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曉菲
(上海紡織集團檢測標準有限公司,上海200082)
我國長期以來一直是主要的紡織品出口大國。但近年來,我國出口的紡織產品在國外市場上每年都有許多被召回的案例。眾多學者也對我國紡織品召回的這一現象做了大量研究[1-2],發現出現產品召回的這一現象與我國紡織品標準的發展比美國、歐盟等發達國家晚有密切的關系。在大多數的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我國紡織品出口主要受到技術貿易壁壘的影響[3],尤其在生態紡織品技術要求方面。為解決上述問題,我國隨后也開始重視紡織產品生態技術標準的研究和制定工作。
自2003 年11 月27 日我國第一部國家強制性紡織品標準GB 18401—2003《國家紡織產品基本安全技術規范》發布后,國家組織專業人員陸續制定出紡織品相關的一系列標準,既有國家強制性標準主和推薦性標準,也有行業標準。然而,從目前國外紡織品召回案例來看,我國紡織產品仍存在較多的質量安全問題。結合我國紡織產品標準的發展狀況,本文從近年來的紡織產品召回案例情況分析了當前兒童紡織產品的質量安全問題。
2017 年8 月—2018 年5 月,在美國、加拿大、歐盟、澳洲市場紡織產品召回案例中(詳見圖1),從全球主要市場來看,2018 的年召回案例數比2017 年有所減少,但中國產品召回的數量占比并未明顯降低,且兒童產品占比都在半數以上。2019年7月—2021 年7 月,在美國、歐盟、澳洲、日本等市場召回的兒童紡織產品有261批次,其中由中國制造的產品有72批次(詳見圖2)。可見,我國兒童紡織產品依然存在質量安全問題,目前還不能完全滿足國外法規對紡織產品質量安全性能的要求。圖1 引用數據來源于檢測微平臺ID:testbbs,圖2引用數據來源于中國產品安全與召回信息網。

圖1 2017年8月—2018年5月每月召回案例數

圖2 2019年7月—2021年7月不合格紡織品召回案例
2017 年8 月—2018 年5 月的召回案例中(詳見表1和表2),紡織產品的質量安全問題主要涉及了美國、加拿大、歐盟、澳洲等國家法規中的防火安全、有害化學物質超標、兒童服裝拉繩及小部件安全性要求等,具體涉及到的法規有美國的消費品安全協會(CPSC)、加拿大消費品安全法案(CCPSA)、童裝繩索和安全帶要求(EN 14682)、歐洲玩具安全標準(EN 71-1 玩具安全—機械和物理性能、EN 71-2 玩具安全—易燃性)及REACH 指令。其中,兒童服裝拉繩及小部件的質量安全問題占50%以上。而在2019年7月—2021年7月的召回案例中,兒童紡織品繩帶存在質量安全問題的就有45 批次,小部件存在質量安全問題的有14批次,燃燒性能存在安全問題的有11 批次,重金屬存在安全問題的3批次。可見,兒童紡織品的質量安全問題大多數表現在繩帶和小部件方面,但燃燒性能和重金屬的安全問題也有所涉及。

表1 2017年8月至12月召回案例涉及問題

表2 2018年1月—5月召回案例涉及問題
為了解決我國兒童紡織產品的質量安全問題,保障我國兒童紡織產品在國際市場上正常流通,結合我國目前紡織產品標準中已有的對應技術要求規范,對產生上述涉及的質量安全問題的原因進行進一步進行分析。
自2000 年,隨著紡織品的不斷創新和外部環境的變化,我國紡織產品標準及內容有了較大的變更,詳見表3。
為了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減少紡織品在制造和消費過程中甲醛、重金屬、有毒染料及揮發性物質的釋放對環境和消費者健康的危害,國家環保總局2000 年10 月發布了HJBZ 30—2000《環境標志產品技術要求 生態紡織品》。這是我國制定的第一個與國際接軌的生態紡織產品標準。2002 年11 月,我國又發布了GB/T 18885—2002《生態紡織品技術要求》,該標準是參照國際標準Oeko-Tex Standard 100《生態紡織品 通用及特殊技術條件》制定的,其技術要求除了與2002 版的Standard 100 基本保持一致外,還增加了對嬰幼兒紡織產品耐唾液色牢度的考核要求。隨后的一年,也就是2003 年11 月,我國第一部紡織品強制性標準GB 18401—2003《國家紡織產品基本安全技術規范》發布。上述這些標準的制定和發布充分說明我國自2000年就開始重視生態紡織產品的發展及其產品的質量安全,且在隨后的幾年就根據產品和市場的需求對以上標準進行了修訂更新,不但考核項目增加,而且技術指標要求也在提高。這也從側面反映:隨著我國經濟和紡織產品出口貿易的發展,對紡織產品的質量安全要求也越來越高。從近幾年的召回案例也可以看出,國際市場對有害化學物質及嬰幼兒服裝質量安全有較高的要求,所以我國紡織品標準也在不斷的更新和修訂,并對技術要求進行改進(見表3標準內容要求),使得國內生態紡織品技術指標可以逐漸滿足國際性的要求。

