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臺石

我的故鄉山東省煙臺市福山區一向有“禮儀之邦”“千年古邑”之稱,這里歷史悠久、傳承至今的福文化不僅讓當地人引以為豪,也讓到過此地的外地人紛紛點贊。現今福山區在媒體上的城市形象廣告詞為“福山福地福人居”,這并非是溢美之詞,確是名副其實的神來之筆。
自古以來,中華飲食文化可謂博大精深,黃帝內經里講:“五谷為養,五畜為益,五菜為充,五果為助”,福山人就地取材、合理搭配、精心料理,用智慧烹制的飯菜可謂色香味形俱全,鮮美為主,火候地道,精于山珍海味,形成了它獨有的特色,凡到此一飽口福的人無不稱道。
福山“口福”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厚重的飲食文化底蘊。福山菜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出現在歷史記載中。福山菜與濟南歷下菜、濟寧孔府菜并稱為魯菜的“三大支柱”。在魯菜發展歷史中,有這樣一句話,“要想吃好飯,圍著福山轉”。可以說,飲食文化與福山有著不可分割的歷史淵源。傳統魯菜在烹制時有四大法寶,鹽是其中之一。歷史考證證實,早在春秋戰國時期,齊國就已經出產“百味之祖”的食鹽,那個時候的福山已是較大的食鹽產地,福山至今還有“鹽場”這樣與燒鹽有關的村名。百味鹽為首,有了鹽,做出的飯才有味,福山的烹飪文化由此可以追溯到兩三千年前。
福山“口福”的形成有很多客觀條件,經濟文化發展使之具有雄厚的物質基礎。據明萬歷年間的福山縣志記載,當時的福山就已盛產各種蔬類、獸類、禽類、鱗類和介類,縣志還專門介紹了味道鮮美的海腸。相傳,明清時期,福山廚師闖蕩京城,在為皇帝烹制蔬菜時,把干海腸粉撒到菜里,起到味精的作用,做出的菜味道鮮美,得到了皇帝的贊賞,福山廚師的名氣也響遍了大江南北,據說明穆宗皇帝愛吃的“糟溜魚片”,就以福山“吉升館”烹制的最好。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福山縣城周圍三華里的地域里就有四十多家有名氣的飯館,吉升館、致美齋、中興樓、聚香園等在烹飪方面都各有千秋。
福山的“口福”是與深厚的群眾基礎分不開的,福山不僅廚師手藝高超,而且幾乎家家戶戶的主婦都做得一手好菜,為客人烹制一桌豐盛的筵席不在話下。福山的廚師“幫”大多是以地域為稱謂,如高疃幫、門樓幫、古現幫等等。這些“幫”都有自己的“大拿師傅”,負責傳、幫、帶,把精湛的烹飪技藝代代相傳。
福山的“口福”至今延續著傳統魯菜技藝和悠久魯菜名片,并且在繼承發揚傳統魯菜的同時,努力打造具有獨特品格的餐飲文化,創制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名饌佳肴,著名的魯菜菜品有:蔥燒海參、蟹黃海參、一品鮑魚、大蝦、芙蓉干貝、清蒸加吉魚、糟溜魚片、油爆海螺等近600余種。福山燒小雞入選省級非遺名錄、福山豆面醬、福山三不粘等知名魯菜也走上非遺名錄項目的收錄行列中。
對于福山人來說,福是一個永恒的話題,它是人們精神世界與現實世界的追求與寄托,伴隨幾千年歷史文明的變遷與發展,如今已經滲透到了民風、民俗的方方面面中,折射出福山人的生活觀念及價值觀,為每個福山人所認同和推崇,形成了獨特的福文化萬象,衣食是福、健康長壽是福、平安是福、多子多孫是福、修德是福、和諧是福、無病就是福等等,凡美好的事物無不與福有關。
在福山,“福”被人們賦予了不同的文化形態,有著不同表現形式。福山民俗中的“福”借助諧音等形式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替代物,比如,蝙蝠、斧頭、小麥麩皮等都是“福”的替代物,蘋果是象征著“平安是福”的“福果”,藝術蘋果“福祿壽喜”更是寄托美好愿望。

福山有許多地名是用帶有“福”字的詞語命名的。用福字命名的路、街、鎮、居比比皆是,福海路、福利萊路、福桃路、迎福路、聚福路等等。
福山鄉間建筑許多要沖之處的“山頭”方位,常鐫“福星高照”四字。特別是“五福(‘福’為‘蝠’的諧音)捧壽”,至今依然是民居建筑上的常用圖案之一。照壁,也稱影壁,古稱蕭墻,是福山傳統民居特有的部分。照壁可位于大門內,也可位于大門外,前者稱為內照壁,后者稱為外照壁。照壁的福字是不可少的,用黑漆書寫大大的福字,白墻寫黑字,非常引人注目。這些墻上的福字字形生動多變,妙趣橫生,有的福字左右角畫有兩只蝙蝠,寓意“遍地有福”;有的福字用鹿頭、壽星頭或桃子等吉祥紋飾組成,寓含人們對福祿壽的期待和追求。
