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以
楊曉暉,1982年出生于山東,現任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副教授,澳大利亞格里菲斯大學視覺藝術博士、訪問學者,澳大利亞首飾金工協會會員(JMGA),西班牙巴塞羅那首飾金工協會會員(Klimt02)。
2019年,首飾作品“自觀自在系列之自畫像”獲“2019意大利米蘭首飾周”Ivan?Perini最佳作品獎。
楊曉暉曾在2016年9月8日的美國AJF藝術首飾論壇和2018年2月17日的澳大利亞亞洲文化世紀研討會上擔任中國組發言人。其作品曾在法國“2018巴黎國際時尚影像藝術展ASVOFF?10”、意大利“2019米蘭當代首飾展Artistar?Jewels”、澳大利亞“當代首飾雙人展”等國際展覽參展。
楊曉暉執教的專業是首飾,研究方向是藝術首飾。第一次聽到這個名稱,金光閃閃的畫面已經閃爍在我眼前。然而,事實絕非如此,藝術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藝術首飾不同于商業首飾和傳統首飾,它更關乎于創作者的表達。首飾只是藝術家自我表達的載體,傳達的是創作者的觀點和理念,它不一定好看、也不一定貴重,但是它必須要傳遞思想。”曉暉說道。
人類在石器時代就出現了首飾,早期首飾的主要功能是為了滿足宗教祭祀和裝飾美觀,取材于自然界、用原始手法加工,例如取用獸骨、貝殼穿起來掛在頸間,把鳥類的羽毛插在頭上等。而后,隨著貴金屬與名貴寶石的加入,制作工藝的講究與繁雜,首飾逐漸成為權貴身份的象征。18世紀歐洲工業革命后,在大工業迅速發展、高度機械生產的前提下,大量首飾逐漸走入機器生產的模式,然而一些手工藝人和藝術家開始反思這種千篇一律的流水線作品缺失了“人文”的重要性,它們無法展現藝術家和制作者的思想,于是他們開始掙脫機器的藩籬,通過在取材、工藝、表達方式等方面增加創造性、藝術性和裝飾性,從而顛覆傳統工藝首飾,逐漸形成了“藝術首飾”這個新興的藝術設計領域。
藝術家和工匠們在歐洲各國掀起的這場顛覆性活動在藝術史上稱為新藝術運動,這場運動雖然只維持了短短的20年(1890-1910),但卻波及了建筑、雕塑、家具、平面、首飾設計等各個領域,影響了一批藝術界、手工藝界以及學界的審美意識和價值取向。
對于非專業人士來講,我們其實還不能真正理解藝術首飾和首飾藝術,我們或許認為日常金銀飾品在形式上富有設計感就是藝術。實則非也,藝術首飾的設計者非常注重表達目的和表達的語言。“他們甚至會用一些非常極端的方式來訴求自己的觀點,”楊曉暉隨即舉例闡釋藝術首飾的概念,“比如,奧地利首飾藝術家彼得·斯庫比奇(Peter Skubic),他的作品‘皮膚下的首飾’是把硬幣大小的鋼片植入自己的皮膚下,通過X光片呈現,以極端的方式展示了人與首飾的共生關系,并以此成名;在澳洲有些藝術家從海洋中撿拾垃圾制作成首飾,以訴求環保理念;還有美國藝術家詹妮弗·克魯皮(Jennifer Crupi),她的作品表達形式也早已超出傳統首飾的審美范疇,她創作的《裝飾之手》(Ornamental Hands: Figure One)形似裝置,佩戴者佩戴時需要按圖示要求調整手部動作,這樣可以在佩戴的同時,擁有一雙符合西方傳統貴族禮儀標準的‘優雅之手’。正如女性的束身衣和其他束縛性美體物品一樣,藝術家嘗試通過設計首飾的特殊佩戴形式約束佩戴者,詮釋首飾對身體的影響。”
在造型方面,藝術首飾通常具有不尋常的形狀,有時甚至是笨重的,在日常生活中是不可接受的。作為材料既有貴重金屬和珠寶等典型裝飾,也有如橡膠、塑料、板巖、再生材料或奶粉等非珍貴或非典型材料。這種首飾的美學體驗更傾向于藝術品,猶如彼得·多默描述的這一變化影響:“首先,材料的貨幣價值變得無關緊要;其次,一旦首飾作為地位象征的價值被貶低,裝飾品與人體再次占據了主導地位,珠寶變得有了身體意識;第三,珠寶失去了對一個性別或年齡的專屬性,它可以由男人,女人和孩子穿著。”
