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有林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理順行業協會、學會、商會黨建工作管理體制”“加強新經濟組織、新社會組織、新就業群體黨的建設”“引導、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業、社會組織和個人積極參與公益慈善事業”。這是針對黨的建設新領域、新陣地、新課題提出的重要要求,為加強社會組織黨的建設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新時代,必須深刻把握黨的建設新部署新要求,著眼貫徹新發展理念,緊盯新情況新問題,用力凝心鑄魂、理順機制、狠抓落實,在鍛造有效實現黨的領導堅強戰斗堡壘、推動社會組織高質量發展上提質增效。
(一)加強黨對社會組織領導的需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加強社會組織黨的建設,全面增強黨對各級各類社會組織的領導。”據統計,截至2021年6月,全國共有16.2萬個社會組織基層黨組織。其中,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中黨員共2568.7萬名,占黨員總數的27%。隨著社會組織黨組織基數越來越大,作用的發揮也越來越突出。有效實現黨的領導,直接關系到黨中央決策部署能否真正在基層落地生根,關系到黨的執政基礎、群眾基礎是否牢固。黨章明確了社會組織中基層黨組織的職責使命,必須在宣傳和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上用力,在領導工會、共青團等群團組織上用力,在教育管理黨員、引領服務群眾、推動事業發展上用力,切實把廣大人民群眾組織起來、凝聚起來,增強支部堡壘的戰斗力和組織力。
(二)嚴密黨的組織體系、厚植黨的執政基礎的需要。嚴密的組織體系,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優勢所在、力量所在。基層黨組織是黨的全部工作和戰斗力的基礎。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把抓基層強基礎作為長遠之計和固本之策,以提升組織力為重點,扎實推進社會組織領域黨的建設和黨的工作全覆蓋,社會組織在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疫情防控等大戰大考中彰顯了優勢力量。新時代,加強社會組織黨的建設,必須深入踐行新時代黨的組織路線,樹立大抓基層黨組織的鮮明導向,堅持強基固本,推動黨的組織體系向社會組織領域延伸,不斷鞏固和擴大黨的執政基礎、群眾基礎。
(三)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向社會組織延伸的需要。社會組織黨組織與群眾距離最靠近、聯系最緊密、接觸最廣泛,是黨密切聯系群眾的橋梁、紐帶,也是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緊緊圍繞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加強黨的建設、全面從嚴治黨,扎實推動社會組織黨的組織和黨的工作全覆蓋,黨對社會組織的領導全面加強。加強社會組織黨的建設,必須堅持“工作開展到哪里支部工作就要覆蓋到哪里,黨員走到哪里教育管理監督就要跟進到哪里”,堅持重心下移,進一步理順體制、完善機制、強化監督,不斷凈化社會組織政治生態、營造風清氣正的社會環境。
(四)發揮社會組織積極作用的需要。新經濟組織、新社會組織中的知識分子,如律師、會計師、評估師、稅務師等專業人士,是改革開放以來快速成長起來的社會群體,從業人員流動性很大、思想比較活躍,通常根據自己的職業或興趣加入了各種社會組織。尤其是很多青年人在新社會組織里、在網絡空間里,在農民工、個體工商戶、網民里,在種類繁多的新興群體里,做好他們的工作,有利于發揮社會組織服務國家、服務社會、服務群眾、服務行業的作用,是發揮社會組織橋梁和紐帶作用的重要任務。實踐表明,唯有加強黨對社會組織的領導,做好社會組織中的黨員教育管理工作,才能有效引領社會組織和廣大從業人員在參與社會治理、提供公共服務、承擔社會責任中發揮積極作用。