福山人崇拜福神,民間年畫中的“天官賜福”,天官面容慈祥、五綹長須,頭戴官帽,蟒袍玉帶,其左手拿玉如意,右手打開一長幅“天官賜福”,頭上有象征幸福的蝙蝠,或以蝙蝠為花邊圖案,以祈求幸福降臨,福運綿長。每當春節,家家戶戶貼春聯、拜福神,迎福納福。而拜年的祝頌,也是人與人之間祈求幸福的美好祝愿,例如大富大貴、洪福齊天、福祿雙全等諸類吉語。福祿壽是人們對于美好生活的期望,也是民間擁躉眾多的三位神仙,福山人認為他們三個密不可分,因此逢年過節都是共同祭祀。
在社會的變遷中,福山傳承了千百年的祈福習俗,一直保留了下來。春節回家團聚、貼春聯、放鞭炮、走親訪友等“祝福行為”,都寄托著人們對生活的熱愛、對親情的眷戀和對來年的憧憬。福山每逢新春佳節,家家戶戶的窗戶貼窗花,最多的圖案是各種“福”字,屋門上、墻壁上、門楣上也要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庭院或屋內屋外“擋吉”的地方——如家畜的槽頭、堂屋或廂房的石磨等處,都要一一貼上“福”字。節日中的福幾乎無處不在,年夜飯中有豆腐,象征“都有福”;大年初一的餃子中包上錢幣,表示新的一年有錢花;包上紅棗,表示日子過得紅紅火火;包上糖果,表示日子過得甜蜜。還有蒸年糕、走親戚、給壓歲錢等風俗無不與祈福有關。春節期間走在大街小巷,幾乎隨處都能看到各式各樣的福字,就連給孩子壓歲錢的紅包上也都印上了各式各樣的福字。除了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重陽節等,民間節慶活動都有對福的期盼與表達。

福山有山、有海、有河,有許多內陸地區所不同的民俗,像遍布鄉鎮的趕山會、趕廟會,不僅是繁榮經濟的載體,更是祈福的重要形式,人們在歡騰的山會和廟會上舞龍耍獅扭秧歌,祈愿風調雨順、百業興旺、安康幸福。又像農歷正月十三,相傳這一天是海龍王的生日,每年的這一天,漁民都會舉辦形式多樣的祭海活動,祈盼全年風調雨順,漁業豐收。
福山福文化不僅表現在一些外在形式上,更蘊含在日常生活中。“福”是福山語言中使用最多的詞語,幾乎每天都離不開福字,如見到某人方面大耳,就會說他“一臉福相”“福態”;有的人胖了,就會說他“發福”了;兒孫孝順,被人稱贊為“有福”“福報”“享福了”;遇到災難,說是“大難之后必有后福”“因禍得福”“禍福相依”,等等。福文化可以說是民眾傳承文化中最貼近身心和生活的一種文化,遍布于人的一切活動,貫穿于人生成長的各個階段,雖然時代不斷發展,但是“祈福”的主題沒有變。福文化深植民間,一代代傳承,在形式上又不斷改進創新。
民間百姓的日常擺設、手工藝品中,各種寓福的吉祥圖案是重要的題材。“鞋墊兒”和“襪底”,可算是鄉村生活圖景的微觀雕塑,繡在“鞋墊兒”上的“萬福不斷頭”圖案和“鴛鴦戲水”“并蒂蓮花”等象征愛情的物象均具有祈福的寓意。老百姓更喜歡使用各種各樣的帶“福”字或含幸福寓意圖案的窗簾、毛巾、鏡子、鐘表等生活用品,仿佛只有這樣,才能讓“福”每時每刻都伴隨在身邊。

生兒育女離不開“福”。如家庭產兒報喜、三朝洗兒、滿月禮、抓周、百日禮等傳統的誕生禮儀,其核心是寄托對生命延續、順利和興旺的祈福祝愿,反映了父母對子女的舐犢情深。現代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這些習俗被越來越多的家庭所重視,成為一種頗具人倫味、以養育后代為追求的風俗習慣,在客觀上檢驗了家長對小孩是如何帶領的,是如何進行啟蒙教育的,而且內容越來越豐富,成為一個優秀家庭孩子成長教育的重要載體。
婚慶嫁娶少不了“福”。婚禮是福山民間的法律公證儀式,不管怎樣因人而異、形式千差萬別,都至始至終貫穿著祈福、祝福的內容。如結婚新房首先是安床,規矩是床門向窗,衣柜順堂,門不對柜,鏡不向床,鋪床的人由男方家邀請,要找“全福人”鋪床,即身體健康、父母雙全、健康長壽、配偶健在、生兒子的,兒女雙全的最好,以求她們將好運氣傳給新人。新娘出嫁當天,要請伴娘拿著紅包袱包著的紅盆,稱作“包福”,紅盆里面放上兩個圓鏡子(光面向外放),兩把桃木梳子,兩塊香皂,兩個香皂盒,一對蓮子(或喜桃),枕巾一對,用紅繩分別綁兩個棗,花生,桂圓,蓮子,板栗,紅包一個。新娘進婆家時,有人要從伴娘手里把紅盆接過去,叫“接福”。新人拜見父母后要先敬茶,然后進入臥室,由新郎抱到床上,把鞋脫掉,然后讓新娘坐在一個繡有福字的墊子上,面向喜神方位坐好,叫作“坐福”。婚宴菜品數量一般為18道菜,也有數量多的,不管菜品多少,“全家福”是一定少不了的一道菜。婚禮中的一切似乎都在期盼婚后生活的幸福美滿。
