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育寰

2018年6月22日至23日,中央外事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新華社圖片)
中國共產黨是重視并善于用思想和理論指導工作的政黨。黨的對外工作作為黨的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順應時代要求、把握形勢變化,在不同歷史時期形成了一系列指導思想,推動黨的對外工作實踐不斷向前發展。回顧總結黨的對外工作指導思想的演變歷程,對于深刻認識和把握黨的對外工作基本規律,不斷推進黨的對外工作理論和實踐創新,開創新時代黨的對外工作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在國際共運大背景下,我們黨成立伊始,對外工作便隨之起步,但黨的早期對外交往對象比較單一,主要同共產國際和俄共(布)打交道。同時,作為共產國際的一個支部,黨在制定內外政策時經常受到共產國際的影響。1931年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成立后,黨的對外工作有了初步發展。這一時期,黨中央以蘇區政府的名義對外開展宣傳聯絡工作,不僅面向蘇聯和共產國際,也面向其他被壓迫民族和國家。長征結束前后,國際國內形勢發生了重大變化。面對法西斯勢力的迅速發展,1935年夏,共產國際七大提出在無產階級統一戰線的基礎上建立廣泛的反法西斯人民陣線。同年12月,黨中央在瓦窯堡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明確提出在國內、國際建立廣泛的抗日統一戰線的任務,初步確立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和國際統一戰線的策略方針。為促進對外關系發展、推動國際統一戰線建立,黨主動拓展對外交往范圍,除邀請西方人士到陜甘寧根據地訪問外,還在武漢、重慶等戰時中國國際活動的中心積極開展對外聯絡活動。毛澤東同志曾表示,“凡是愿意參加這個共同戰線的,都將作為友好國家受到我們的歡迎。”抗戰勝利前夕,美軍觀察組訪問延安,標志著黨“半獨立”外交工作的開始。解放戰爭爆發后,面對美國“援蔣反共”政策,黨積極向蘇聯靠攏。毛澤東同志創造性地提出了“兩個陣營”“中間地帶”理論和“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的著名論斷,對國際形勢和中國所處的國際地位進行了正確判斷。新中國成立前夕,黨又先后提出“一邊倒”“另起爐灶”和“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三大方針,為未來新中國外交奠定了堅實基礎。總的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的對外工作指導思想可以概括為:獨立自主地開展對外工作,團結一切正義力量,爭取國際理解和同情,奪取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

1945年8月,毛澤東、周恩來同張治中、赫爾利在駐延安美軍觀察組住處前合影。(新華社圖片)
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成為全國范圍內的執政黨。面對西方的野蠻封鎖和外交孤立,黨堅定地站在了社會主義陣營一邊,發展同社會主義國家執政黨和其他國家共產黨的關系成為黨的對外工作的首要任務。同時,黨還把支持和援助被壓迫民族的解放事業視為自己義不容辭的國際主義義務。1951年,黨中央成立對外聯絡部,專門負責黨的對外交往工作。在和兄弟黨的交往中,我們黨既強調團結,又重視獨立,提出兄弟黨“是一家人,又不是一家人”。1957年莫斯科會議期間,毛澤東同志在會見波蘭統一工人黨中央第一書記哥穆爾卡時明確表示,“我們黨歷來提倡兄弟黨之間應該平等、獨立自主、互不干涉內部事務,每個黨的事情由每個黨自己負責。”在對待不同意識形態的政黨方面,我們黨也報以寬容的態度。毛澤東同志指出,“盡管思想和社會制度不同,兩個政黨或兩個國家是完全可以合作的。如果丘吉爾的黨愿意的話,我們也可以同它合作。”然而,隨著國內國際情況的變化,特別是中蘇關系破裂,黨的對外工作的指導思想有所轉變。一方面,黨在繼續和兄弟黨保持聯絡的同時,同蘇共等展開激烈斗爭,批判國際修正主義。另一方面,黨加大了對亞非拉國家革命運動的宣傳和援助力度。毛澤東同志表示,“中國支持革命,不支持不行”,“我們不贊成戰爭。但是,對被壓迫人民的反對帝國主義的戰爭我們是支持的”。在當時看來,戰爭的威脅主要來自帝國主義,而革命可以制止戰爭,也能為社會主義建設爭取和平穩定的環境。“文革”開始后,黨的對外工作受到嚴重干擾和破壞,在極左思潮的影響下,黨在對外交往中以意識形態劃線,甚至是“以我劃線”,走過了一段曲折的歷程。總的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黨的對外工作指導思想可以概括為:團結社會主義陣營,支持人類進步事業,反對帝國主義、霸權主義和修正主義,為國內發展爭取和平穩定的外部環境。

