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眉凌 李卓曦
初到煙臺的人,很容易被她的山海氣魄所傾倒,為她的神仙傳說所癡迷,以至于許多人覺得這座城天然帶著一段煙云之氣,故而才喚作煙臺。人們甚至都不太在意,這個飽含柔情的城市名稱背后,縈繞著六百年的烽火硝煙。
我從不認為歷史是可以湮滅的。無論歲月如何消逝,總有舊日痕跡會留到如今,等待著有心人去發現。而煙臺的歷史,則要從那一條條老街、一棟棟老屋開始挖掘。
自1861年煙臺開埠后,英、法、美、德等17國便以煙臺山為中心,相繼建起了領事館。隨之而來的,是各色洋行商鋪、教堂、學校以及醫院、博物館。煙臺山周圍四五里內的區域成了外國人的居住區,縱橫其間的老舊土路遂都成了洋氣十足的街巷,道旁的青磚瓦舍也都變成了風格迥異的摩登洋樓。當然,濃縮了一切繁華景致的,還是那一條朝陽街。
朝陽街的夜晚是令人沉醉的,綽約的燈火中,一幢幢充滿異域風情的建筑煥發出另一種光彩,與白日的悠閑寧靜渾然不同,引逗得人遐想聯翩,仿佛置身于上海灘的十里洋場。其實,朝陽街就是煙臺的十里洋場。

和山形雖小卻氣韻廣闊的煙臺山一樣,四百米的朝陽街既不長也不寬,但卻云集了煙臺城內眾多的知名商號,曾經的霓虹閃爍里,中英文的招牌比比皆是。街北頭的盎斯洋行的二層樓房看去敦厚莊重,它的舊主德國人盎斯在鼎盛時不僅壟斷了煙臺的花生出口貿易,更掌控著整個煙臺的西醫、西藥以及醫療器械的進口業務。守在轉角處的克利頓飯店是典型的俄羅斯式建筑,大門上方外懸的拱券、弧形的門窗山花、紅灰兩色的磚墻……別致的造型使得每一個路過的游人都忍不住駐足欣賞一番。而這里,也是1912年孫中山先生造訪煙臺時下榻的地方,據說孫中山先生曾在酒店二樓臨街陽臺上發表過發展實業救國的演講。至于街南那一棟墻身貼著深褐色玻璃片的寶時造鐘廠舊址,則是中國近現代鐘表工業的搖籃。
晚清至民國時的煙臺,堪稱中國的“小上海”。那些剛剛在上海灘流行起來的時尚服裝款式和熱門的音樂電影,總會以最快的速度出現在煙臺的大街小巷。“看電影到朝陽街的金城電影院,照相到朝陽街的錦章照相館,買雜貨到朝陽街的同和成南味店,吃西藥也必要去朝陽街。”單從這則老煙臺人口口相傳的趣談里,我們便可想見朝陽街在煙臺人心中的地位。
在朝陽街與海岸街交會處,一棟磚混結構的二層小樓顯得尤為與眾不同:它充滿著法國古典主義風格,正門旁鑲嵌的石碑上則刻印著它的建造年代——1925。但是,這棟幾乎歷經了百年光陰的樓宇卻是煙臺山下極少有的仍保持舊時功能的建筑,它便是煙臺的郵政局。
1878年,歷史已行進至清光緒四年,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套郵票——大龍郵票由天津海關郵局發行,中國近代郵政史就此開端。隨后不久,清政府首次在全國設立五大郵政機構,煙臺郵政局便是其中之一。1887年,煙臺郵政總局設立,整個山東省內各郵政分局與代辦所皆歸其管轄。從那時起,中國開始了與世界各國郵政的平等交往。

彼時,煙臺山下的海岸街是各國郵局的聚集地,被老百姓稱作郵政街。時至今日,唯有這棟煙臺郵政總局大樓飽經滄桑卻歷久彌新,從大清郵局蛻變成現代化的郵政辦公樓,用那彩色的馬賽克玻璃與厚重的石柱,默默地講述中國郵政的歷史。
開埠文化是煙臺歷史畫卷上濃墨重彩的篇章,朝陽街則是這一篇章里的中心點,亦是窺探煙臺城建史的窗口。朝陽街北接煙臺山,南端所連綴的則是煙臺城的早期雛形——奇山所。
在城市的起源學說里,因防御而建城是較為常見的一種。奇山所便是煙臺最早的形態,它原是一座抵御侵擾、守衛疆土的城。
六百多年前的明朝初年,太祖皇帝朱元璋的一紙詔令,遂在膠東半島上營建起數座城池:威海衛、成山衛、大嵩衛、靖海衛、寧津守御千戶所、奇山守御千戶所,一個個如堅毅的勇士,守衛著王朝的海岸。
當時,奇山守御千戶所駐扎之地便選在了福山縣奇山腳下、大海之濱。眾將士筑城屯糧,出則入海殺敵,退則據城防守,歷經數代人的營建,使得奇山所終成一座壁壘森嚴、保疆衛國的城池。
有了城,便有了人,于是就有了人間的生活百態。然而,即便那些駐守奇山所的將士在此安了家,一代又一代地繁衍生息著,這座城終究也不能褪去狼煙烽火的本色,生活在這里的人都是刀鋒戰士。

