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融融,唐 演
(江蘇省淮沭新河管理處,江蘇 淮安 223000)
水工結構運營過程中,其安全穩定性受運營年限[1]、材料安全允許應力值[2]等影響,研究結構安全可靠性勢必需要考慮設計因素。為此,基于水工設計的優化分析,探討工程安全的最優化結果,對工程設計、建設成本控制等均有重要意義。針對工程設計最優化問題,邱海娟[3]、沈衛[4]基于水工模型試驗理論,設計開展泄洪洞、溢洪道等水工設施的模型試驗,分析不同設計方案下模型試驗結果差異性,進而獲得工程建設的最優設計方案。模型試驗方法雖可靠性較大,但試驗成本及耗時周期不利于設計進度要求,因而一些學者利用Abaqus[5]、ANSYS[6]等數值仿真平臺,通過分析有限元計算模型在不同設計方案下靜力場或滲流場特征,可較高效獲得不同方案的利弊性,進而為工程建設提供重要計算依據。文中根據某節制閘弧形鋼閘門的加固問題,設計探討放大增強體截面半徑尺寸參數最優化,為工程除險加固提供重要參考。
某節制閘作為區域內重要水利控制樞紐,其運營安全穩定性乃是日常監管、維護的重中之重,承擔著地區農田灌溉、防洪排澇、蓄水調度的水利作用,年可灌溉農田270萬畝,所建設的輸水渠道全長為80 km。節制閘年最大泄流量超過350萬m3,閘頂高程與泄流水面線距離為1.2 m左右。為減少節制閘前水力作用影響整體水閘樞紐功能,工程管理部門討論對節制閘的弧形閘門進行加固,既可增強閘體所在區域的水力控制性能,也可提升節制閘對下游水利控制效率。設計部門計劃采用增設放大增強體的措施,提升閘門結構整體抗傾覆性能,而放大體設定在弧形閘門的墩體與閘室邊側相交部位,如圖1所示。

圖1 增強放大體示意圖
為確保工程設計方案優化分析結果的可靠性,采用COMSOL有限元仿真平臺建立節制閘弧型鋼閘門與增強體的計算模型[7],如圖2所示。該模型主要采用四邊體微單元網格,經劃分后獲得微單元體86 282個,節點數62 566個。該模型中外荷載包括有結構自重、靜水壓力及泥沙懸浮沉降作用等,模型計算范圍為節制閘上、下游各50 m,閘室底部土體影響范圍為20 m。為方便計算分析,文中設定計算模型的X、Y、Z正向分別為順水流下游、閘體豎直向上及閘門右岸向。基于不同放大增強體設計方案的對比,分析各設計方案中增強體尺寸半徑參數對結構靜力穩定性影響,進而獲得最優設計方案。

圖2 節制閘門整體模型
墩體放大增強體位移節制閘兩側,設定左、右側增強體截面尺寸半徑參數均為一致,設定參數分別為0.6 m(A方案)、0.8 m(B方案)、1.0 m(C方案)、1.2 m(D方案)、1.4 m(E方案)、1.6 m(F方案),其他設計參數一致,計算增大體的截面參數對節制閘水工閘門應力、位移影響。另一方面,在計算模型中以關鍵部位的靜力參數為分析重點,各關鍵部位如圖3所示。

圖3 節制閘關鍵部位示意圖
根據墩體放大增強體的設計方案對比,獲得節制閘拉應力變化特征,如圖4。依據圖4中應力變化趨勢可知,3個關鍵部位最大拉應力隨增強體半徑參數均為遞減變化,但各部位拉應力量值均有差異,以閘墩內側面部位上的拉應力為節制閘上最高。從整體來看,各設計方案中閘墩內側面部位最大拉應力分布為1.45~4.7 MPa,而墩體外側面、連接梁部位最大拉應力與前者差幅分別為21.5%~32.7%、54.4%~82%,即3個部位中連接梁部位處拉應力最低,且各設計方案中連接梁處拉應力均未超過2.2 MPa,而墩體內側面部位最大拉應力在半徑0.6 m方案中甚至可達3.45 MPa,為工程安全設計考慮,設計配筋之時應重點加密墩體內側面,增強其剛度。