1986年7月3日,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主任鄧小平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會見歐洲共同體委員會主席雅克·德洛爾。(新華社圖片)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重新確立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決定把全黨的工作著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這也為黨的對外工作確立了新的方向。以鄧小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糾正了“文革”時期黨的對外工作中一系列“左”的錯誤觀點和做法,明確指出“革命決不能輸出”,“我們的對外政策,就本國來說,是要尋求一個和平的環境來實現四個現代化”等。“和平與發展是時代主題”的重大論斷,更是為黨的對外工作和國家外交轉向奠定了根本基礎。黨中央在深刻總結歷史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提出了“不要評論別國黨的是非”“不應指手畫腳”“不計較意識形態的差別”“不搞意識形態爭論”“絕不當頭”等一系列對外交往原則。在“超越意識形態”思想的指導下,我們黨逐步恢復了與一些國家共產黨的關系,與亞非拉地區的民族民主政黨積極交流,與社會黨以及傳統的中右翼政黨進行接觸,并在實踐中概括出“獨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內部事務”黨際關系四項原則。面對1989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風波以及國際形勢的風云變幻,黨的對外工作貫徹鄧小平同志提出的“冷靜觀察、穩住陣腳、沉著應付”的戰略方針,有針對性地調整工作重點,發揮黨際交往獨特優勢,為“打破制裁、避免孤立”發揮了重要作用。20世紀90年代后,黨順應形勢變化,進一步拓展對外交往范圍。江澤民同志在黨的十五大報告中提出,黨要堅持在黨際關系四項原則的基礎上,“同一切愿與我黨交往的各國政黨發展新型的黨際交流和合作關系,促進國家關系的發展”。進入21世紀,黨的十六大將政治組織納入黨的對外交往對象。胡錦濤同志在黨的十七大上明確指出,“我們將繼續開展同各國政黨和政治組織的交流合作,加強人大、政協、軍隊、地方、民間團體對外交往,增進中國人民和各國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誼”。黨推動政黨外交、公共外交、民間外交一體化發展,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多渠道、寬領域、深層次的政黨外交新格局。總的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黨的對外工作指導思想可以概括為:在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下,堅持黨際關系四項原則,超越意識形態,廣交朋友、深交朋友,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這是中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面對國際形勢深刻演變和中國快速發展引發的外部復雜反應,習近平總書記把握歷史潮流、洞悉世界大勢,在深刻總結黨的對外工作歷史經驗的基礎上,回答了新時代黨的對外工作一系列方向性、根本性、戰略性的重大問題,圍繞黨的對外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大論斷,把我們黨關于對外工作的規律性認識提升到了新的高度,形成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黨的對外工作重要論述,為新時代黨的對外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
時代認知是黨對歷史進程和國際形勢的一種整體性認識和把握。面對新舊格局轉換和力量對比變化引發的地緣政治裂變、傳統安全與非傳統安全問題相互交織、世界經濟陰晴不定等世界轉型過渡期國際形勢出現的新變化,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從林林總總的表象中發現本質”,既要準確把握世界多極化加速推進、經濟全球化持續發展、國際環境總體穩定、各種文明交流互鑒的大勢,又要重視大國關系深入調整、世界經濟格局深刻演變、國際安全挑戰錯綜復雜、不同思想文化相互激蕩的態勢,深刻揭示了國際形勢“不變”與“變”的辯證統一關系,明確指出“我國處于近代以來最好的發展時期,世界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兩者同步交織、相互激蕩”。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催化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進一步印證了發展態勢之“不變”寓于世界動蕩之“變”中。習近平總書記敏銳洞察世界態勢,在強調“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沒有變”的同時,充分估計各種不穩定不確定因素,作出“世界進入動蕩變革期”的重要論斷。習近平總書記對當今時代基本特征和國際政治發展走勢的科學把握,為黨的對外工作開展提供了根本依據。
