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欣
塞風,又名李根紅,原籍河南靈寶,著名詩人。認識他是在1983 年洛陽牡丹花會期間,《洛神》舉辦頒獎會和文學筆會,邀請他參加。瘦高個兒,大嗓門,直爽,熱情,這是我對他最初的印象。
塞風前半生一路風雨坎坷。1937 年,盧溝橋事件吹響全面抗戰的號角,16 歲的少年李根紅,寫了一首題為《弓》的詩:“面對東北角/早已義憤填膺/我拉圓/大地的弓”,一詩成名,開始受到詩壇的關注。這個渴望光明與自由的年輕人投奔延安,走上了革命之路。他的武器,就是他的詩,他的文字。詩人牛漢,蘇金傘,都是他的戰友和朋友。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他先是參與籌備成立山東省文聯,后又調任河南省文聯組聯部副主任,是河南省文聯初創時期蘇金傘、南丁的老同事。1955 年到1957 年間,有過一段極為艱苦酸辛的人生旅程,曾在黃泛區農場接受改造,也曾在濟南街頭拉過板車。1979年以后,任濟南文聯創研室主任、《泉城》副主編等職,后為濟南市作協的名譽主席。
1984 年夏,我和《洛神》的同事趙團欣外出組稿,先后到了北京、天津、濟南等地。在濟南,李根紅、李楓夫婦熱情接待了我們,還在家里設宴,請了濟南《泉城》編輯部和當地的許多作家作陪。我記得名字的好像有牟崇光、李安林等。李根紅的好客、熱情和爽直的性格再一次展現,他一開口真是聲若洪鐘,臧否人物,口無遮攔,所謂性情中人,大約都是如此。
他的夫人李楓相貌端莊秀麗,性格溫柔,也是一位作家和資深編輯,從山東到河南,再從河南到山東,風雨同舟,幾十年一直伴隨他左右。后來,李楓給我們寄來了一篇小說,發在《洛神》。
我后來從洛陽地區文聯到洛陽市文聯,工作轉換,和李根紅老師的聯系也時斷時續,不太經常。1995 年牡丹花會期間,我們舉辦文學筆會,請了北京、河南多位作家與會,有一天中午,李根紅、李楓夫婦突然來到筆會的駐地酒店,也不知道他們是如何知道消息的。我很驚喜,就給主席匯報,想也讓他們參加筆會,安排食宿。他們都是河南文學界的前輩,與會的省文聯老主席南丁和他們夫婦都是老朋友啊,況且根紅老師是全國著名的詩人呢。但是,我的建議沒有被采納。我感到尷尬,也有點生氣。李根紅夫婦來時是非常高興的,是那種發自內心的喜悅,離開的情景我已經記不得了,但我心里那種歉疚的感覺卻記得很清楚。我好像也提議由我個人負擔他們的食宿費用,但都不可行,他們就這樣走了。后來聽南丁老師說,他們是由濟南回老家靈寶,路過洛陽。
1997 年,根紅老師給我寄來了他剛出的詩集《塞風詩精選》,扉頁上寫著:文欣方家鄉兄指正。知道他是謙詞,但如此更使我感到慚愧和歉疚。
書名是賀敬之題寫,楊子敏寫了序言,還有牛漢的一封信和張煒的短文。塞風的詩,題材大多與黃河有關,因此也被稱為“黃河之子”。楊子敏說:“塞風真的是黃河的乳汁喂養的、黃河的砂輪打磨出來的詩人,是參透了人生奧秘的詩人”,張煒說:“他遠離了濁流,成為一代清潔的榜樣”
2003年,他又給我寄來了新出的詩集《彈唱人生》,附有他寫自己人生經歷的長文《詩之路》,選編者是他的夫人李楓,當時他已在病中。
2004 年6 月,塞風在濟南逝世,享年84歲。
2018年6月
柳萌是天津寧河人,生于1935年,比塞風小了十幾歲,但也被發配到北大荒和內蒙古,在蒼茫天地間體味過人世的迷茫和痛苦。后來的道路也有共性,被平反后復出,先后在多家報刊社擔任編輯和部門領導,最后當了《小說選刊》雜志社的社長。
