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生周刊》記者 王迪
隆冬時節,臘月二十七,《民生周刊》記者走進中國農民繪畫之鄉山東省巨野縣。
盡管臨近春節,巨野縣書畫院內仍有不少畫師伏案創作。曾幾何時,他們或在鄉間務農,或外出打工,如今經過專業培訓,成了“一手拿鋤頭,一手繪丹青”的農民畫師。
36歲的王春梅,種過地,也出去打過工。自從與畫筆結緣后,她便走上了畫師道路。零基礎的她,從勾線、上色到臨摹成品,3個月時間,就可以獨自完成整幅作品。
“現在畫熟練了,一幅6尺的畫,基本一周就能畫完。”王春梅看著一旁寫作業的兩個孩子,笑盈盈地說。她這幅畫,在市場上能賣到1000元,只要勤快些,她一個月能掙4000多元。“風吹不到,雨淋不著的,時間自由,也不耽誤接送孩子。”
巨野縣書畫院院長程軍偉向《民生周刊》記者介紹,目前全縣從事工筆畫創作、銷售、裝裱等書畫產業的人員達1.5萬余人,其中農民畫師超過8000人,女畫師占到70%。
位于巨野縣城東的洪廟村,是當地遠近聞名的書畫專業村。
幾年前,洪廟村還是一個貧困村,整個村有400口人,400畝耕地,沒有主導產業。“農閑時,村里人打牌賭博、酗酒斗毆、婆媳吵鬧、鄰里不和的,經常發生。”巨野縣農民繪畫發起人之一、洪廟村農民書畫領路人姚桂元對記者回憶。
上世紀70年代,姚桂元在巨野美術廠擔任職業畫師,在廠里專事出口彩蛋、屏風畫、褂扇、玻璃瓶畫、牡丹畫等工藝美術品的制作。
1979年,美術廠倒閉,不舍得放棄繪畫事業的他,開始奔走市場,找銷路,闖路子。
“那時候我和一群老伙計喜歡畫畫,覺得扔了這個手藝特別可惜。”于是,下崗后的姚桂元揣著幾個燒餅,帶著作品,跑遍周邊旅游熱點地區,曲阜的奎文堂、北京的琉璃廠書畫市場,都曾留下他的足跡。
很快,姚桂元發現在人流大的旅游景點,工筆畫頗有市場。“天南地北的游客,甚至外國人都特別喜歡,他們說很少見到這種特殊的畫種與技法。每次帶去的畫作,幾乎都能銷售一空。”
眼看打開了市場,有了銷路,姚桂元趁熱把原美術廠40余名老伙計召集起來,集體作畫,并且成立了當地第一家集繪畫創作、裝裱于一體的工作室。
一人帶動一村,一村帶動多村。看到靠畫畫也能賺錢,周邊村民慕名而來,在姚桂元帶領下,一輩子在土地里“刨”營生的農民,紛紛拿起畫筆,當起了農民畫師。

巨野縣書畫院創作的巨幅工筆牡丹畫《盛世中華》
新城村的王玉強就是其中之一。初中畢業后,王玉強沒再上學,因為沒有學歷、缺少技術,全家只得靠幾畝薄田維持生計。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得知姚桂元的畫室招人,于是報名學起畫畫。期間,王玉強結識了愛人,組成家庭。只用了幾年時間,小兩口就“畫”出了一棟樓。
2000年,巨野縣農民畫師發展到2000余人,僅80多戶人家的洪廟村就有40多名農民畫師。同年11月,中國文聯經過實地考察,將巨野縣命名為中國農民繪畫之鄉,洪廟村也成為名副其實的書畫專業村。
為了搞好繪畫藝術研究、進一步拓展市場規模,2009年7月,姚桂元成立了全國首個農民繪畫專業合作社。
“村民的畫作一般由村里的合作社按照固定價格回收,再統一出售,價格從幾百元到上千元不等。”合作社采取“經銷—合作社(畫院)—農民畫師”的模式。全縣50人以上的合作社(畫院)有6個,書畫裝裱室60家,在全國建立了70多個銷售網點,與國內500家畫廊、畫院建立起友好合作關系。
戶戶有畫師,家家飄墨香。如今,行走在巨野鄉間,像洪廟村這樣的繪畫專業村就有50余個、繪畫專業鎮4個,有44家基層畫院、160余家書畫培訓機構。農民文化素質明顯提升,鄰里和睦,好婆婆、好媳婦不斷涌現。
在巨野農村,靠書畫脫貧致富的事例比比皆是。
田莊鎮姚莊村的于雪霞,以前一年到頭在外打工,不但照顧不到老人孩子,辛辛苦苦每月只能掙三五千元。“在家門口靠畫畫賺錢,要擱以前哪敢想啊!”