表3 紡織產品標準及內容要求
GB 31701—2015《嬰幼兒及兒童紡織產品安全技術規范》是我國繼GB 18401—2010《國家紡織產品基本安全技術規范》之后的第2部紡織品強制性標準,也是第一部針對嬰幼兒及兒童紡織產品的國家強制性標準。與歐盟童裝安全規范EN 14682相比,雖然EN 14682 對于兒童服裝不同類型的繩帶要求規定非常詳盡,劃分細致,但GB 31701—2015《嬰幼兒及兒童紡織產品安全技術規范》在很多技術要求方面的嚴苛程度卻高于EN 14682—2014,這就說明我國兒童紡織產品標準在技術要求方面已經與國際接軌。
另外,GB/T 33271—2016《機織嬰幼兒服裝》和GB/T 39508—2020《針織嬰幼兒及兒童服裝》是分別針對機織嬰幼兒服裝和針織嬰幼兒服裝品質要求的標準,它們在繩帶、附件及重金屬方面也都做了更詳盡的要求,尤其GB/T 39508—2020《針織嬰幼兒及兒童服裝》是對行業標準FZ/T 73025—2019《嬰幼兒針織服飾》和FZ/T 73045—2013《針織兒童服裝》內容的整合和提升,指標設定符合嬰幼兒及兒童實際穿著情況,技術指標更是與國內外相關標準接軌,使針織嬰幼兒及兒童服裝的質量和安全評價體系更加趨于完善。
綜合上述我國紡織產品相關標準的發展歷程可以看出,自2000年,我國逐漸制定和頒布的紡織產品相關標準在技術要求和試驗方法上大多數都參照了國際標準,考核項目不夠全面,技術指標也比較寬松。但2010 年后,國內對紡織產品的要求逐漸嚴苛,制定的標準和相應指標要求也不斷完善,在舊版標準的基礎上不但增加了國際上要求較多的項目(如可萃取重金屬、兒童服裝繩帶及附件要求、燃燒性能等),還增加了一些新的標準,特別是在嬰幼兒及兒童服裝方面,制定了國家強制性標準和推薦性標準。這些對標準和指標要求的改進更是說明國家對紡織產品的質量安全越來越重視。
然而,從近年來出口產品召回案例來看,目前兒童紡織品的質量及安全還沒有達到相關標準的要求,常見問題集中表現在違反國外法規中燃燒性能、有害化學物質殘留、兒童服裝拉繩及小部件不合規等質量安全問題。結合我國紡織產品標準發展情況,實際上這些質量安全問題已可在相關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中找到對應的管控依據,這說明我國紡織產品標準已經與國際接軌,只是具體實施過程中,紡織產品的生產制造企業和銷售商卻還未引起足夠重視,其原因可概況為兩個方面:一是我國紡織產品標準雖然制定了較多,但大多數為推薦性標準,沒有強制性要求,導致實際監管過程中執行力度不夠;二是重金屬等有害化學物質和兒童繩帶及附件要求雖在國家強制性標準GB 31701—2015《嬰幼兒及兒童紡織產品安全技術規范》中已有明確要求,但該標準于2016年6月1日才開始正式實施。同時,為保證市場的平穩過渡,標準還設置了兩年的過渡期,即自2018 年6 月1 日起,市場上所有相關產品才必須執行本標準要求。因此,在2018年6月1日之前其相關技術要求并沒有引起企業的足夠重視和廣泛應用。
基于上述分析的原因,針對我國兒童紡織產品的質量安全(燃燒性能、重金屬等有害物質、繩帶等)問題,建議相關部門加強兒童紡織產品的監管力度,借助多個信息平臺大力宣傳新標準,引導企業積極依據新標準進行紡織產品的品質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