我是在全國作協北戴河創作之家休假時和他認識的,是在2000 年夏天那一次吧。他帶著他的夫人,他的夫人身體不好,似乎精神上也有點毛病,因此他就常常陪伴在左右,還說,老伴老伴,老了就要陪伴嘛。他曾是名刊的領導,我當時兼著地方刊物的主編,就想從他那里取取經。他平易,家常,沒有那種居高臨下的派頭,和他聊了幾次,覺得很投緣。
后來就和他有了聯系,他是中國散文學會的領導層,聽說我也喜歡散文,就主動介紹我加入了中國散文學會,還把他的散文集《柳萌散文》送給我。
柳萌出版過多本散文集,他的散文里沒有那么多風花雪月,也沒有那么多被華麗辭藻包裝的廢話空話,卻有許多對生活對歷史的思考和感悟。他是一位勤奮的作家,更重要的,他是一位出色的編輯家和出版家。《小說選刊》在文學界的巨大影響自不待言,他還有一件巨大的功績,就是在20 世紀80 年代中期,他作為主要策劃人之一,推出了“作家參考叢書”,把世界社會科學各種流派有代表性的著作陸續介譯到國內,包括《理智之年》《愛情心理學》《自卑與超越》《夢的解析》等等,這套書在中國文學界曾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2003年冬,我到北京開會,下榻的酒店離他家不遠,就抽空去他家里看望了一次,這似乎使他很感動,并把他剛出的詩集《夜夢與晝思》簽名送給我。后來我們聯系的更頻繁了,我記得他在電話里曾告訴我,他應邀在財經網開了一個散文專欄,讓我有時間的時候可以看一看。大約在2011 年春節吧,我們打電話互致問候,不久,他還給我寄來一張他寫的條幅“筆書歲影紙留月痕”,字和辭,都很雅。
我從2015 年策劃河流叢書的考察寫作開始,進入了極為忙亂的幾年時光,和他也斷了聯系。2017 年6 月,突然得到他去世的消息,這一年,他82歲。
他其實十多年來一直在和病魔斗爭,他早就參透了生死。他家里掛著詩人牛漢給他寫的條幅:“得大自在。”以他的達觀,在那邊也該一樣的平靜和從容,自詡“得大自在”了吧?
2018年6月
今天下午上網,才看到楊志廣逝世的消息。這時窗外正飄著雪花,更感到從心底浮上來的涼意和悲愴。
我從1996年在《中國作家》發表中篇報告文學《大路歌》時就和志廣結識,他在1997 年還應邀來洛陽參加過我們《牡丹》創刊四十周年的活動。
志廣為人謙和平易。他是名牌大學畢業,是《中國作家》這種大刊名刊的資深編輯、副主編,人又長得帥氣,這些似乎都是他可以張揚的資本,但他在很多場合都顯得低調。我們后來交往并不是太多,有時會有電話和書信的聯系,不過每年春節前夕,我都是要給他寄一張問候和祝福的賀卡的。
2006年我去北京時,想邀他聚一聚,原想他那么忙,不一定會賞光。誰知一打電話,他馬上愉快地答應了,“我們很久沒見了,應該聚一聚的。”記得那天晚上的飯局,人并不多,去飯店的路上還堵了很長時間車,但席間氣氛卻頗為熱烈。想不到,這竟是和志廣的最后一面。
這幾年聽說他身體不好,我曾多次給他發短信問候。2007 年底去北京參加《中國作家》的筆會,見到蕭立軍副主編,我說想去看看志廣,立軍說這時候去對他的心情身體怕有些影響,就沒有成行。今年在《文藝報》和《中國作家》上上幾次看到他參加一些文學活動的消息,心中感到欣慰,覺得他好像已經沒事了,康復了,但是,沒想到他這么快就走了!
志廣的音容笑貌似乎還在眼前,可如今和他竟已是陰陽阻隔,那么一個富有活力和才華的好人,轉眼之間已化作幾縷青煙,融入蒼穹。志廣的英年早逝,使人再一次感到人的生命是如此脆弱,真的是命若琴弦,無常猙獰啊!
