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溪山
張渠村坐落于九龍江西溪花山溪畔,離南靖城關10里,溯流而上50里便是“兩腳踏中西文化,一心評宇宙文章”的林語堂先生的故鄉平和坂仔。花山溪是當年原名林和樂的林語堂鼓浪嶼求學的必經之道。對于九龍江西溪兩岸的風光,先生是極愛的,在《八十自敘》中這樣描述,“充滿綠樹、果園、田夫、耕牛,到處是荔枝、龍眼和柚子樹,濃郁的大榕樹處處為人遮陰”,這正是張渠的真實寫照。
張渠是清嘉慶十年一場大洪水沖擊出來的一塊小平原,三面環山,一面臨溪,土地肥沃,山水秀麗,民風淳樸,耕讀傳家。千把畝水田,千把口人家,雞犬之聲相聞,鄰里來往不絕,世外桃源般的。特別在上世紀五十年代筑堤拱衛后,得灌溉之便,杜洪澇之患。七十年代通橋后交通大為改善,生產資料長驅直入,蔬菜水果和魚蝦等農副產品通江達海,成為南靖一個重要的副食品基地。村民們勤勞致富,八十年代就家家都有電視,是當時全縣有名的電視村。
名曰張渠,全村卻大多姓黃,據說是元末明初張氏開基,黃氏后來從靖城湖山遷入并居,自是江夏一脈。后來不知何故張氏逐漸外遷,黃氏繁衍昌盛。為了感念奠基人,張氏先人墳塋至今仍由黃氏村民一體祭祀。村名有個“渠”自是因為原有一水渠貫穿村中,據說當年可以通船,現早已填平。
張渠村分兩大片區:大社和湖里。湖里是張渠黃氏六世祖黃麗公在咸豐年間開拓的。黃麗公在漳州城里經營烤煙,據說當年曾捐獻整個倉庫的烤煙助建漳州府埕,堪比魯子敬指倉借谷的豪氣,自是富商巨賈。黃麗公告老還鄉后在離大社數百米外大帽山下,卜地建筑大厝,石板為基、青磚做墻,耗時二十多年,面積一千多平方米,就是現在的縣級保護文物湖里大厝。
先外祖父淇水公是黃麗公的第五世孫,系家中幼子,生育時父母均已40多高齡,感嘆“滿矣”,故全村都稱其“滿爺”,真名反而所知未多。到他這一代家道已然中落,淇水公聰明絕頂,長袖善舞,慷慨大方,靠著販賣豬牛中興家業,購置了百畝良田。在臨近解放時一場豪賭全部輸光。淇水公一諾千金,賭債堅持還了多年,最后幸好通貨膨脹法幣貶值,靠變賣兩頭公雞還清了所有舊欠,輕輕松松喜迎解放。當年的農村,多易女而養,先外祖母陳儉也是童養媳。外祖父母僅育有我母親和舅父二人,并領養兩女。
母親一生極富傳奇,兒時照例送與溪對岸的湯坑村當童養媳,一年后養父母全家瘟疫病故,才不得不收回自養。母親記憶超群,身長體健,學霸一方,當年高考成績雄據龍溪地區第二名,多項體育運動保持南靖一中紀錄多年。我兄弟姐妹四人雖號稱“會讀書”,實難望其項背。八十年代南靖一中的老師們詫異于高家農門出才俊:“卓卓然如野鶴之立雞群”,母親當年的班主任已是校長,哂然:“君未見其母耳”!所幸校長沒有看到我百米沖刺17.4秒的龜速,遺傳變異在所難免啊!母親與父親的結緣起于大伯父。大伯父是母親的小學老師,親自為她改了名字——瓊華,十多年后又親自作媒,介紹給自己“社來社去”下放回溪邊村務農,聰明斯文的五弟。父親母親這一對農村知識分子順利結合,于是就有了我們家。后來母親是全縣第一個小學中學高級教師,四個子女學歷都在碩士以上。
張渠是我孩提時的天堂,每年暑假都要去住上一陣子。白天,陪著外婆放牛。不比其他地方,張渠的水牛性格溫順,老人孩子可以騎在牛背上。放牛一般是到河灘草叢上,有時也會到山邊。這活非常輕松好玩,主要是看住牛不要讓它吃稻谷甘蔗蔬菜,傍晚時分再趕回牛欄。牛極通人性,有次下坡時我從牛背上摔落,睜開眼睛發現偌大的牛蹄就懸掛在眼前頭上,在我驚懼中硬生生止住了!黃昏,和十幾個年齡相近的孩子一起在大厝里捉迷藏,玩游戲,撲螢火蟲。晚上,偎依在外婆身旁,在“說古說古,海英給你做姆”的催眠小調中安然睡去。多年以后,有次母親回憶起她小時候,賭徒上門討債要拉走家中口糧時,外婆橫過扁擔擋在門前:誰敢過來!一聲斷喝,猶如張翼德長坂坡怒吼,響徹至今。這哪像我那纖弱慈祥的外婆?
林語堂先生晚年深情地回憶夜宿西溪五篷船上的情景:“我在這一幅天然圖畫之中,年方十二三歲,對著如此美景,如此長夜,將來在年長之時回憶此時能不充滿美好么?”確實如此,我的幼年也如此美好,無論我離開多久離得多遠,總會在某一時刻記起那種融入血液里的溫暖和歡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