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柳笛

北京湖廣會館
歲末年初,會館有戲。
近期,在北京東城西城兩區,多家會館聯動推出專題文藝演出,通過聲樂表演、器樂演奏、魔術雜耍、相聲曲藝等多種形式,讓會館舊址拂去歷史塵埃,展現出靈動鮮活的文化新貌。
2021年下半年,北京市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領導小組研究制定《關于推動文藝院團演出進會館舊址的工作方案》,著眼加強全國文化中心建設,聚焦打造會館演藝新空間。在北京市委宣傳部部署下,“會館有戲”系列活動陸續登場,湖廣會館、臨汾會館等8個會館先行先試,北京用文化激活百年會館資源。
2017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考察工作時強調:“北京歷史文化是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的偉大見證,要更加精心保護好,凸顯北京歷史文化的整體價值,強化‘首都風范、古都風韻、時代風貌’的城市特色?!?/p>
會館肇始于明朝初期的北京,是同籍貫或同行業人士在京城及各大城市所設立的機構,為同鄉、同行提供集會、寄寓的房舍。歷經明、清、民國初期500多年,是重要而獨特的歷史遺存。據北京師范大學文化創新與傳播研究院統計,北京現存會館總數為252個。其中,列入國家級、市級和區級文物保護名錄的會館為30個,列入未核定等級不可移動文物名錄的會館為 50 個。
作為首都和地方交流的紐帶,會館曾見證了“京師首善”的形成,參與了北京文化從孕育、發展到逐漸成熟為全國文化中心的完整過程。與北京中軸線主軸上那些宏偉建筑所代表的皇家文化相映照,會館展現了北京士紳和平民的一面,集萃了豐富的地域文化、商賈文化、梨園文化等,孕育了包容、創新的京味文化,是北京中軸線價值闡釋的重要補充。
在會館重受關注的當下,當乘勢而上,努力探索創新利用新模式。如何聯動更多會館舊址、特色街巷,為老百姓打造小而精、小而美的文化空間,提供“有聲、有形、有感”的文化體驗,實現活態利用常態化,讓會館真正融入城市新生活,需要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
會館凝結了一代代同鄉幾個世紀的集體記憶與情感寄托。面對北京古都文化、京味文化、紅色文化、創新文化建設的要求,也面對首都核心區規劃建設中彰顯老城核心價值、講好北京故事的要求,有必要深刻發掘會館文化。那抹濃得化不開的鄉愁,需要調動智慧和誠意加以釋放,找到歷史與現實之間的“最大公約數”。
每座會館,都藏著讀懂這座城市的鑰匙。
古韻新貌,恰逢其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