楊曉暉研究藝術首飾也是半路出家,當然她也是循著“藝術”這個基因一路走來。本科畢業后她曾任教于濱州學院美術系,2006年考取了澳大利亞格里菲斯大學視覺藝術專業的碩士,其間她開始了解藝術首飾并很快入了迷,她覺得這個專業自己可以“控制”的力量很大。因為本科在專業里選擇了環境設計方向,這讓她對空間產生了極強的敏感性,身體與空間的關系、首飾對身體空間的影響都是她研究的方向,“我要通過外物來映射身體的變化,類似于投石于湖。在這個前提下我創作的作品不是表現好看與否,而是服從設計的初衷。”
2009年楊曉暉碩士畢業回到山東,彼時山東還沒有首飾專業的研究生和博士學位,僅在服裝專業下面涉及到這個學科,她應聘山東工藝美術學院現代手工藝術學院做了一名藝術首飾的專業老師。
近十年中國在藝術首飾領域的發展迅速,越來越多高校開設了相關專業和工作室,報考學生也逐漸增加。直到2015年,楊曉暉決定再赴澳大利亞,這次她以訪問學者的身份再次進入格里菲斯大學研究藝術。
關于做訪問學者,楊曉暉經歷了一場激烈的思想斗爭。她感覺到自己的知識儲能還需要增加,她渴望繼續攻讀博士。但她面臨的困難很多,最突出的有兩點:一是3歲半的女兒成長的第一個關鍵期母愛的缺失,這種影響有多大;二是讀博的時間一般為4- 6年,最快也要3年,時間有點長。
楊曉暉無疑是很幸運的那個人。在和丈夫深度溝通后,她獲得了來自家人的支持和理解。“既然大家都下了決心,那就爭取用最快的時間讀出來。”她說的快就是要將博士攻讀時間縮短到兩年半,這是超出了常規的,為此校方要求她的3位導師簽署保證書,以確保她能真材實料地畢業,并在將來的工作中不會因此而出現瑕疵。她的理論導師、哲學導師、專業導師共同給予她極大的支持和幫助。
為了減少對女兒的思念和愧疚,她把自己的時間壓縮得很緊。白天一邊寫論文一邊在工作室設計作品,“我必須要對自己很狠,白天不跟孩子聯系,只是晚上有一點時間視頻,然后做夢都會想孩子。”一切都看似順利的情況下,家里卻發生了變故。父親病重,她決定休學一學期回到山東陪伴家人。
楊曉暉說她的作品很注重情感的表達,“首飾雖小,見微知著。首飾與身體的親密關系,使得許多藝術家將其視為解密人類身體文化的代碼。它超越時間和空間,向人們展現著佩戴者的情感與經歷。解讀一件首飾的過程是破譯一串代碼的過程,是揭秘一段身體經歷、傾聽一個身體故事和認知一種身體文化的過程。希望自己的作品可以講出不一樣的身體故事。”她雖然沒有告訴我她的哪幅作品記錄了這段艱難的時光,但是于她這是一個最特殊的階段,身在異域,情感在學生、母親、女兒、妻子等多種角色中不斷切換,這段記憶一定能奉獻出一個優秀的作品。
2019年她的首飾作品“自觀自在系列之自畫像”獲“2019意大利米蘭首飾周”Ivan Perini最佳作品獎(“Artistar Jewels 2019 Milan Jewelry Week Ivan Perini Award”)。此前2014年,她的首飾作品“兩個人的距離系列”和“感官的距離系列”入圍“第十二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藝術設計展”,陶藝作品“握住的禮儀系列”入圍“第十二屆全國美術作品展陶藝展”。此外,她還獲得“第五屆中國現代手工藝學院展”學院獎和“第六屆中國現代手工藝學院展”優秀獎,作品多次入選中外專業期刊畫冊,2020年,其作品登上了《2019意大利米蘭國際首飾周雜志》封面。

2019年楊曉暉博士畢業,當她回到家孩子快8歲了。這一次,她將帶著已經積淀了13年的對藝術首飾的理解,面對更多的孩子,那些追求藝術的學生。
她的學生從大一到大四都有,不僅要教授理論知識也要教授專業課。她的課定位藝術首飾方向,但也不排斥傳統的工藝和造型。“藝術首飾和商業首飾區別類似于藝術電影和商業電影,最終的走向是去迎合市場大眾口味,還是去追求小眾藝術理念。國內大部分學生在兩者中間游離,又想掙錢又想追求藝術,希望找到契合點。”楊曉暉感嘆到,“大學理想的教學方式應該類似于提供‘自助餐’,盡可能多地把不同的藝術觀念、表達形式、設計理念和制作工藝提供給學生,引導他們分析比較,鼓勵學生做出自己的選擇和判斷,建立自己的觀點,最終創造出適合自己的藝術表達語言。”她認為,每個創作者都要具有自己的思想,所以學生自己的選擇更有助于他們創新。
對于她從事的專業,楊曉暉直言跨度可以很大,甚至可以跨行業結合。她認為首飾雖然很小,但與很多專業接軌。比如,3D打印、數字媒體、裝置藝術、行為藝術,還有雕塑等。另外,藝術首飾可以涉獵很多工藝,重要的是它具備設計師自己的語言,傳遞設計師的心靈聲音。