憑著一股勤奮勁和悟性,于雪霞一幅6尺畫能賣到1500元,年收入約8萬元,靠自己一雙纖弱的雙手,撐起一個五口之家。
除了物質幫扶,農民繪畫也填補了一部分特殊人群的精神洼地。39歲的馬凡葉是麒麟鎮十里鋪村人。2006年,一場意外奪去了他的一條腿。“當時心理上接受不了,成月不出門,情緒一度消沉。”
在同學的說服下,馬凡葉到巨野縣書畫院報名,開始學習工筆畫。“以前干汽修,一下子拿起畫筆,開始也感覺非常不習慣。好在有老師耐心細致地引導,慢慢進入了狀態,現在越來越好。”
從低谷走出來后,馬凡葉想幫助更多的人。他陸續創辦了巨野縣殘疾人繪畫創業基地、工筆畫工作室,免費向殘疾人和周邊村民提供工筆畫技藝培訓。
“只要愿意學的,都可以來學,不收一分錢。”在他看來,只要沉下心,堅持學,一兩年后作品就能賣出不錯的價錢。
如今,通過學習工筆畫技藝,馬凡葉不僅養家致富,還當上了村干部,靠書畫年收入15萬元。
“目前,全縣從事創作、銷售、裝裱等書畫產業人員達1.5萬余人,在全國建有600余個銷售網點,實現年產值近6億元。”巨野縣文化和旅游局黨組書記、局長朱衍芳說,發展工筆繪畫產業,已成為巨野縣當地村民脫貧致富、走向振興的共識。
巨野所在的菏澤市,是聞名全國的中國牡丹之都。近年來,巨野縣依托資源優勢,以“菏澤牡丹”為主要創作題材,著力打造工筆牡丹畫文化產業,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有序推進鄉村振興。
目前,全國各大畫廊、畫店銷售的手繪工筆牡丹畫,80%來自巨野。
此外,巨野縣巨幅工筆牡丹畫尺寸不斷打破紀錄,同時,工筆畫產業不斷做大,從業人數逐步增加,成為當地鄉村振興的特色產業。
2021年6月21日,在建黨百年來臨之際,由巨野縣書畫院創作的巨幅工筆牡丹畫《盛世中華》落成,該作品寬16米、高4.8米,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工筆牡丹畫。
隨著工筆牡丹畫產業在巨野大地“競相綻放”,一大批國家級畫師脫穎而出。80后青年畫家侯福常就是其中之一。作為巨野書畫院業務副院長,侯福常在2018年參與創作了上合組織青島峰會巨幅工筆畫《花開盛世》。
多年的繪畫沉淀,讓侯福常看起來比同齡人更沉穩內斂。“工筆牡丹畫精謹細膩的特點,要求畫家創作時必須心平氣和、耐心、細心。”在侯福常看來,農民畫師持續長久地創作這些作品,不僅提高了個人的藝術修養,而且使他們養成了發現美、欣賞美、追求美、展示美、歌頌美的良好品質。
人才是持續發展的動力,繪畫產業走向繁榮,離不開以高水平創作為主的藝術家。
為持續擦亮中國農民繪畫之鄉這一金字招牌,近年來,巨野縣書畫院采取“請進來,走出去”的培訓方法,先后聘請中國文聯副主席、省文聯主席潘魯生,中國現代工筆畫院院長王天勝等20余名專家教授來書畫院授課,累計培訓指導畫師1.5萬余人次。
“書畫院定期選送優秀畫師外出進修觀摩,2019年,我們先后選派200余名優秀農民畫師,赴中國美術館、山東省美術館、現代工筆畫院等地學習觀摩和深造。截至目前,有1000人次參加了學習進修。”程軍偉說。
如今,巨野全縣有中國美協會員19人、中國工筆畫學會會員20人、山東省美協會員70人,在他們的筆下,大批精品應運而生。《花開盛世》《錦繡春光》《冠艷群芳》等作品先后亮相上合組織青島峰會、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中國林產品交易會等國家重大活動,工筆牡丹畫品牌影響力深入人心。
去年4月,2021世界牡丹大會中國工筆牡丹畫發展論壇在巨野召開,專家共話工筆牡丹畫發展方向,勾勒巨野鄉村文化振興新圖景。
巨野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高素娟說:“巨野工筆牡丹畫集國花、國畫、國禮于一身,已經成為山東特色文化的一張名片。”
荷鋤弄丹青,妙筆生牡丹。2021 年11月,巨野縣的工筆牡丹畫進入山東省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這座人口約120萬的魯西南縣城,正在文化產業與鄉村振興的深度融合中,邁向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