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旭榮 南瑞
“雙減”是黨和國家從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戰略高度,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教育理念,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聚焦素養發展,推進素質教育,保障學生身心健康成長作出的重大決策。“雙減”減的是孩子的負擔,沒有減家長的責任,“減負”的同時是讓家長回歸教育的本心。“雙減”政策下,作為家長,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助力孩子健康成長: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作為家長,不一定要學富五車,但一定要堅信教育的力量,不要只做孩子成長路上的教育者,更要做他們人生路上的引路人。孩子的未來真正要比的不是課本知識,更關注的是他們的品行如何、意志力如何,健康素養怎么樣,創造力、溝通、人際交往能力怎么樣。這些往往都是很多家長所忽視的。社會真正需要的不是高分低能的人,而是有能力、有創造力、有人際溝通能力的人。

教育不是為了今天,而是要為孩子的未來做準備。如何讓孩子面對不可預知的、不確定的、復雜的未來世界,唯有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培養學生的關鍵能力與必備品格。所以,這次“雙減”政策就是要求家長,不能只用一個指標來評價、衡量孩子。父母需要轉變教育觀念,從不同的層面上對“雙減”政策有個系統、深刻的了解,立足當下,面向未來。
父母是一個自然形成的角色,當孩子生下來的時候,就成為了父母,同時責任和義務也就隨之產生。然而,家長卻是一個后天習得的角色。作為父母,如何當好家長,也是一門學問。如今,孩子對物質的追求已經得到滿足,他們希望獲得更多的精神陪伴。因此,家長要細心關注孩子的思想情緒的變化,家長要平視孩子,傾聽孩子的心聲,做孩子的朋友,形成良好的溝通互動模式。
從溝通的角度而言,傾聽是溝通的前提。學會傾聽,是溝通的第一步。在親子教育的過程中也是如此,父母只有善于傾聽孩子的心里話,知道孩子想什么、關注什么和需要什么,才能有針對性地給予孩子關心和幫助。在傾聽之中,融入對孩子的愛、理解、寬容、耐心和激勵,從而給孩子創設一個幸福、溫暖的成長環境,在自己與孩子之間建立起良好的親子關系。從孩子的角度來講,孩子傾訴的習慣不是與生俱來的,需要環境來培養。當父母能以平等的心態傾聽孩子訴說的時候,那么,孩子就會從父母這里得到安全感和信任感,從而使溝通變得順暢。
所以,要想構建和諧的親子關系,家長就必須先有一種傾聽的意識,要學會傾聽孩子的所想所思。孩子有了向父母傾訴內心感受的機會,就會跳出壓抑的心境,克服自卑感,從而增強自信心,更好地成長。
期望是指為孩子定下標準,以此來衡量他們的行為。家長持有或設定期望與目標時,應考慮孩子的具體情況及孩子本身的愿望,而不是只考慮家長的主觀愿望,如果對孩子持有過高的期望值與要求,當孩子不能實現目標時,家長就毫不掩飾自己的失望,孩子會因不能達到父母的要求而自慚形穢,對自己的能力感到懷疑,而從根本上動搖自信心。相反,如果父母對孩子的要求適度,并及時加以鼓勵,會使他們充滿活力和自信,也會產生自愿多做一點的動力。
孩子的成長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從孩子的成長來看,孩子休息得好,身體健康、精神頭足,性格發展、心理上也會更加健康。想讓孩子變得更加優秀,就需要家長在生活中起帶頭作用,以身作則,給孩子樹立一個榜樣。家長希望孩子學習好,反過來孩子也希望家長能夠去學習和進步。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礎。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雙減”的實行無疑是對家長提出更高的要求,家長也需要不斷學習,提升自我,和孩子一起成長。
“雙減”背景下的家庭教育同樣面臨著新挑戰。“雙減”讓那些自主自律、愛學習的孩子進入學術研究型大學。同時為那些可能學科成績不那么理想,喜歡動手、熱愛技術的孩子,創造可持續發展的職業通道。教育最根本的目標就是能夠促進孩子的成長,讓他們將來成為對社會、對國家有用的人,同時也能發揮自己的優勢和特長,成為有個性的人才。
家長終其一生,都是希望孩子幸福,而孩子真正的幸福是扎根于內心深處的價值感、成就感、獲得感。希望家長能夠在這次教育改革中,重新梳理自己的家庭教育理念,能夠切實幫助孩子,給孩子創造美好的人生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