宗旨使命是黨的對外工作開展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指出,中國共產黨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的政黨,也是為人類進步事業而奮斗的政黨。縱觀百年歷史,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把中國人民的根本利益同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統一起來,把推動自身發展與人類共同發展結合起來。作為黨的一條重要戰線,黨的對外工作也始終肩負著服務黨和國家中心工作、促進世界和平與人類進步兩大重要使命。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中央外事工作會議上指出,我國對外工作要“牢牢把握服務民族復興、促進人類進步這條主線”。這一重要論述深刻昭示了新時代黨的對外工作的宗旨使命。新時代黨的對外工作應當全面把握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守正創新、開拓進取,努力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營造更加良好的外部環境,助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斷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促進人類進步作出新的貢獻。
面對紛繁復雜的國際局勢和艱難繁重的外事任務,對外工作的全面統籌和整體部署至關重要。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對外工作是一個系統工程,政黨、政府、人大、政協、軍隊、地方、民間等要強化統籌協調,各有側重,相互配合,形成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對外工作大協同局面,確保黨中央對外方針政策和戰略部署落到實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的對外工作是黨的一條重要戰線、國家總體外交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重要體現。習近平總書記高瞻遠矚的謀劃,為新時代黨的對外工作制定了清晰科學的戰略方針,即黨的對外工作必須始終胸懷“國之大者”,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大棋局中找準服務點,在對外工作大協同中找準定位,發揮獨特優勢,把黨中央決策部署貫徹到黨的對外工作戰略謀劃、政策制定、工作推進的各個環節,完成好維護執政安全和制度安全、宣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講好中國共產黨的故事、拓展全球政黨伙伴關系網絡、努力化解外部環境中的消極因素、深化文明交流互鑒等一系列重要任務。
交往原則是黨際交往遵循的理念和規范,直接決定了對外交往的廣度和深度。習近平總書記創新性提出“建立求同存異、相互尊重、互學互鑒的新型政黨關系”的主張,更加側重不同政黨之間的交流互動,表明各國政黨不僅要在獨立自主、互相尊重的基礎上開展平等交往,更要在求同存異的基礎上開展互學互鑒,實現共同進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型政黨關系的重要論述適應了全球化趨勢不可逆轉、全球性問題愈加突出的世界發展現實,為世界各國各類政黨共同尋求全球性問題解決之道提供了重要遵循,繼承了中國共產黨的國際主義傳統,彰顯了中國共產黨作為世界最大政黨在邁入新時代后的氣度風范。新型政黨關系具有深刻的理論內涵、鮮明的時代特征、重大的實踐價值,不僅是中共自身開展對外交往的重要政治準則,也成為全球政黨學習借鑒的交往規范。新時代黨的對外工作要以此為遵循,進一步鞏固和發展同各國政黨的關系,引導更多外國政黨同我們黨攜手并行,以建設新型政黨關系推動建設新型國際關系。

由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和中共福建省委共同主辦的“擺脫貧困與政黨的責任”國際理論研討會于20 2 0年10月12日至13日在福建舉行。圖為與會外賓走進“中國扶貧第一村”——寧德福鼎市磻溪鎮赤溪村,受到當地畬家女盛裝歡迎。(中新社圖片)
一百多年來,正是由于我們黨始終牢記初心使命、堅持守正創新、把準時代脈搏,推動黨的對外工作指導思想因時因勢而變,黨的對外工作才能始終走在正確道路上,為服務黨和國家中心任務、促進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不可替代的貢獻。實踐是理論之源。黨的對外工作指導思想是中國共產黨人,特別是黨的歷代領導人在長期實踐中不斷探索、總結、提煉而出的思想結晶。黨的對外工作指導思想的演變史,既是黨的對外工作的發展史,也是我們黨觀察世界、認識世界、聯系世界、影響世界的歷史。今天,以習近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將黨的對外工作指導思想與實踐推到了新的高度,開辟了黨的對外工作的新境界。隨著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中國共產黨日益走近世界政黨舞臺中央,黨的對外工作指導思想必將指引黨的對外工作實踐創造出更加光輝的業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