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睿航
蘇軾在詩詞方面的造詣非常深厚,在文學史上留下了濃重的色彩,他的一生所創作出來的詩詞三百多首,并且蘊含著豐富的文學價值。蘇軾的詩詞如今不僅出現在課本中,而且受到各大學者的探究,從蘇軾的詩詞中能夠了解到蘇軾的豪情壯志,以及從爽快的語句中能夠了解到蘇軾內心細膩的情感。基于此,本文將從蘇軾不同的詩詞風格特征中進行探索,豐富大家對蘇軾詩詞的認知。
蘇軾的詩詞被大多數人定為豪放派,其主要是因為蘇軾眾多的詩詞都氣勢恢宏、曠達灑脫、自由奔放,并且這種恢宏剛健、豪邁磅礴的詩詞受到大家的喜歡,讀者能在研讀中體會到蘇軾內心曠達和豪放不羈的心境。
蘇軾的詩詞具有脫俗而曠達的特征,這種“曠達”顯示出他的內心情感,他通過山水、風俗、自然事物、人生哲理等展現著對人生態度、自我情懷的曠達。例如,《浣溪沙·游蘄水清泉寺》中“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唱黃雞”這一句中,展示出蘇軾對人生的感慨,并且不會因光陰的飛逝而覺得人生再無可能,這是一種對時間的豁達,不拘泥于年齡,覺得任何時候做任何事情都不晚。一些學者覺得蘇軾的詩是曠達中帶著真實,這樣的評價是貼切的,這也是蘇軾的詩詞受到廣大讀者喜愛的原因之一。
蘇軾一生中遇到很多事情,雖然不順的事情對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但是蘇軾并沒有因此而消極一生,而是保持一種坦然的心態去面對種種事情,雖然仕途不順利被一貶再貶,但是他沒有因此而放棄自己內心的抱負,他以一種坦蕩的胸懷,去接受種種的不平之事,并且在這之中自我解脫以詩明志。例如,在蘇軾《定風波》這一首詩詞中,“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能夠展現出蘇軾雖然遇到了風雨,但是能夠在這之中呈現一種坦然的心境,直接表明了蘇軾豁達的人生態度。在人的一生中,會遇到很多意料之外的事情,但是在遇到事情的時候不要急,要學會正面地接受,這些不卑不亢、堅韌不拔、曠達的處世之道在蘇軾的詩詞中得到充分體現[1]。
一些學者認為蘇軾的詩詞壯麗恢宏,如其中一句“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呈現出壯麗的氣勢,既能使人感受到大江的洶涌澎湃,又能使人想象到風流人物的英雄氣概,更可體會到作者兀立江岸憑吊勝地才人所激發的壯志情懷,氣魄極大,筆力非凡。這首詩詞使蘇軾成為豪放派詩詞的代表。蘇軾將自然中雄奇壯闊的景致都呈現在詩詞中,運用對自然的壯麗以及世間的各種風光進行贊美的形式,展示自己內心的宏圖壯志。例如,蘇軾在《念奴嬌·赤壁懷古》這一詞中,通過“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和“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這幾句描寫出周瑜束裝儒雅,風度翩翩,臨戰瀟灑從容、成竹在胸,談笑自若地指揮千軍萬馬,抵御橫江而來不可一世的強敵,使敵船頃刻間化為灰燼,這是何等的氣概!作者為何如此的傾慕周瑜?這是因為當時北宋國力軟弱受到遼夏政權的嚴重威脅,他目睹宋廷的萎靡懦弱,渴望自己也能像周瑜那樣挺身而出、報效祖國來扭轉頹廢的時局。
在蘇軾豪放派的詩詞中,《江城子·密州出獵》是蘇軾最具有代表作的詞,這首詞中展示出蘇軾的理想與抱負。這首詞分為兩個部分,上部分描寫出蘇軾出獵時的情景,一句“老夫聊發少年狂”將整首詞的基調展示出來,并且通過“狂”字,呈現出蘇軾的豪放特征。下部分則描繪出蘇軾的豪情壯志。在上部分中通過“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展示蘇軾出獵時的壯麗情景,然后又通過“鬢微霜,又何妨!持節云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勾勒出一個挽弓勁射的英雄形象,明確表示自己不服老,廉頗能飯,大有可用,展示出蘇軾報國殺敵的志向,希望能夠得到朝廷的重用。
蘇軾的詩詞雖然呈現出豪放的情懷,但是其中也呈現出隱現怨憤的特征。蘇軾一生渴望得到朝廷重用,但是卻仕途不盡人意,盡管他的性格樂觀,在遇到挫折的時候盡量說服自己坦然接受,并且能夠自我安慰,令內心對此釋懷,但因壯志難酬,政治理想無法實現,還是會表現出些許的怨憤。例如,《水調歌頭·安石在東海》這首詞中,一句“雅志困軒冕,遺恨寄滄洲”既能展示出內心的志向不得施展,又表明想做隱士的心境,這是蘇軾內心矛盾的情感。從蘇軾的詩詞中能夠看到,既有豪邁壯麗的情懷,又有失意不得志的悲痛。
