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麗梅
一
我的父母都是農民,他們整天在地里忙活,田地都在家附近,最遠的離家二公里左右。而集市到我家也只隔一座橋,集市上的店家賣著普通家庭的日常所需,因此,對我父母而言,以家為中心,方圓兩公里的范圍,是他們生活大半輩子的所在。
小時候,家里種水稻,沒其他收入,奶奶、父親母親、我們四姐妹,一個七口之家,經常把日子過得捉襟見肘。地里所種的糧食,除了運到糧站去繳納公購糧外,就只夠一家人的溫飽,可以想象,在這樣的經濟條件下,父母很少有機會出遠門。
若干年后,我們四姐妹長大成人,個個有了自己的家庭,此時父母已六十多歲。記得有一年,我們一家三口回娘家過年,大家邊吃飯邊閑聊,母親說,我們村的金吉,春節前她的女兒帶她到城里的公園玩了,說風景好著呢。城里的公園離我家有七八十公里呢。父親聽了,說:“年紀大了,又暈車,估計這輩子去不成嘍?!备改钙鋵嵵皇请S便說說,我卻記在心里,我想,等有機會,一定帶父母去城里的公園逛逛。
那時,我在外地工作,不時的,從親人的口中得知家鄉在慢慢發生改變,家里蓋了新房;道路鋪上了水泥路;蜜柚園一片連著一片;蜜柚加工廠雨后春筍般地冒了出來……

蜜柚產業的發展,我的家鄉被冠以“蜜柚之鄉”的稱號,每到蜜柚成熟季節,很多村民到全國各地做蜜柚生意,年后,外出做蜜柚生意的人紛紛返鄉,時常有認識的村民到家里來串門,聊起外面的所見所聞,他們總是建議父母到外面走走。父母笑了笑,卻沒說啥。
母親雖然時常念叨要出去走走,我們有時叫她一起前往,她卻總在推脫:“年紀大了,暈車,算了?!薄拔蚁麓卧偃??!本瓦@樣,推了一次又一次;而父親,因為關節痛,更不想出遠門了。
幾年后,老公培訓駕照,我們有了車。車買回來后,正月初六,老公開車,帶著父母直奔城里的公園。年底從家到城里開通了高速公路,春節免通行費,趁機帶父母去感受下。等父母在車里坐穩后,車徐徐開動了。老公車開得很穩,車在高速路上行駛著,透過車窗,父母見識了外面現代化的建設。
半小時左右,我聽到了母親的干嘔聲,母親暈車了,我趕緊拿過早已準備好的垃圾袋給母親,母親把臉靠近窗戶,壓著胸口,不時地咽口水,母親肯定是擔心把車弄臟,她在努力控制自己。
前面有個服務區,老公趕緊把車開進服務區,我打開車門讓母親下車,母親急急忙忙走向垃圾桶。母親佝僂著身體,吐得臉色發白,照她說的,五臟六腑在翻騰,胃里的東西都吐光了。
等母親恢復得差不多,我們繼續出發。一個多小時后,車駛進了城里,老公把車停在車庫,我們帶著父母走進公園。
公園里到處張燈結彩、喜氣洋洋,考慮到父親的腳不能走太遠的路,逛了一段路之后,我們坐在椅子上休息,休息半小時后,再繼續逛。父母邊欣賞風景邊說,這城里就是不一樣,規劃整齊大方,處處洋溢著文化氣息。父母平時很少出遠門,也很少拍照,我逮住機會給他們拍照,就這樣,我們一路走走停停,拍了不少照片。
因為過年,逛公園的人很多,上廁所要排好長的隊,母親開玩笑說,這城里好是好,就是人太多了,上個廁所都要排隊。父親笑了笑說,是啊,還是家里好。
我們在公園逛了許久,眼見夜幕漸漸降落下來,我們要回家了。在回去的路上,母親又吐了一次,到家后,她后怕地說:“這城里,去一次就夠了?!?/p>
二
我們做夢也沒想到,幾年后,家鄉會發生這么大的變化。
著名作家林語堂出生于我的家鄉,林語堂故居離我家只有一座橋的距離。2012年,有關部門對林語堂故居進行保護修繕;2014年,占地面積約800畝的林語堂文博園建設完工,文博園與林語堂故居隔溪相望,溪叫花山溪,溪上流水潺潺、溪邊綠樹紅花,景色宜人。
林語堂文博園在建成初期,母親經常走過去看看,然后回來跟父親匯報工程進度。想必父母怎么也沒有想到,在離家這么近的地方,就會有一座公園。在父母的期盼中,林語堂文博園終于竣工,林語堂文博園建成后,儼然成了父母心中最理想的公園。每天傍晚,父母從家里出發,先不經過綠城大橋,而是沿著花山溪邊上的人行道走向林語堂文博園,人行道寬闊、平坦,走在路上,眼前是花山溪潺潺的流水以及綠樹的掩映。父母走在花山溪邊上,就會談起這條花山溪的前世今生。