生日祝壽處處是“福”。在福山,50歲以上老人的誕辰日,家庭成員要聚在一起搞一次壽宴活動,逢十稱大壽,如“五十大壽”“六十大壽”“七十大壽”等。但這種大壽并非真正逢十,而是指49、59、69等逢九的歲數。因為九在十個數字中數值最大,人們為討個吉利,故形成了這種“慶九不慶十”的風俗。壽筵活動一般由子孫發起,根據家庭情況及社會地位而定,一般會邀請親朋好友來賀壽。壽筵要吃壽面,俗稱“長壽面”;親朋好友通常會送壽桃、壽聯;晚輩要給長輩行跪拜禮。祝壽用的常用詞句例如:福壽康寧、福壽綿綿、福壽年高、福壽雙全、福壽無疆;福如東海,壽比南山;福如東海長流水,壽比南山不老松等。祝壽的物品(一般為繪畫)有:桃子、松樹、鹿、鶴、山等。壽慶宴席,蛋糕和面條是必不可少的,以討長壽的口彩。現今,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倫文化的濃重,祝壽的形式豐富多樣,文明時尚,親情濃重,生日人開心。特別是古稀、八十、九十和百歲老人過生日,更是講究了,有的人家還要請親朋好友看戲、看電影。家有壽星,被認為是幸福家庭的福報和標志。
文化是一個城市的內涵,也是一個城市發展的動力。近年,福山區結合環境優勢、地域文化等特征提出了“打造人居福地”的福文化發展戰略目標,在城市建設上多角度、高層次、高標準融入福文化元素,打造形神兼備的福文化名城。王懿榮紀念館、魯菜博物館、福山民俗館等9個場館建設,成為福山福文化的一個縮影和“窗口”“地標”。對夾河島綜合開發、內夾河生態開發,對福山、青龍山、芝陽山進行公園式改造,其中綠化景觀工程、萬福廊、文昌閣等福文化標志性建筑巍巍壯觀。利用魯菜之鄉、水果之鄉、書法之鄉等城市名片,舉辦豐富多彩的福文化活動,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全面提升城市軟實力,讓服務業與福文化實現雙贏共榮,讓福文化在精神文明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
Culture reflects the connotation of a city and constitutes an impetus to its development. In recent years, Fushan District combines its features of environmental advantages and regional culture and sets a strategic objectiv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happiness culture in the human land of happiness by integrating the elements of the happiness culture in urban construction in multiple angles, high levels and high standards to forge a famous town for the happiness culture both in form and spirit. The construction of nine museums including Wang Yirong Memorial Museum, Lu Cuisine Museum and Fushan Museum of Folk Customs become an epitome, window and landmark of the happiness culture in Fushan. In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Jiahe Island, ecological development of inner Jiahe River and the park-style transformation of Fushan Mountain, Qinglong Mountain and Zhiyang Mountain, the afforestation landscape project and such symbolic buildings for the happiness culture as Wanfu Corridor and Wenchang Pavilion are towering and grandi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