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倩

2021年5月20日,在天津梅江會展中心舉行的第五屆世界智能大會上,參觀者觀看“全連接工廠”演示模型( 趙子碩/ 攝)
2022年1月17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2021年國民經濟運行情況。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初步核算,2021年全年國內生產總值(GDP)為1143670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8.1%,兩年平均增長5.1%,人均GDP為1.25萬美元,已超過世界人均水平。
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長18.3%,二季度增長7.9%,三季度增長4.9%,四季度增長4.0%。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83086億元,比上年增長7.1%;第二產業增加值450904億元,增長8.2%;第三產業增加值609680億元,增長8.2%。
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表示,2021年我國經濟增速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名列前茅,實現“十四五”良好開局。
2021年全年經濟運行有哪些亮點?2022年中國經濟會走向何方? 帶著這些問題,《瞭望東方周刊》近期專訪上海交通大學特聘教授、中國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上海市政協委員陸銘。

陸銘
在內外環境交織影響下,中國取得8.1%的經濟增長、兩年平均5.1%的增長成績很不容易??傮w來看,制造業恢復得比較好,服務業則恢復得相對緩慢。因為目前人口流動還沒恢復到疫情之前的水平,而且零星疫情不斷涌現,個別地方甚至較為嚴重,導致這些地方的經濟社會活動暫時停滯,服務業受到較大沖擊。再加上年內的一些政策管控,對某些特定行業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
與此同時,我們也要面對挑戰。一方面,中國在疫情期間的出口優勢在未來可能面臨收縮。2021年上半年的出口形勢非常好,一部分原因是其他國家受疫情沖擊造成產業鏈斷裂,部分需求轉移到疫情控制比較好的中國,但隨著后疫情時代的到來,其他國家經濟緩慢恢復,中國的經濟增長壓力就會增大,對此我們要做好準備。
另一方面,持續兩年多時間的疫情沖擊,對于一些中小企業,特別是服務業領域中小企業,影響比較大。隨著后疫情時代到來,這些企業能否滿血復活仍有很大不確定性,目前決策層也看到了這些問題,并正在著手完善相關政策。
我國內需潛力大主要受幾個因素影響。第一,當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接近高收入國家水平時,這個國家就會釋放出大量的消費增長空間,尤其是在服務業領域。第二,一段時間以來,中國的基礎設施建設、特別是新興領域的基礎設施建設,如信息化建設、數字經濟等,都會催生大量新投資新消費。第三,中國本身就是一個強大的市場。城市人口多、人口密度大,對于促進消費(特別是服務消費)、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當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接近高收入國家水平時,這個國家就會釋放出大量的消費增長空間,尤其是在服務業領域。
但是,當前的消費潛力還未完全發揮出來。我認為主要有幾個方面原因:一是2021年下半年經濟增長趨緩,部分員工收入受到影響,這制約了消費潛力的釋放。
二是從經濟發展規律來講,隨著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人們對服務業的消費需求會越來越高,對制造業的消費需求則會逐漸放緩,比如家電、汽車領域增長幅度在放緩,早在兩年前汽車銷售就出現了見頂現象。但與此同時,大量集中在服務領域的需求又未完全釋放,受疫情沖擊,人們的消費觀念趨于保守,旅游、餐飲、文化、影視等領域的消費潛力都沒有充分釋放。
我認為互聯網行業代表著一個國家數字化經濟的發展水平,城市的數字化轉型尤為重要。應該說,互聯網行業為中國經濟增長提供了一個長期可持續的動能。但是也有一些良莠不齊的現象出現。比如在數字經濟領域,個別頭部企業存在壟斷行為,客觀上引起了社會各界的不滿,相關行業應該對這些不良趨勢作出反思。
國家調控政策意在引導互聯網行業朝更健康的方向發展,而非抑制。與此同時,互聯網企業應該看到,我國經濟的發展將越來越強調“ESG”(Environmental、Social、Governance),也就是環境保護、社會責任和企業治理。在相關議題上,企業應該更加主動地承擔起社會、環境及治理的相應責任。
中國的確出現了人口出生率下降的現象,這也意味著中國的人口數量紅利正在消退。但2021年人口增長率的下滑,既有長期因素,可能也有暫時的、不可低估的因素,即疫情所帶來的不便和顧慮。但到底這個因素能產生多大影響,還需要看后續發展,短時間內難以評估。
在人口數量紅利逐步下降的趨勢下,我認為中國經濟應該更加注重人力資源質量提升,通過發展教育提升經濟增長的質量和動能。同時,我們也更應該重視人力資源結構,將越來越寶貴的人力資源匹配到勞動生產率更高的地區、行業和部門,以此延長勞動力的人口紅利。

我認為,外部環境主要有兩個特點。第一,疫情影響。來自疫情的影響相對比較復雜,隨著奧密克戎病毒毒性的下降,歐美市場對于疫情的管控或將放松,全球或將進入后疫情時代,這對中國來說有利有弊。好的一面是,隨著全球經濟增長恢復,中國的出口需求將會增加;但另一面是,如前文所述,中國在疫情期間形成的出口優勢將逐漸消退。
第二,國際政治經濟的影響,同樣是喜憂參半。2022年,由中國主導的全球最大自貿區RCEP已經正式啟動,同時中國還在積極加入CPTPP(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中國將會有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再加上中國正推進的制度性開放,這對中國是利好因素。
與此同時,未來一段時間內,中國還將處于以中美關系為代表的錯綜復雜的政治經濟關系中。我們既要更加積極、主動、更高水平的改革開放,又要積極應對國際經貿關系的變化,減緩、消除不利因素,推動我國經濟健康發展。
2021年中國的經濟增長速度實際上是疫情之下的增長速度,2020年、2021年兩年增速平均達到5%,進入2022年,隨著疫情走向緩和,我國經濟發展也將逐步回歸常態。雖然面臨內外環境的諸多挑戰,但我國經濟基礎牢,支撐高質量發展的條件沒有變。未來一年,如果各種有利因素得到釋放,全國經濟穩健增長是完全可以達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