在蘇軾的《臨江仙》中,“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仗聽江聲”創造了一個極其安恬的靜美境界。因為夜闌更深,萬籟俱寂,所以佇立門外,能聽到家僮如雷的鼾聲;也正因為四周的極其靜謐,所以在敲門不應時能夠悠悠然“倚仗聽江聲”。但接下來,蘇軾慨然長嘆“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這突兀而起的喟嘆正是他長期孤憤心情的噴發,是對報國無門、長期郁郁不得志的一種控訴。當時,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謫黃州(今湖北黃岡),因俸祿低廉無法養家,他就在不遠處開墾了一片荒地,種上菜蔬,名之曰東坡,而自稱東坡居士。對于經受了一場嚴重政治迫害的蘇軾來說,此時如同劫后余生,心有余悸,內心是極度的憤懣和痛苦,所以,他憂思郁結,才脫口而出此振聾發聵的呼聲。說明蘇軾在政治上受到沉重打擊之后,思想也幾度變化,在積極用世與消極低沉之間相互游離,從中可以看出雖然蘇軾的詩詞是閑逸的、豪放的,但是其中也表達了內心隱現怨憤的情感[2]。
蘇軾詩詞是豪放派詩詞的代表,但是在他豪放的詩詞中還透露出悲涼的情感。蘇軾運用壯麗豪邁的語言對人物、江河等形象進行描繪,表達了內心的豪情壯志,如《蝶戀花·春事闌珊芳草歇》以及《西江月·照野彌彌淺浪》等詞中,對于江河的描寫氣勢十足,從而將自身報國之志的思想展示出來,但是其中又有一種面對世事的不如意,想要隱世的哀婉情感。
蘇軾的一生可以說是步步坎坷,每一次在想要實現偉大志向時,就會出現不被重用的情況,在仕途之路上一貶再貶,但是他從未因此而放棄自己的人生,并且一直在尋求一種超脫自然的態度,保持著積極向上的態度,并且在遇到挫折的時候自我安慰。例如,在《定風波》中,“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這樣的情景充滿著悲涼和無可奈何,但是又在風雨中自我安慰,豪邁中帶著一絲悲涼。蘇軾樂觀豪邁的人生態度才是真實的,從中流露出的悲涼只是一小部分,而詩詞中的豪中見悲也是蘇軾對于人生的一種看法,并且也是對悲涼情感的一種釋然[3]。
通過蘇軾的詩詞能夠感受到豪邁的氣勢,以及蘇軾偉大的報國之志。他的詩詞能夠突破常規,將其意境進行拓展,又能夠通過事物將自己豪放曠達的心境進行展示,因此蘇軾的詩詞被定為豪放派的代表,但是通讀蘇軾的詩詞,從中還能夠感受到婉約派的風格,將各種情感通過事物進行展示。
蘇軾在詩詞中經常會通過小調抒發自己的情感,并且將情感展現得十分細膩且真摯,通過對于事物的描寫展示出精神層面的情感。例如,蘇軾在展示自己與愛妻之間的情感時,通過一首《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將對妻子的思念彰顯得淋漓盡致,并且讓人讀過之后感慨萬分。這首詞是蘇軾寫給自己亡妻的,在詞的開頭寫著“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這樣的詞句將生與死一起展示出來,表達出蘇軾內心悲傷的情感,并通過“不思量,自難忘”這樣看似簡單但卻發自肺腑的語言表達對妻子的思念之情。在這首詞中,蘇軾又通過“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的語句,表達內心的孤寂之情。在這首詞的后半部分寫到“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通過夢中對妻子在世的情景進行描寫,但是卻不能將自己心中的不如意與妻子講述,只能暗自落淚,從而將自己在官場不得志的感情以及對妻子的思念表達出來。通過這首詞可以看出蘇軾在詞中已經不受任何的形式約束,這也使蘇軾運用小調的形式成為蘇軾婉約詞的一大顯著特征[4]。
蘇軾在很多詩詞中都展示出了自己的報國之志,并且從中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態度以及曠達的胸襟。在坎坷的人生中,蘇軾雖然能夠保持樂觀的態度,悠然自得,但是有時還是難以從失意中解脫,因此可以從蘇軾的詩詞中感受到他的悲憤以及隱忍。蘇軾在自身壯志難酬中將以自拔,但是樂觀的性格又讓他想要隱世,這種矛盾的情感使蘇軾的內心存在諸多悲憤。例如,在蘇軾被貶黃州時,內心十分難過,仕途不得志卻又要接受人生無常的現實,因此蘇軾在《西江月·世事一場大夢》中,通過“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來感嘆人生的短暫以及虛無,表達內心的悲涼,并且通過夢境的描寫,將不堪的往事展示出來,可以看出他內心對于人生充滿了厭倦。“夜來風葉已鳴廊。看取眉頭鬢上”這一句則是表達蘇軾壯志難酬的心境,而“酒賤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誰與共孤光。把盞凄然北望”這一句中將自己被奸人陷害,以及渴望被朝廷重用和被理解的情感展示出來,但是面對現實的情況,只能自我安慰,將悲憤的心境隱忍下來。
