轉一次,加料進行一次。
(4)當生產線上完成V 型槽入料后,頂料小車開始工作,主要作用是接收毛坯料并勻速向主軸孔頂入。當小車到達前限位時就會迅速后退到后限位,此時小車的運送頂入工作已完成,機械手就會開始下一個重復的放進工序,繼續給V 型槽頂料。
3.2.1 自動化下料機工作流程
機械手自動下料的工作流程簡單易操作,符合長線生產工藝的設計原則。文中自動化下料就以自動精密玻璃切裂生產線為例,介紹流水生產線上的機械手下料流程。第一步,自動放入玻璃,接著進入到切割工序,切割機切割玻璃,翻板機翻板玻璃;第二步,被切制好的玻璃又被運送到裂斷機壓斷,第二次切割翻板;第三步,也是最后一步,開始拾取玻璃,通過吸塑盤運輸,最后去清洗。整個下料流程中,切割機和裂斷機都安裝有保障視覺對位功能,保障玻璃切割準確;同時,它還配有粉塵處理裝置,生產線流程上還貼有防護罩,警示,避免操作人員誤傷事故。
3.2.2 自動化下料機工作原理
這里仍然以上述玻璃生產線為例,它的作用是把處理后的玻璃顆粒運送至吸塑盤,接著把成粒玻璃運送給下一步清洗。在整個工序中,切割后的玻璃被移送給下料機,成粒玻璃被抓置到吸塑盤,吸塑盤再運送到下一個作業流程,整個作業過程穩定不間斷,作業細節標準。工作過程中要注意以下6點。
(1)機械手放置玻璃到吸塑盤位置精準。
(2)機械手識別玻璃是否有粘連、是否有破損,被識別出的破損玻璃會自動放入廢料箱。
(3)機械手抓取尺寸是可以調節改變的。
(4)控制程序可以設置運行狀態和報警指示燈。
(5)設備有手動、自動兩種功能,相互配合。
(6)系統的機械設備結構設計合理,配套傳送裝置穩定可靠。
3.2.3 自動化下料機結構
結合實際生產需要,該結構的功能主要有4個模塊,分別是升降傳送模塊、玻璃盛放臺模塊、吸塑盤移載模塊和下料機械手模塊,4個模塊互相配合完成一整套下料作業。此例中應用的自動搬運玻璃功能,是常見的工業自動化機械手操作模式,該技術已被廣泛使用。
工業自動化機械中,上下料機械手有較多種類,在實踐中需要嚴格篩選類型,以符合實際需要。當前,最為常用的機械手有3類:測量式手抓,搬用式手抓和加工式手抓。這3類機械手工作方式差異較大,工作場景大不相同,要根據實際需要選擇配套的類型。機械手在設計開發過程中應結合實際需求不斷改進,同時一定要遵循機械生產的原則。
為了避免自動機械手與萬能手抓的沖突,機械手秉承工業應用的基礎,把機械手的前期工作作為重心,重點突出,在實際應用中發揮它的最大價值。機械手整體架構不僅需要有常用的夾持功能,還要設計其他的專有用途,滿足機械手工作性質的需求。同時,還需要配備一個配套的機械按口,主要用來配合尾端執行器,實現標準的工作流程。
搬運式手抓是夾持裝置,它有抓取、搬運兩項功能;加工式手抓是基于機械手的功能,也可稱為另外的一種機械設備,配有焊槍和鐵刀等工具,主要是用來進行加工作業。在實際自動化上下料操作時,結合配套的機床作業,使機械手發揮出最大作用。
文中介紹的自動化生產線上下料機械手的技術參數是:手臂上升和下降的范圍區間是500 mm,旋轉的運動區間是180°,伸縮方向的區間是500 mm,包含上升下降、打開合閉、伸開縮回、旋轉等4種運動。
機械手整理結構主要有機體、手臂、腕部、手部等4個部位。
4.1.1 機械手機體結構