直到公元1655年,也就是清順治十二年,又一道朝廷的詔令改變了這一切。那一年,守衛了大明海疆250余年的奇山所被裁撤了,明朝皇帝任命的千戶、百戶們都被貶為了庶人,軍戶們也都失去了軍籍,成為尋常百姓。奇山所也就從一個軍事堡壘變成了各色人等雜居的小城,成了大清朝的奇山社。
于是,留居于此的人們開始一心一意地開墾田地,經營生活,而這座城竟前所未有地繁盛起來。大大小小的居家院落如春日繁花一般在大地上綻放,一條條街道如雨季河流一樣向著四面八方蔓延開,終于匯聚成煙臺老城的全部,古稱所城里。
我按照一位老人的指點,沿著風情萬種的朝陽街一直向南前行。據說,這條路正是六百年前初建奇山所的將士們踏出的古道舊跡。可當我穿過北馬路,走過南大街,卻最終身陷都市的燈火輝煌,一時心生茫然。
不遠處的萬達廣場上,高聳入云的建筑通體散射著碧藍晶瑩的光,彰顯著煙臺碧海云煙的城市氣象,大有未來世界的錯覺。而傳說中的奇山所,猶如隱匿了一般,只是那高樓大廈下黑黢黢的一片。
或許是因為心有不甘,又或者是我多年來對各地老城舊貌的迷戀,于是,當新一天的太陽復又升起的時候,我再度奔往了心中向往的地方,要親眼看一看煙臺的所城里。
在一片朝陽灑金的朦朧中,青磚黛瓦大石墻的所城里剛剛蘇醒。盡管周圍仍有不絕于耳的汽車鳴笛、都市喧囂,可這片老城竟像是與世隔絕了一樣,慢悠悠地過著自己的節奏。

腳下的青石板路上,依稀可見往日的車轍印跡,頑強的青苔縱然被踐踏了數百年,卻還在一季又一季地生長。許多院落都已經破舊,干裂的門板滿是歲月風霜撫摸過的斑痕,銹跡斑斑的門環似乎還散發著黃銅的腥氣。冷不丁地撞見了大青石條鋪就的臺階,旁邊守衛著的是虬曲的老樹,樹冠遮蔽的是屋檐上堅挺的茅草,一切都仿佛在宣告:它們才是這座城的根。同行的朋友告訴我,所城里已納入城市總體改造提升計劃,在保留原有風貌的基礎上進行整體修復,讓我對未來的所城里更是充滿了期待。
據《福山縣志》記載,明清之際的奇山所共有“十三村”,其中居住的多是漁民、農戶以及來往貿易的商賈。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奇山所十三村的百姓們將所城里西北臨海之濱的海神廟擴建為天后宮,隨后又在天后宮前修成了一條東西向的大道,人稱“煙臺街”。至道光年間,煙臺街已然是這座城最熱鬧的所在,匯集了菜市、面市、飯市、魚市、雞鴨市、果木市等,店鋪鱗次櫛比,商旅熙熙攘攘,儼然是一座真正的繁華城郭。
仔細想來,同為沿海城市,煙臺南有青島,北有大連。盡管其開埠時間最早,卻因建市時間較晚,一度被遮蔽了光彩。但是,就像歷史不會被湮滅,明珠也終究不會被塵埋。從無名漁村到奇山所城,從商貿古城到開埠港口,看慣了波瀾起伏的煙臺城,一直在努力打造獨屬于她的時代。
六百多年前,明太祖朱元璋或許沒有想到,用于防守的千戶所會成為一座城。三百多年前,大清朝的順治皇帝不會想到,裁撤奇山所反倒促成了這座城的興盛。曾經據守城中的將士們、奇山所的百姓們不會想到,這座城因為一朝開埠,竟成了國家的一扇門。而那些一度在這里作威作福、攫取財富的外國人更不會想到,煙臺會成為開天辟地的紅色熱土,作為我國改革開放后第一批沿海開放城市,開創起新的時代。
每一座城,都有自己的性格。千百年來,煙臺用山的寬厚和海的廣博,接納了多少風云變幻。而今的煙臺,以開放包容的胸懷再一次擁抱著世界。但她從未改變過自己的本色,那是奇山所城保疆衛土的精魂,是世世代代煙臺人奮發圖強的血脈。

Chaoyang Street is intoxicating at night. Among graceful lights, buildings full of exotic flavors take on a look totally different from its leisurely serenity in the day. The sight leaves people full of imagination, feeling as if they were in the foreign settlements on the Bund. As a matter of fact, Chaoyang Street was the foreign settlements in Yantai.
Just as Yantai Mountain, which is small but in a broad flavor, the 400-meter-long Chaoyang Street is neither long nor short, but it was lined with numerous well-known firms in Yantai City. Among the shining lights, Chinese and English brands could be found everywhere. In the north end of the street, the two-storey building of Anz & Company looks simple and solemn. Anz, its German owner, not only monopolized the export trade of peanuts produced in Yantai but also controlled the export business of Western medicine, pharmacy and medical appliances throughout Yantai in his prime years. Kelidun Restaurant around the corner is a typical Russian-style building. The arch overhanging above the gate, the curved doors, windows and pediments, the brick walls in red and gray... These unique designs attract all visitors passing by to stop uncontrollably for appreciation. It was the place where Mr. Sun Yat-sen lodged when he visited Yantai in 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