讀《中國作家網》上艾克拜爾·吉米提主編寫的《楊志廣生命中的最后十天》,深深感動,幾次落淚。志廣在生命的最后時日,有這樣一位重情重義的主編關懷著他,有這么多好領導好同事陪伴著他,關懷著他照料著他,他應該感到溫暖和慰藉。
志廣,一路走好!
2009年11月15日
河南作家孫方友猝然逝世,使文學界的朋友,也使喜愛他的讀者感到悲痛和惋惜。我和方友最后見面,是在今年年初在鄭州召開的省作協理事會上。中午吃飯,我們還同坐一席,互相敬酒祝福。方友說話一口濃重的周口鄉音,聲音洪亮,面色紅潤,根本不像有病的樣子,誰知這次見面竟成永訣!
我和方友的交往,始于20 世紀80 年代初期,我在《洛神》當編輯的時候。那時候他在家鄉淮陽的一個鄉文化站工作,印象最深的是他的勤奮,隔一段時間,他就有稿子寄來。當時河南有一批像他這樣身處基層的農村作者,但經過歲月的淘洗,真正能寫出來,走出來的并不多,方友靠著自己的堅韌和執著,也靠著他深厚的生活積累和對文學的獨特的感悟,終于一步步從淮陽,從周口走出來,走向河南,也走向全國的文壇。
小小說創作的繁榮及其廣泛的影響,是新時期文學的一道亮麗的風景。在全國小小說作家的方陣中,孫方友大約是起步最早,堅持時間最長,作品也最多的一位。他的《陳州筆記》系列,《小鎮人物》系列,刻畫了千姿百態的人物群像,描繪了“文學陳州”的萬千風情,也以此在小小說領域和文學界贏得了聲譽。
我在擔任《牡丹》主編期間,曾發過方友的多篇小說。除了在文學會議、活動中的相逢交集,我們也有一些通信和電話的往來,他的坦率和熱情,還有他的謙遜,都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其實在作家隊伍中,也不乏所謂“人一闊,臉就變”的人。但方友無論是在家鄉農村,還是在省會鄭州,還是在文學院當專業作家,都始終保持著他的低調和謙虛。
方友逝世前幾天,他剛剛參加了家鄉周口舉辦的文學活動,在座談會上有一番精彩的發言;逝世的當天,他還在伏案寫作。如正在彈奏中的一調長曲,曲未終而猝然弦斷,留下余音裊裊,還有無盡的悲傷和感慨。了在不了處,結在不結間,方友最后用這種出人意料的方式作為自己人生的結尾,雖然對家人和朋友們來說未免殘酷,但也算是干脆和灑脫吧。
聽說方友的骨灰昨天由胞弟作家墨白等護送,回到家鄉,葉落歸根,魂歸故里,他將永遠融入家鄉的土地。沒來得及和方友告別,我就用這篇小文,為方友送行吧,愿他在天國路上的行走,輕松而灑脫。
2013年8月5日
黃浦生的名字,現在河南文學界的人會感到陌生,就連開封如今的文學青年是否還知道他,也不一定。但對這位兄長,我還思念著他。
黃浦生曾是開封市的作協主席兼秘書長,我們是在1987 年首屆“鄭汴洛三市筆會”時認識的。他原來是在開封地區文聯的刊物《中岳》雜志當編輯,后來區劃調整地市合并,他進入開封市文聯,但沒再當編輯,而是負責作協工作,當駐會的秘書長。這個軌跡和我幾乎一樣,似乎也有了更多的共同語言。我們一見如故,很投緣。
后來我們來往漸多,我去過開封,他也來過洛陽多次。浦生寫作刻苦,在下鄉駐村條件極為艱苦的環境中,他也沒有中斷過寫作。他眼睛高度近視,一只眼睛的視力只有0.1,我記得有一次他告訴我,由于視網膜脫落,差一點就雙目失明。1990年,他的中篇小說集《月缺月圓》出版,隨即就給我寄來了一本。
浦生兄對文學可謂執著癡迷,這其中既有他自己的創作,也有他對文學組織工作的傾力投入和對業余作者們的熱心幫扶。為幫助一個農村基層作者,他可以坐公共汽車加步行,長途跋涉,去和這個作者見面談創作,幫助解決具體問題。他的樸實、善良、真誠、熱情,還有他說話時那種輕聲細語的樣子,在開封文學圈里竟獲得了一個綽號:黃媽媽。
