嬋娟
我想,面對這個命題,很多人想到的是名著。我也讀過很多名著,從古代的四大名著,到近現代的國內著名作家的作品,大多都有所涉獵,但是談到對我文學道路影響最大的一本書,我不得不誠實地說,不是名著,是我父親馬振國自費出版的文集《耕耘記》。
受父親影響,我從小熱愛閱讀,上小學三年級讀第一本長篇小說《東方欲曉》,開啟了我的閱讀之旅。家里的書架上,古代文學典籍居多,小時候那些暑假漫長的白日,我都是在書里度過的。后來讀初中時,80年代的“傷痕文學”滋養了我,也愛讀汪國真、席慕蓉、三毛等的詩歌和散文,半夜里拿手電筒捂在被子里偷讀是常有的事。但很多書,像解渴的飲料,喝過就忘記了。這些書籍只是開拓了我的眼界,提高了閱讀鑒賞能力,要說到對寫作的幫助,還是不大,我思考過,原因可能是距離太遠。
我也從小讀我父親的文章,他從70年代開始寫作,寫了一輩子,僅在《昌吉日報》就發表文章48篇,在《奇臺文史》是上稿量最大的作者,在電臺、報刊、叢書等累計發表文章40多萬字。2018年,我們把這些文章收集整理,又加入一些未發表過的結集出版68萬字的《耕耘記》。
這部作品集凝聚了我父親一生的心血,每一篇文章都是對生活的熱愛,對歷史的真實記錄,對美好生活的頌揚,都是從心底流淌出的最真摯的情感。
父親的文風親切、樸實、自然、生動,有些文字非常有趣。比如,在《小貓咪咪》這篇文章中有一個情節是,有一天,小貓藏在浴室柜里睡了一下午,害得一家人屋里屋外到處尋找,唉聲嘆氣,把它從抽屜放出來后,“它還若無其事地伸了個懶腰,打了個呵欠,又跑去吃喝了,該死的東西,你把一家人嚇得不輕,還像沒事人一樣,我不由得狠狠打了它一巴掌,它嚇得一趟子跑到沙發下,還探出頭來賊頭賊腦地望著,好像在說:‘我犯了什么錯?’”。像這樣生動有趣的文字,在《耕耘記》中屢見不鮮。
父親的文章非常接地氣,喜歡記錄身邊的人和事,過去的生活方式、過去的維吾爾族老鄰居、過去使用過的工具等等,都能在他的文章中占據一席之地,很多農村人愛看父親的文章,說能反映他們的心聲。《耕耘記》是對新疆農村從上世紀50年代到現在的生活的忠實記錄,可以說,是一個時代的縮影。
父親為人端方,不善鉆營,雖然一輩子都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中學教師,但是他的人格魅力在他的文字中閃光,通過文章,影響著我和弟弟的世界觀和品德。他教會了我們做一個真誠善良、豪爽熱誠的人。文如其人,有這樣性格的我,也顯示在我的文風上。很多朋友都說,我的文章和父親的非常像,貼近生活、文字樸實、感情真摯、積極陽光,充滿正能量。
在文學道路上,我慶幸有這樣一個可以作為老師的父親,我也很高興能夠與父親有一個相同的愛好——對文學的摯愛,父親對我的愛,我對父親的愛,都在對文學的熱愛和傳承中得以延續和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