(一)堅持凝心鑄魂,加強黨的領導。一是做到“兩個維護”。堅持把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貫穿主題教育、日常生活、社會實踐始終,引導廣大社會組織黨員和從業人員堅決捍衛“兩個確立”,不斷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中央決策部署上來。二是強化政治自覺。以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為根本,以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主題,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為方向,引導社會組織從業人員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強化聽黨話、跟黨走的政治自覺,堅定不移走好中國特色社會組織發展之路。三是承擔社會責任。鼓勵支持社會組織運用“一講兩壇三會”、報刊網絡等載體,圍繞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等重點難點問題,深入研究,建言獻策,發揮擔當表率作用。支持社會組織正面發聲,傳播正能量,弘揚清風正氣。
(二)突出政治標準,增強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一是壓實黨建工作責任。落實黨建寫入社會組織章程,完善社會組織黨組織主體責任和書記第一責任人,落實“一崗雙責、交叉任職”,健全黨務培訓、日常考核和述職評議等制度,將黨建責任傳導到每名黨員及從業人員。二是規范黨組織生活。緊密結合社會組織實際落實“三會一課”、組織生活會、民主評議黨員等制度,聚焦主責主業、內部治理、項目活動等重點工作,真正實起來、見成效。發揮示范帶動作用,開展支部共建、互助互學活動,堅持黨建引領業務,推動事業發展。三是建強班子帶好隊伍。加強社會組織黨組織書記政治審核,突出政治標準,選優配強黨組織班子,完善黨建人才培養,拓寬黨建經費渠道,充分挖掘智庫類、學術類社會組織中的黨建人才,服務保障社會組織高質量發展。
(三)開展政治巡察,全面提升管黨治黨能力。認真貫徹中央巡視工作方針,制度化開展社會組織巡察,聚焦學習貫徹黨的創新理論和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黨的建設、主責主業、內部治理、風險防范等重點工作,健全完善管黨治黨制度,規范黨內政治生活。完善社會組織巡察與年檢年報、審計、等級評估、信用管理、輿情監督等聯動監督機制,用好智能化、“互聯網+”與“微處理”等現代化信息監管手段,形成監管合力。加強巡察整改和成果運用,做好“后半篇”文章,督促社會組織依法依規依章程從業執業,防范和化解各類風險,嚴查以公益之名謀取私利、搞關聯交易等違規違紀行為,全面凈化社會組織政治生態。
(四)融入主責主業,發揮社會組織優勢作用。堅持黨建引領業務,發揮行業協會、學會、商會服務企業、規范行業、發展產業、助推經濟等方面的積極作用。以強有力的黨建引領學會、研究會中的廣大知識分子,在推進理論創新、繁榮科學文化事業、提供人才智力支持等工作中發揮積極作用。推動黨建融入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社會福利、環境保護等公益慈善類社會組織,在參與鄉村振興、基層社會治理、生態文明建設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同時,積極探索社會組織黨建融入業務長效機制,引導和支持社會組織在參與鄉村振興、基層社會治理、提供公共服務中發揮更大作用。
(五)把握特點規律,理順黨建工作管理體制。一是堅持分類管理。堅持誰主管誰負責、管行業必須管行業監管的原則,針對協會、學會、商會和基金會、社會服務機構等不同類型的社會組織,理順黨建工作管理體制,優化組織設置。如學術類協會,針對分支機構多、會員多、人員流動快的實際情況,優化黨組織的人員、結構和力量設置,確保黨的領導向分支機構延伸。二是加強自身建設。充分發揮黨組織把方向、管大局、促落實的作用,完善黨委(支部)參與“三重一大”民主決策等制度,堅持黨建與業務同謀劃、同部署、同推進、同考核。把黨建工作作為“書記或黨組織負責人工程”來抓,做到思想上高度重視,工作上加強統籌,力量上給予保障。三是重點綜合監管。堅持突出重點,對全國性社會組織重點監管,對一般性社會組織管重點,對涉外社會組織、國際性社會組織全面重點監管。加強行業自律和誠信建設,把握行業商會協會黨的建設規律,建立黨建綜合監管平臺,運用大數據建設“智慧黨建”,提升監管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