這么好的一個人,竟然英年早逝,他于1995 年11 月去世,當時只有52 歲。浦生兄的為人和為文,都是我的榜樣。
2022年4月5日 清明節
馬其德曾是鄭州作協的駐會秘書長,我和他也由鄭汴洛三市筆會結緣,后來過從甚密,成為好朋友。當時鄭汴洛這三個城市的作協關系密切,經常互動交流,這似乎與我們這三個作協秘書長關系友好密切有關。我們三人中,其德的年齡好像比黃浦生稍小一點,我年齡最小,居三,相處如同三兄弟。
馬其德面孔白皙,大眼睛,但瘦削,一副文弱書生的模樣。他是中國人民大學畢業,學金融的,名牌大學熱門專業,畢業后分配到外貿部門工作,也可謂得其所哉,前面是一條風光無限的人生路。但是,他卻一門心思要寫小說,自己要求調到文聯這個清貧的地方來。很多人都不理解,說他傻。但是我理解,人一生最有意義的,或是最幸福的,就是做自己喜歡的事。
其德也當過一段《百花園》的主編,但后來還是回到作協秘書長這個位置上。我和其德關系好,還有一層原因,就是我在《洛神》當編輯期間,曾和當時鄭州的多位作者都有聯系,并編發過他們的小說,比如寇云峰、原非、曾平、金備等人,寇云峰曾是作協的副秘書長。
他對寫小說很癡迷,觀察生活,積累素材,研究寫法。他的小說生活氣息濃郁,人物性格鮮明,內蘊豐厚。中篇小說《趙家屯今日有好》曾被《小說月報》選載,產生了很大影響。為了寫好農村宴席的情節和場面,他還專門找到對宴席菜品有研究的趙富海聊天討教。
其德心地善良,對人誠懇熱情,我們開會相逢,就必會在一起痛快聊天,俗語所謂“噴噴”。有一次,他還邀請幾個朋友到他家里吃飯,熱鬧得不行。后來開會,卻未見他參加,聽說他病了,還是那種不好治的病。我打電話給他,說要去看他,但他不允,說沒事,好多了,不用擔心。
大約是2003 年吧,我約他給《牡丹》寫稿,不久他寄來了一篇中篇小說,但我覺得不太理想,因為是老朋友,我的感覺就實話實說了。他很理解,很快又寄來一個中篇《牛蛋山》,農村題材,涉及扶貧和鄉村現狀,思想性藝術性俱佳。我在2003 年《牡丹》第5 期發了他這篇小說,并親自向《中篇小說選刊》的主編推薦,《中篇小說選刊》隨即選發。其德收到樣刊時恰逢他60歲生日,他給我打電話說:“謝謝老弟,這是你送給我的最好的生日禮物啊!”
其實,應該感謝的,應該致敬的,是其德老兄啊。當時他的病情已很嚴重了,小說也是在病床上寫的,他真的是把文學融入自己生命的人。但他也是最不善于經營自己的人,我知道他在生命的盡頭曾表達過自己的遺憾:寫了那么多小說的他,竟沒有出一本自己的集子,自己的一本書。
2005 年1 月,馬其德逝世,年僅62 歲。當時我可能在外地吧,沒去鄭州和他做最后的告別,僅以市作協和我個人的名義發了唁電。后來,我又約請鄭州的作家陳鐵軍寫了一篇紀念其德的文章,在我即將退居二線時,在《牡丹》2006 年第1 期發出,總算了卻一件心事。
其德兄已遠行17年了,也算“木已拱矣”,但我還常常想念他。
2022年4月5日 清明節
董陸明是澠池人,我洛陽師院中文系的學弟,低我一屆,但在學校時并不熟悉。他是1960 年生,比我小很多,我們78 級大年齡的較多,79級基本上已沒有大年齡學生了。