詩人在詩詞中最常用的表現手法就是借物言志,蘇軾也不例外,蘇軾在婉約詞中將事物與自身的情感融為一體,將自己的情感融入對事物的表達中,從而讓讀者在進行欣賞時,能夠深刻地感受到自己的內心情感。例如,蘇軾在《水龍吟》這首詩詞中,“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拋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縈損柔腸,困酣嬌眼,欲開還閉”形象地描繪了楊花的特點,然后通過楊花來比喻自己飄零的人生,并且采用反襯的手法表達自己對楊花的憐惜,同時也是對自己遭遇的不幸表達悲涼的情感,通過“無情”之花描寫“有情”之人,然后再通過“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以及“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這樣的描寫,將自己的人生不幸與楊花的形象融合到一起,表達了自己的漂泊以及無人賞識的悲涼。蘇軾通過各種景物的描寫,將自己心中的報國之志以及渴望得到朝廷重用的志向展示出來。
在蘇軾很多婉約詩風的詩詞中,都能夠看到蘇軾通過借物言志的手法進行表述。例如,在《紅梅》中,梅花在詩人的筆下經常出現,紅梅堅韌不屈的性格是詩人進行借物言志最好的景色。在這首《紅梅》中,蘇軾開頭“怕愁貪睡獨開遲?自恐冰容不入時”這一詩句運用了擬人的手法描繪著紅梅的形象,但是看似在描繪紅梅,實際上蘇軾在描寫自己,將自己心中的悲慨通過紅梅的形象表達出來。這時的蘇軾因受到政敵的侵害,被貶到黃州,雖然已經過去數年,但是依舊無法忘懷。在這首古詩的最后寫到“詩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綠葉與青枝”,通過對石曼卿《紅梅詩》的譏諷,表達了對紅梅的贊揚,并將自己的抱負融入其中,將自身曠達的胸襟以及不甘漂泊的心境展示出來,借紅梅呈現自己的理想之志。
在婉約詩風中有很多的代表詩人,如李清照、柳永、周邦彥等,他們的婉約詞都有兒女情長柔婉之美,但是蘇軾的婉約風詩詞整體的語言與語氣很是爽快,并且用詞利落簡潔,重要的是能通過各種語句抒發內心的情感,如果涉及悲涼之情也是運用簡潔的話語進行書寫,沒有任何的拖拉。例如,蘇軾在寫《蝶戀花》這首詞時,正處于失意不得志的時候,但是他沒有過多描寫自己失意的情感,如在“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這一句中,能夠感受到蘇軾將這些景物比擬成自己的失意狀態,但是并沒有將這些失意的情感肆意渲染,而是通過“天涯何處無芳草”的語言表達出豁達的心境,將以樂觀的態度去面對自然更替,從而體現自己雖然處于失意的時候,但是能夠保持一種曠達的心態去面對。這首詞中能夠感受到詩人的各種憂思,以及對于人生不得志的失意情感的表達,但是詩人沒有過多地書寫自己的情感,反而是通過簡潔利落的語句表達自己的人生態度。
在蘇軾的詩詞中,無論是曠達脫俗的豪放詞,還是借物言志的以及蘊含隱忍的婉約詞,都深受讀者的喜愛。豪放詞表明了蘇軾的雄心壯志以及樂觀的人生態度,通過豪放曠達的詞句讓人們的內心熱血沸騰。而婉約詞展現了蘇軾內心細膩的情感,通過小調抒發著對妻子的思念,還通過爽利的語氣表明了自己內心的悲涼,并且在蘇軾婉約詞中能夠感受到詩人隱忍不屈的性格,能夠讓讀者在閱讀的時候跟隨詩人的語句走進詩人的內心。無論哪種風格的詩詞,都能將蘇軾的抱負、情懷、感情展示在我們面前,讓我們看到蘇軾不僅是一位豪放派詩人,也是一位婉約派詩人[5]。
綜上所述,蘇軾的詩詞體現出“老夫聊發少年狂”的雄心壯志、“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的隱忍,以及“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的重情重義。每一種情感都被蘇軾生動地展示出來,并從中體現出蘇軾曠達的心胸以及不屈的性格。無論是豪放的詩詞還是婉約的詩詞,蘇軾的詩詞都是文學史上出色的詩詞,蘇軾也是一位豪放兼婉約的優秀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