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玉山
20世紀七、八十年代,在我們國家還是計劃經濟時期,幾乎所有的日常生活物品都需要購物票。進入臘月,肉票、魚票、豆腐票、雞蛋票和煤票、火柴票、肥皂票等陸陸續續地發放下來,便可以去國營商店門市部購買需要的過年物品。
在當時,買日用百貨有百貨店,買豬肉有專門的豬肉店。與百貨店門市部不同的是,平時豬肉店是不開門營業的。其個中原因也許是豬肉不能保證天天有貨;另外,由于需要肉票,而每戶人家一個月的肉票很少,大家不可能天天去買肉。進入臘月就不同了,因為過年每人會多發一些肉票。平時省吃儉用,百般算計,緊緊巴巴過了一年的大家這時候都會格外慷慨大方,多買點肉,犒勞一下平時連起碼的油水都不多見的家里人,過個喜氣洋洋的富裕年是共同的心愿。
常言道:“吃了臘八飯,就把年來辦。”沒等到了臘月二十三小年,豬肉店門口每天一大早就會排起長隊,如果是周日,排隊買肉的市民會更多,可以用見首不見尾來形容。那種火爆熱烈地,彌漫著濃郁煙火氣的場面,是我成年后幾乎沒有見過的。
那時候由于生活條件都不行,每個人每月的花生油計劃供應少得可憐,再加上平時炒菜就是白菜蘿卜,難得好好吃回肉。所以買肉時都渴盼能買到帶有肥膘的白花花、看著就很亮眼的肉。這種肥肉,不僅炒菜香得讓人垂涎三尺流口水,還可以煉炒菜用的大油。而這種肥肉煉油產生的油渣更是想想都會不自覺地流口水、可口的解饞美味。如果買到瘦肉多的肉,不僅自己郁郁寡歡,家里的大人更會氣惱不高興。
1975年春節前,剛剛上初中、放了寒假的我負責去豬肉店買肉。天不亮,顧不得吃早飯的我就匆匆去排隊挨號。以前覺得很遠很遠的事情,冷不丁地就在眼前。雖然已經過去了47年,人生第一次買肉的經歷至今記憶猶新。
印象中那天氣溫很低,特別冷,真像孟郊詩句所說的“山凍不流云,我吟寒更切”,哈氣成霜,滴水成冰。買肉的隊伍很長很長,前面看不到頭,后面見不到尾。不知什么原因,平時8點半左右就會開門營業的肉店,過了9點還大門緊閉。看不見的寒風吹到臉上如同刀割一般疼。由于沒有吃早飯,凍得我從里到外都是冰扎涼。天寒地凍冷到抖,讓人不由地想起詩圣杜甫寫的“霜嚴衣帶斷,指直不得結”。即使雙手合在一起,湊到嘴邊哈氣、不住地使勁兒跺腳,也無濟于事。我前后排隊的人大多也是這樣取暖。可是,沒有一個人退卻。采購年貨過大年的美好目標是大家支撐著的無窮動力吧。
不知什么時候,在大家的翹首顧盼中,肉店終于開門了,買肉過大年的想法馬上就要變為現實了。大家交頭接耳,議論紛紛,語氣里都是壓抑不住、掩飾不了的激動興奮……排到我時,我已經凍得快堅持不下去了。不知是售貨員看我是孩子,還是我運氣不好,輪到我時,正好沒有趕上肥肉膘多的肉,很大的一塊肉,上面連一點白白的肥肉都沒有!我急得哆哆嗦嗦地連忙一個勁兒地說好話,希望能給我切一塊肥膘多的肉。可是售貨員低垂著眼簾無動于衷,就像根本沒有聽見。后面的人不耐煩地擁擁擠擠地推搡著,待我從懵懵懂懂中清醒過來,已是在肉店的很遠處……
晚上,母親下班回家,看到我買的肉,她雖沒有說什么,但那輕輕的喟嘆聲,我聽得一清二楚。一時間,心里的那股難受勁兒,真是什么語言都形容不出來。
扶物喟然嘆,流光忽已馳。1975年,那個沒有肥肉、更沒有煉肥肉的油渣解饞過的年,成了我人生難忘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