雒福苗

2021年12月23日至26日,由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指導,山東省文化和旅游廳、泰安市人民政府主辦的“河和之契:2021黃河流域、大運河沿線非物質文化遺產交流展示周”在泰安舉辦。展會上,一個重達3200克的黃金風箏引來眾多觀眾駐足。這是來自昌樂縣的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夢金園金首飾制作技藝”展出的作品。
這只風箏名叫《夢在云端》,以濰坊風箏紙鳶為設計靈感,由多位工藝美術大師用3200多克純黃金精心打造而成,工序繁復精細,運用的工藝類型多樣。
參與作品制作的工藝技師周磊告訴記者:“黃金風箏作品體積較大,制作費工費時,從設計、3D建模到出成品,整個過程耗時一個多月。作品的黃金純度達到‘9999’,制作中運用了花絲、鑲嵌、琺瑯、刻花、雕蠟、噴砂等十幾種工藝。”
其中,以花絲和琺瑯工藝為主,僅花絲工藝就有至少4種編制紋樣。紙鳶的眉眼和如意紋采用高溫多色漸變琺瑯工藝,燒成難度較大。制作全程采用無焊料焊接技術,焊接過程中會產生一些黑漬,后期需要一點點清除。
獨具匠心的設計,巧奪天工的制作,讓黃金風箏展現出鮮明的濰坊特色,一舉獲得包括第三屆“天工精制”國際珠寶作品大賽特別獎在內的多個獎項。
據悉,黃金風箏的制作技藝由濰坊傳統的金屬工藝發展而來,已有200多年的歷史。曾幾何時,在濰坊的大街小巷經常會見到挑著稱、錘、鑿、鉗、刻刀等工具的手藝人,以幫人們加工、翻新金、銀、銅首飾賺取加工費為生計。
上世紀90年代后期,掌握這項手藝的老手藝人,有一部分開設門店進行小作坊式首飾加工。后來,小作坊逐漸發展成規模化的金首飾加工廠,現代學徒制也取代家庭作坊式傳承,成為技藝傳承的主流。
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夢金園金首飾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王忠善說:“近年來,我們加大人才培養力度,能夠熟練掌握此項技藝人員超過百余人。另外,建有傳承基地,通過授課、實踐教學等形式提高工人技藝,每年傳承時間達到1000小時以上。正是因為有了雄厚的技術儲備和人才儲備,才會創造出《夢在云端》這樣的精品。”
近年來,昌樂縣文旅局、縣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重視非遺保護“兩創”工作,強化措施,積極調動傳承人開展傳承、傳播工作的積極性,推動傳統文化高質量發展。
昌樂縣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非遺工作方針,將非遺保護與傳統工藝振興相結合,建成昌樂非遺博物館、非遺綜合傳承中心,讓市民近距離感受非遺魅力。開展了“尋找身邊的傳統手工藝”等各類非遺宣傳展示活動,讓非遺融入現代生活,不斷煥發新的生機和活力。
“Harmony of Rivers: 2021 Ex- change and Exhibition Week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long Yellow River Basin and Grand Canal” was held in Taian from December 23 to 26, 2021. At the exhibition, a 3.2-kilogram gold kite attracted the attention of visitors.
Inspired by Weifang kite in design, the kite named “Dream above Clouds” was made elaborately by several masters of arts and crafts with 3.2 kilograms of pure gold, fine complicated procedures, and multiple craf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