不用走多遠,世界上最大的煙斗造型建筑、林語堂生活藝術體驗館、兩座巨大的蜜柚館呈現在眼前,形象逼真、如夢如幻。
再往前走,是文化景觀橋“三日橋”,“三日橋”橫跨花山溪南北兩岸,橋寬4米,橋下高6米,主跨有96米。林語堂在自傳里寫道:“我每由本村到廈門上學,必須在江中行船三日,沿途風景如畫,滿具詩意?!痹O計者受到啟發,設計出具有深刻意義的文化旅游景觀,“三日橋”以烏篷船作為外觀的橋墩,橋面曲折三次,意寓年少時的林語堂從家鄉出發,乘坐烏篷船沿著花山溪到廈門求學需要三天兩夜時間?!叭諛颉辈捎弥形鹘Y合的建筑風格,中間欄桿的照明燈是毛筆型的形狀,意寓林語堂先生是“兩腳踏東西文化,一心評宇宙文章”的大文豪。
走在“三日橋”上,可以欣賞橋面兩側的精彩語句,這些語句都是林語堂先生在著作中對家鄉坂仔的描寫,從這些精彩語句中,可以看出林語堂先生對家鄉的深刻記憶。
母親不識字,父親小學畢業,喜看書讀報。我偶爾回家,都會看到父親手拿一本書看得津津有味,每每,父母走在林語堂文博園的時候,父親都會跟母親解釋,這是什么字,是什么意思。特別經過“三日橋”的時候,因為“三日橋”蘊含豐富的內容,父親就會停下腳步,跟母親講解三日橋的來源,講解林語堂的故事……在講解的過程中,母親偶爾會提出疑問,父親則耐心作答。
走過三日橋,來到林語堂文化廣場,從文化廣場走進去,就是林語堂故居了。林語堂故居經常有很多游客來參觀,或許怕影響到林語堂故居的寧靜,怕打攪游客的安逸,父母進去林語堂故居參觀的次數不多,他們會在林語堂故居門口駐足、停留,談論幾句,繼續往前走。這邊是花山溪的另一邊了,用木棧道修葺的人行道同樣平坦、寬闊,一樣的“綠樹相送”,父母沿著木棧道走到橋頭,跨上坂仔綠城大橋回家。
由于所處的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林語堂文博園建成后,每每成了父母休閑的好去處,哪怕天上下著蒙蒙細雨,父母也會各自撐著一把傘,從家里出發,到林語堂文博園走一圈。林語堂文博園寧靜、安逸,沒有城市的喧囂,沒有飛揚的塵土,有的只是溪水的潺潺、小鳥的鳴叫,徜徉其中,每每令人流連忘返。
自從林語堂文博園建成后,親戚朋友時常邀約父母,到哪個城市、哪個景點逛逛,他們都給予理直氣壯地拒絕:“嗨,去那么遠,舟車勞頓的,我暈車,出不了遠門,咱家門口的這個大公園,免費資源,看都看不夠,多好!”父親開玩笑地對對方說,母親在一旁樂呵呵幫腔,他們一唱一和,臉上流露出滿足的笑容。

是啊,父母說的有道理,正在走向春天的家鄉,已是鳥語花香,花紅柳綠,蒸蒸日上,家鄉本身就是一個美麗的大公園,生活于此,內心自有無限的幸福感與滿足感,他們不向往外面的世界,不羨慕城里人的生活。走在家鄉的花山溪邊,欣賞著林語堂文博園的風景,感受文化大師林語堂的生活態度,每一次體驗,心靈都能接受一次洗禮,再沒有比這更好的景致了。
家鄉——變得越來越好了,好到極致,好到讓人留念,好到讓父母不再向往外面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