圓形結構的機體完全符合機械強度和保持手平衡要求,是整個聯接支撐板,可以承載機械手所有動作的受力,通過有限元分析的手段不斷地優化機械手設計結構,達到其受力強度要求。目前,穩定的機身機構采用的是圓形,配備可移動式底座,利用鉸制孔螺紋和半凸緣式空心座套連接,再安裝圓形套蓋,套板上配置支撐板。這樣的設計使機械手成為獨立的操作系統,方便安裝移動,也可與其他工業設備結合,作為便攜式機械手配套使用。
4.1.2 機械手手臂結構
機械手的手臂采用不同的工藝設計來滿足四種運動需求。上升下降運動是利用絲杠和螺母間嚙合,使兩者之間相互作用實現手臂上下移動。為設備合理設置螺紋結構,增設雙導向平衡裝置,保證工作過程中的穩定運行,避免偏置力矩引起的不連續運動或者卡死情況。
4.1.3 機械手腕部結構
機械手的腕部為凸緣式設計,保證手臂的回旋動作順利進行。伸縮運動的設計是采用液壓驅動與內外壁互相配合,滿足伸縮要求,遵循最小化結構尺寸原則。機械手的腕部凸緣式設計,外伸是為了保證液壓驅動滿足180°區間回旋。
4.1.4 機械手手部結構
機械手手部的打開和關閉是利用手指來完成的。手部結構是利用鉸鏈式銷軸連接手腕和手指,形成轉動副。手臂的伸縮帶動回轉銷軸達到手指開合功能。一般工業上的手指采用的是V 型塊結構,也有部分企業使用圓弧外抱式、直行防滑墊式結構。實際機械制造中,會針對工業件的大小、形狀,靈活切換模式,減少工業成本投入,提高機械手的通用性。
機械手是通過絲桿實現上升和下降運動的,設計絲桿時應該根據剛度確定尺寸和主要參數,對機械手的穩定性和自鎖校驗。實際操作過程中,可以依據機械的承載和成本投入,確定絲桿的設計。
機械手的手部建模是三維實體模型,在底層根據零件要求插入裝配體形成建模模型。
4.3.1 機械手手爪的建模
在機械手的裝配模塊中,在裝配界面先選擇上手抓零件,再插入零部件按鈕,通過界面菜單調出V型塊,機械手平面基準的配合可以選擇兩個同心圓,最后組合形成手指和手掌的裝配三維圖模型。
4.3.2 機械手手部與腕部裝配
在裝配模塊界面中,將腕部、手部以及零件驅動在同一界面裝配。接著通過配合管理器來選取腑部裝配體和手部驅動油缸,腕部驅動油缸和腕部裝配體,再設定兩個需要配合的基準裝配軸曲面,實現手部與腕部的裝配。
4.3.3 機械手手部實體運動仿真
最后點擊進入動畫界面管理,選擇動畫向導,使用旋轉運動基準軸,調整手的轉動方向和旋轉次數。在左側的關系樹中利用時間軸選擇配合的尺寸,模擬出機械手部動作路線。這樣形式的設計,手部運動顯示直觀,修改方便,可及時修正減少不必要的損失,也降低了制造成本。
綜上所述,生產線的機械結構設計是一項綜合性強,功能復雜的加工工藝。隨著當代科技的加速創新,機械生產線的自動化流程也跟著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對一種生產線來說,科學合理地設計自動化上料下料工藝,不斷改進生產線結構運行參數,提高效率,可實現工業機械化生產的高質量目標。當然,工業生產管理人員還要不斷提高專業技術人員的個人能力,結合生產線的實際情況,全線管理,制定合理的機械運行管理機制,借用先進的科學技術,發揮自動化上料下料機械手的最大優勢,使機械工件運行時間、生產質量達到預期目標。另外,機械手三維實體建模可以模仿整機結構進行模擬裝配,仿真檢驗運動情況;在滿足機械設備運行功能的前提下,對主要工作部件進行強度校核等,這些都是對自動化上下料機械手進行優化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