圖4 關鍵部位最大拉應力與增強體半徑參數關系
對比放大增強體對閘體關鍵部位拉應力影響可知,各部位最大拉應力隨墩體半徑參數變化的降幅具有轉變節點,3個部位均在增強體半徑1.2 m處拉應力降幅放緩。在增強體半徑0.6~1.2 m區間內,半徑參數每增大0.2 m,墩體外側面最大拉應力隨之減少29.7%;而增強體半徑參數超過1.2 m后,墩體外側面最大拉應力平均降幅僅為3.1%,即增強體截面尺寸對墩體外側面拉應力抑制作用減弱,特別是在半徑尺寸參數超過1.2 m后,墩體外側面上最大拉應力均低于1.5 MPa,滿足結構材料安全允許值。同樣,在增強體半徑0.6~1.2 m區間內,墩體內側面、連接梁部位最大拉應力分別具有平均降幅31.2%、45.9%;而在增強體半徑1.2~1.6 m內,兩部位的降幅又為1.9%、11.4%,即連接梁部位受增強體截面尺寸參數影響更為敏感,因此,控制墩體半徑參數在適宜區間乃是更為有利,從文中拉應力計算結果考慮,放大增強體半徑參數1.2 m時乃是最優。
同理,可獲得3個關鍵部位上最大壓應力隨增強體半徑參數變化關系,如圖5。依據圖5中壓應力表現可知,3個部位中壓應力最大為連接梁,在6個設計方案中連接梁壓應力分布在8.66~15.45 MPa,而墩體內側面、外側面最大壓應力較前者的差幅分布為25.7%~43%、13.3%~24.2%;從結構設計考慮,連接梁部位乃是重要耦合節點,其受靜水壓力、結構自重等影響,因而壓應力乃是閘體最大。從3個部位與增強體半徑參數變化關系可知,連接梁部位最大壓應力隨之為先增后減變化,以增強體半徑1.2 m方案為壓應力最大。在增強體半徑參數0.6~1.2 m區間內,連接梁最大壓應力隨半徑參數為遞增,半徑每增大0.2 m,連接梁最大壓應力增長21.5%,該區間內連接梁所受預壓效果最為顯著,有利于結構抗傾覆[8];而在半徑1.2~1.6 m區間內,平均降幅為9.5%,分析表明連接梁部位壓應力效果最好為半徑1.2 m。墩體內、外側面最大壓應力隨半徑參數均為遞增態勢,各設計方案中墩體內、外側面最大壓應力隨增強體半徑參數的平均增幅分別為11.9%、10.3%,但在半徑0.6~1.2 m區間,內、外側面壓應力的平均增幅可達19.6%、17%,超過1.2 m后最大壓應力變幅較小,分別穩定在9.33 MPa、12.05 MPa。綜合分析認為,當放大增強體的半徑為1.2 m時,不僅連接梁部位抗傾覆效果最佳,且墩體內、外側面的壓應力處于最經濟,因而增強體半徑1.2 m時結構體系應力效果最優。

圖5 關鍵部位最大壓應力與增強體半徑參數關系
根據對增強放大體設計方案位移計算,獲得典型方案下閘墩內、外側面位移分布特征,圖6、圖7為放大體半徑0.6 m、1.2 m時墩體Z向位移特征。
從圖6中可看出,在放大體半徑0.6 m設計方案中墩體內側面負向位移最大為2.94 mm,該部分負向位移乃是由于墩體內側面部位上的拉應力產生,負向位移集中區間位于2.27~2.94 mm。該設計方案中墩體內側面指向閘體右岸方向最大位移為3.13 mm,分布于內側面與外側面轉角處,分布面積較小,穩定在2.45~3.31 mm,表明增大體的半徑參數增大,有助于控制結構體系位移的擴展延伸。外側面位移分布與內側面具有對稱特性,其正、負向最大位移與內側面為“鏡面”特性。當放大體半徑增大至1.2 m后,墩體內側面上最大位移逐步轉移至墩頂,該部位處抗拉、抗傾覆效果最佳,而Z向最大負位移位于該處,有利于控制結構材料裂紋的擴展,且位移分布為1.79~2.49 mm,降幅達24.8%~45.9%。該設計方案下,結構的位移分布顯著處于較安全合理。綜合對比,可知放大增強體半徑1.2 m時為最優設計方案。

圖6 放大體半徑0.6 m時墩體Z向位移特征

圖7 放大體半徑1.2 m時墩體Z向位移特征
(1)3個部位中拉應力最大為墩體內側面,墩體外側面、連接梁部位最大拉應力與之差幅分別為21.5%~32.7%、54.4%~82%;各部位最大拉應力隨墩體半徑參數為遞減,墩體內、外側面及連接梁部位最大拉應力的平均降幅分別為31.2%、29.7%、45.9%,而半徑1.2~1.6 m降幅分別為1.9%、3.1%、11.4%。
(2)3個部位中壓應力最大為連接梁部位,連接梁部位最大壓應力在半徑1.2 m方案為壓應力最大。墩體內、外側面最大壓應力隨半徑參數均為遞增,但在半徑1.2 m后增幅較小,分別穩定在9.33 MPa、12.05 MPa。
(3)墩體內、外側面正、負Z向位移分布具有“鏡面”特性,放大體半徑增大至1.2 m后,Z向負位移向墩頂集中。
(4)綜合應力、位移特征,節制閘的放大增強體半徑1.2 m時為最優設計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