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勵
(揚州市翠崗幼兒園,江蘇 揚州 225000)
早在數十年以前,著名兒童教育家陳鶴琴先生便指出:“兒童期不僅僅作為成人之預備,亦具有他本身的社會價值,應當尊重兒童的人格。”身為現代幼兒教育奠基人,陳老先生的真知灼見更讓大家明白:兒童與成人相比,其價值意義是等值的,而兒童的人格尊嚴同樣也應該受到尊重和呵護。如何把精神落實到實踐中,促進師幼共同成長,特別是把兒童看成與成人具有同等地位的獨立個體是非常重要的。其實,行走在幼教路上,不難看出,尊重兒童,就必須了解兒童、相信兒童,才能促進兒童身心健康和諧發展。
陳鶴琴先生提倡“對于兒童的人格,還是要絕對的尊重才是”。教師和幼兒在人格權益等方面是平等的。因此,我們要正視兒童的尊嚴、興趣、需要、能力、性格等,并保障兒童的合法權益。作為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師幼之間又是不平等的,因為教師的知識能力、活動范圍、地位作用都不同于兒童,所以,要創造一個愛而不溺、教而不灌、導而不放、管而不僵、互相尊重、寬松愉悅的教育環境,來滿足每個兒童被尊重的需求。
在日常生活中,首先讓兒童獲得被尊重的體驗。只有被尊重的兒童才能懂得自尊,學會尊重他人。而被尊重的體驗,在幼兒園則直接來自教師對兒童的態度,來自教師的一言一行。現今的教育提倡一種師幼積極互動的探索過程,而真正能激發兒童學習主動性的首要因素是輕松自如、自主愉悅的和諧環境。因為兒童年齡雖小,但也有較強的自尊心,他們最不愿意教師當眾揭穿他們,也不愿意教師把他們的小秘密到處張揚,更不喜歡教師將自身的過錯和尷尬轉嫁給他們,把他們當“替罪羊”或“擋箭牌”。其實兒童希望和教師建立融洽的關系,愿意教師關注他們,愿意得到教師的肯定和贊許。由此可見,教師要細心呵護他們的獨立想法,多多激勵他們的自主創造,并正確看待他們“標新立異”的做法,使每個兒童都能在自信尊重、獨立向上的氛圍里茁壯成長,使每個兒童都能感受到被尊重、被信任、被重視,努力營造一種輕松自如而又溫馨友愛的氛圍,使他們渴望積極主動地去認知、去嘗試、去發現,在發現的過程中提升自信、增強成就感。平時教師在選擇小幫手時,總是習慣于看到那些能力強、聰明的兒童,而那些調皮或靦腆的兒童有時總會在無意中被忽略,這不禁讓人深刻反思:教師不應該忽略那些相對調皮或靦腆的兒童的需求,應該關照全體兒童才是。教師可以借助晨間談話等機會和孩子們展開討論“誰當過值日生”“怎樣才能當上值日生”,鼓勵調皮或靦腆的兒童積極主動參與,發現每個兒童身上都有閃光點,教師要引導他們勇敢去嘗試,讓那些調皮或靦腆的兒童也獲得被尊重和參與實踐的機會。
教師只有不斷反思工作中的不足,及時調整方法,尊重每一個兒童的需求,滿足他們被尊重和關注的愿望,才能真正促進他們在原有水平上獲得不同程度的提高和發展。
“要教育好兒童,首先要尊重兒童”,這一點已是共識。但在實際中,以兒童為本位,切實做到時時事事關心兒童、心中悅納兒童卻絕非易事,因為它是建立在正確認知的基礎上,是不斷實踐總結,慢慢內化成自己的一種教育行為。
在以往教學中,教師似乎習慣了給兒童布置好一切,未完全考慮材料、環境對兒童學習的支持和兒童自身學習的潛力與能力的發揮,剝奪了兒童自由探究、自主學習的機會,未真正落實“尊重兒童、以兒童為主體”。誠然,兒童正處于成長期,能力弱于成人,但用這種“指導”來影響兒童,不僅干擾了兒童的自我評價,給兒童以消極的自我暗示,還抑制了兒童的積極性,剝奪了兒童探索嘗試、自我獲得經驗的機會。現代教育思想已經指出這種教學手段的低效和負面,它不僅違反了兒童成長的發展規律,而且是不信任兒童潛力的體現,同時易形成兒童逆反、害怕等不良的心態。教師在現實教育過程中,要尊重兒童能力,就必須信任兒童的潛力和發展,允許兒童自我判斷、自主探究,在實踐過程中給予兒童出錯的權利,讓兒童能自己探索認識,在探究過程中獲得成長。
理智的做法是“少一點替代,讓他們多一點自主”。例如,用完點心后的垃圾桶里裝滿了紙杯和紙巾,還散落到了四周,教師可以抓住這個機會,利用現場開展談話活動,鼓勵兒童合作商議,來提高兒童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合作表達能力。那么,如何讓兒童迅速地理解并參與,這就需要教師的導入智慧。教師可以借助兒童泛靈性心理用“垃圾都‘跳’到垃圾桶外邊,怎么辦呢?”來引發兒童探究思考,相互交流,獻計獻策。教師通過引導,激發兒童積極探究的欲望,兒童在實踐探究后得出“把紙巾揉成一個個小團,把紙杯捏扁、再捏扁后丟進垃圾桶”的辦法最為有效。由此可見,兒童可以自主探索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教無定法,重要的是教師如何因地制宜引導兒童,能否為兒童創造一個探討實踐、嘗試解決的機會。
陳鶴琴先生指出,應根據兒童的心理特點,對兒童進行教育,不能把兒童當作一個濃縮版的“小大人”;不能將成人的意愿強加給兒童,摧殘兒童特有的天真,剝奪兒童所享有的自主權。他們的性格特征是獨特的、不同于其他年齡段的。如果教師不了解兒童年齡發展的特點,不去傾聽兒童的心聲,武斷地用成人的行為準則去評價兒童的言行,那將無法走進兒童內心的秘密花園,也無法讓兒童對教師敞開心扉。曾經有這么一個案例,在美術活動中,一個孩子畫的爸爸與眾不同,她作品中的爸爸嘴角四周長滿了小黑斑,臉頰上還有個夸張的大黑點。在成人眼里,這張作品不會得到贊美,而執教老師并沒有斷然評價,而是蹲下來微笑著詢問孩子才了解“她的爸爸臉頰上有顆大黑痣,因為工作忙,沒時間剃胡須,所以胡子長得又黑又濃……”,這幅作品贏得了大家的掌聲。所以,尊重兒童就要蹲下來與他們交流溝通,傾聽他們的心聲,進入他們的童心世界,他們才會有大膽表達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教師也會收獲諸多精彩。尊重兒童、理解兒童的表現,遵循了陳鶴琴先生的教育思想,也與課程游戲化精神相一致。
育人如同育樹,“能順木之天,以致其性焉爾”。但尊重兒童也不是一味地遷就、盲從,教師在尊重了解兒童、相信支持兒童,觀察并走近他們的生活,不能只適應現有的發展水平,要走在發展的前面,適應甚至跨越“最近發展區”,從而達到新的發展水平。讓兒童徜徉在金色童年中,煥發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那么,促使兒童最大限度地發展就不再是紙上談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