2001 年初春的一天,他突然來到辦公室找我,并拿著我的老師葉鵬先生的便函,說是希望我看看董陸明的小說。他帶的是中篇小說《荒地村事》。他這些年一直在報社當記者,似乎最近境遇不太好,想寫小說,但不知道走這條路行不行,想請我把把脈。后來的事我在幾篇文章里都提到過,就是我不僅把《荒地村事》在《牡丹》發了頭條,還推薦給《小說選刊》,《小說選刊》竟然也發了頭條。董陸明一篇成名,大出風頭,成了河南文壇的一匹黑馬。
陸明當然很感激我,說我是他的“伯樂”云云,但我哪敢應承,上面還有我的老師呢。但我對他那一天的“感激”,記憶尤為深刻。就是他的小說剛上了《小說選刊》之后吧,有一天他過來見我,表示感謝,中午剛好還有別的客人,我就請他們一起吃飯。人多,熱鬧,氣氛熱烈,在一片“祝賀、感謝”的吆喝聲中,我隨身帶的皮包卻被小偷拿走了。損失慘重啊,里面有上午剛領的工資、報銷的費用,大約三千多塊吧,還有身份證、記者證等各種證件。所以,這是我難忘的一天。
以后他和我的聯系也更為頻繁,寫信,電話,見面,《牡丹》后來又發了他的小說,我也推薦他的作品上過《莽原》。文學創作是需要稟賦的,他具有這種稟賦。他寫過多年新聞稿子,但小說語言卻很有特色。他很努力,讀名著,也善于觀察和思考。我支持他走文學創作這條路。我也曾想調他過來,但洛陽文聯當時沒有專業作家的編制,他是一門心思想當專業作家的。后來費了很多周折,沒去成省文學院,最終落戶在鄭州市文聯當了專業作家。
他果然沒有辜負自己的理想,從2003 開始,我陸續收到他送來的長篇小說《黑白之間》《荒地村》《拉鋸戰》和《地坑人家》,《拉鋸戰》被別人改編成電視劇《刀客家族的女人》,并為此打了一場署名權的官司,勝訴并獲得賠償。他個人的生活卻并不順利,曲曲折折,風波不斷,最后總算又組建了家庭,夫人在北京的一家出版社。后來這些年,他大多數時間都住在北京,生活相對平靜,心情也漸漸好起來。我的郵箱里至今還保留著他給我發的多個郵件,其中多是談他的創作。其中一封信說到他正在修改的一部小說,說已經體會到打磨文字的快樂。最后感慨:我是從老兄這里起步的,老兄助人有成而無所圖,難得。
陸明很勤奮,也很注意學習和思考,他總想不斷超越自己,他也不斷有新的想法。有時候他給我打電話,能聊一個多小時。這是一種積極的人生狀態吧,但是我注意到他經常處于這種亢奮狀態,過猶不及啊。我知道他有高血壓,提醒過他,要注意身體。他生活中是個很強勢的人,特立獨行,似乎是一張總是緊繃著弦的弓。這就很容易和環境,和他人,包括和自己,形成緊張的關系。
《地坑人家》出版后不久,他很高興地告訴我,說要改編電視劇,再后來,大約2018 年底吧,說劇本受到好評,可能最近在三門峽開研討會,請我一定參加。地坑院是當地的文化遺產,當地政府態度積極,這是好事。另外我也知道,當地的縣委書記曾是我的學生,和他也是朋友,這都是拍電視劇的有利條件。
2019年元宵節,2月19日,我突然接到陸明同班同學的一個電話,說陸明去世,明天在三門峽舉行告別儀式。我極為震驚,前幾天,他還經常給我發微信,我查一查,15 日凌晨2點多,他還給我發了一條微信。后來才知道,他那些天一直住在三門峽,住在“地坑院”賓館里張羅他劇本的事。18 日早上,服務員進房間做保潔,才發現這時候的陸明早已失去了生命體征。大家判斷,很可能是因為突發心梗。
我當時正生病發燒,沒能去見陸明最后一面,心中卻滿是悲傷和感慨。他才59歲,對文學創作而言,正是盛年。恰如一曲彈唱,正激越處,弦斷了,曲卻未終啊!
弦繃得太緊了,就容易斷,這是物理的規律,也是人生的規律。
但愿天堂里的陸明,能夠放下,一路輕松走好。
2022年2月15日 元宵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