隨著時代的發展,也給手工藝帶來了新的生命。個性化設計將在工業化之后得以復興,甚至如同手工業時代一樣,消費者將需要設計師提供一對一的服務。藝術首飾逐漸被市場接受,更多的人意識到品牌價值是觀念賦予的,而不是材料賦予的。“實際上好的品牌永遠銷售的都是概念,設計有創意,材料有創新。”對于藝術首飾的市場,楊曉暉提到了自己的觀點。
目前國內外在藝術首飾教育方面還有差別。國內的教育是保持傳統工藝并融入西方首飾教育概念;國外是以大學和技校來實現不同的授業功能,大學主要教授的是藝術思維,重點培養學生在于表達創作者的觀點和理念,技校傳授的是制作工藝,用于以裝飾為目的商業首飾。“但大學本身的初衷還是要教思想,要啟發創意。學校必須要教授學生創新思維,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甄別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楊曉暉對自己的工作有明確的態度。
At first glance, you will find that Yang Xiaohui is an artistic pretty young woman with a pair of round flamed glasses. When talking about her profession, she is full of passion under her calm face, which means she must be a woman with art stories.
Yang Xiaohui, born in Shandong Province in 1982, is now an associate professor of Shandong University of Art & Design, and graduated from Griffith University in Australia with a doctor degree of visual art. Meanwhile, she is a member of JMGA as well as Klimt02. In 2019, her jewelry work "Self Portrait of Self-observation and Existence" won the Artistar Jewels 2019 Milan Jewelry Week Ivan Perini Award. Previously in 2014, her jewelry works"Distance Between Two People" and "Distance Between Senses" were shortlisted in the art design exhibition of the 12th National Art Exhibition, and ceramic work "Held Etiquette" was shortlisted in the ceramic exhibition of the 12th National Art Exhibition. In addition, she also won the academy award of the 5th China Modern Handicraft Academic Exhibition and the honorable award of the 6th China Modern Handicraft Academic Exhibition. Her works have been selected in picture albums of Chinese and foreign professional journals for many times. In 2020, her works were on the cover of 2019 Milan International Jewelry Week Magaz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