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志龍

舟山市普陀區美景
在普陀用“幸福”密碼開啟現代化城市之窗的過程中,對什么是幸福、怎樣建設人民的“幸福城”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特別在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方面進行了很多有益探索。
一個個基層創造、一條條治理妙招在普陀開花結果,形成了享譽全國、全省推廣的社會治理“普陀模式”,給出了社會治理時代考題的普陀解法。
普陀地處舟山群島東南部,作為全國12個海島縣區之一,是名副其實的海洋大區、陸地小區,海域面積是陸域面積的近14倍,擁有455個島嶼,且集聚了浙江70%的海島品牌旅游資源。這里不僅有“望山見海”的眼福、“靠海吃海”的口福,還有追求“共同富裕”收獲的民生之福,人均GDP達到14萬元,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倍差為1.62。
普陀是“網格化管理、組團式服務”的發源地。2007年,普陀把鄉鎮(街道)劃分成若干個單元網格,組建管理服務團隊,全面承擔網格內聯系群眾、掌握民情、改善民生、解決矛盾等職責,把群眾工作有效延伸到最末端。
“網格化管理、組團式服務”模式于2009年在浙江全省推廣,又相繼獲得“首屆全國基層黨建創新最佳案例”“2010中國全面小康十大民生決策”等榮譽,從普陀一域走向全國各地。
普陀也是社會治理領域“最多跑一地”的樣板地。2017年,普陀創新把“最多跑一次”改革引入社會治理領域,成立區社會治理綜合服務中心,整合15個群眾矛盾糾紛化解訴求最多的部門入駐,構建網格—社區(村)—鄉鎮(街道)—區四級聯動體系,被形象地稱為“診治社會疑難雜癥的綜合性醫院”。
“普陀模式”于2019年獲全省推廣,次年又被寫入全國兩會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報告,登上《人民日報》頭版。
普陀是“網格化管理、組團式服務”的發源地。
普陀是社會治理共同體縣域模式的探索地。2020年,普陀發揮社會治理首創優勢,作出《打造縣域社會治理共同體,推進基層治理現代化》的決定,全面構建“一中心—四平臺—大網格”基層治理組織網絡。作為普陀縣域社會治理的重要實體窗口,社會組織公共服務中心應運而生,以黨建引領,有效激發社會力量參與社會治理,實現共建共治共享。普陀連續16年獲浙江省“平安區”稱號,捧回“一星平安金鼎”。
普陀是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的先行地。共同富裕是我們孜孜以求的“幸福理想”,在此背景下,普陀更加注重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各方面寬領域、多層次的“大治理”。
普陀聚焦事關改革發展穩定的大事、事關群眾切身利益的小事,治理痛點、破解難點、疏通堵點,自由貿易先行區成效持續擴大,海洋產業新高地加快打造,海上花園會客廳愈發溫馨,群眾多層次、差異化、個性化的需求得到更好滿足。
越是走進普陀,就越能體會她的自在平和,越能讀懂“此心安處是吾鄉”的真諦。
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是一個永恒的時代命題,是乘風破浪、行穩致遠的關鍵。2018年,普陀首次入選“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基于“最多跑一次”的基層社會治理模式創新還榮獲了組委會推薦案例。
此后,三度榮膺“最具幸福感城市”,既是對普陀過往努力的充分肯定,也是對普陀進一步提升的鞭策和激勵。
在浙江省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的新征程中,普陀錨定共同富裕示范區先行典范的目標,致力于打造現代化海島花園城市,基于網格化的社會治理創新體系也將繼續升級完善,濃厚幸福城市的底色,夯實共同富裕的基石。
在普陀市歷任領導看來,幸福就是城市價值的追求和鮮明標志。而在連續四次榮獲“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的過程中,普陀的目標就是立志打造“幸福”的標準和標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