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真
在過去的一年,“碳達峰”和“碳中和”“雙碳”成為年度最火的詞匯之一。2021年12月8日,“碳達峰、碳中和”入選《咬文嚼字》發布的2021十大流行語,12月13日,“雙碳”入選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與研究中心發布的“2021年度中國媒體十大流行語”。熱度不斷的“碳達峰”和“碳中和”究竟是什么意思,如果要用名詞進行表述,我想應該是這樣的……
碳達峰與碳中和的簡稱,是中國提出的兩個階段碳減排奮斗目標。2020年9月22日舉辦的第75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中國宣布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二氧化碳排放力爭2030年前達到峰值,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指二氧化碳排放量達到歷史最高值,然后經過平臺期進入持續下降的過程,也是二氧化碳排放量由增轉降的歷史拐點。
指企業、團體或個人測算在一定時間內,直接或間接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總量,通過植樹造林、節能減排等形式,抵消自身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實現二氧化碳的“零排放”。
換句話說,我們可以計算二氧化碳的排放總量,然后通過植樹來吸收這些排放,從而達到環保的目的。平衡是通過抵消盡可能多的碳排放來實現的。
其實,人們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都繞不開碳排放,各種燃油、燃氣、石蠟、煤炭等在使用過程中都會產生大量二氧化碳,甚至買一件衣服,叫個外賣都會在生產和運輸過程中產生碳排放。這就產生了另一個名詞:碳足跡。
指企業機構、活動、產品或個人通過交通運輸、食品生產和消費以及各類生產過程等引起的溫室氣體排放的集合。
碳足跡可分為第一碳足跡和第二碳足跡:第一碳足跡是生產生活中直接使用化石能源造成的碳排放量,如乘飛機、發電等;第二碳足跡是購買和使用商品,如消費一瓶瓶裝水時,因為生產、運輸、銷售、回收等過程間接產生的碳排放量。
碳足跡還可分為個人、產品、企業、國家四個層次。對于個人,碳足跡可以是開車上下班等日常行為;對于產品,碳足跡反映一件產品的環境友好程度;對于企業,碳足跡可發掘企業減排潛力,提升競爭力;對于國家,碳足跡意味著各行業碳排放量總和。
碳耗用得多,導致二氧化碳也制造得多,即碳排放越大,碳足跡就大,反之,碳足跡就小。一旦明白碳足跡是什么,從哪兒來,大家就可以對癥下藥,相應地去減少碳足跡的產生。
減少碳足跡方法一:低碳生活
指較低的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為主)排放。
節水、節電、節油、節氣等低碳生活方式從源頭控制碳排放。
減少碳足跡方法二:碳補償或碳抵消
通過植樹造林或其它吸收二氧化碳的行為,對自己曾經產生的碳足跡進行一定程度的抵消或補償。
抵消碳排放的基本原則是購買自愿碳減排,即中性的交易方式。碳中和的實現通常由買方(排放者)、賣方(排放者)和交易機構(中介)完成。
碳排放交易由此產生。
簡稱碳交易,是為促進全球溫室氣體減排,減少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所采用的市場機制。因其制度基礎是配額(總量管制),并由此產生自愿減排額度等衍生品。
看完了上面的名詞解釋,您對雙碳了解了嗎?
指在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中, 參與碳排放權交易的單位和個人依法取得, 可用于交易和碳市場重點排放單位溫室氣體排放量抵扣的指標。1個單位碳配額相當于1噸二氧化碳當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