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 栩
(河南牧業經濟學院經濟與貿易學院,鄭州 450000)
當前,國際形勢嚴峻,社會關系正呈現出日益復雜的局面。尤其是近幾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部分國家之間矛盾沖突加劇,使得國際社會動蕩不安,難以保證國際形勢的穩定性。在這樣的國際背景下,全球經濟發展都面臨著巨大的挑戰。雖然我國擁有規模龐大且較為完備的工業體系,但面對國際上出現的“單邊主義”“去中國化”動向等不利形勢,都會對我國參與國際經濟循環產生負面影響。再加上現階段我國工業生產中部分核心技術還依賴其他國家,因此,如何激發國內消費市場需求潛能成為迫切需要解決的一個難題。面對國內外的一系列挑戰,我國提出要發揮國內市場優勢,構建一套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新的經濟發展格局。
首先,就國內經濟發展情況而言,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解放了生產力,國民經濟獲得飛速發展。當前,我國綜合國力穩居世界前列,國際地位和影響力也大大提高。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商品消費第二大國,就當前我國經濟發展來看,已基本具備國內循環的條件。從生產和供給方面而言,我國擁有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工業體系,工業種類眾多,是世界上唯一擁有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從市場消費來看,我國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國,人口眾多,且其中60%的人群已達到中等收入水平,這些都為構建大規模的消費市場奠定基礎。[1]總體而言,我國工業生產已經發展到了后期,不論是生產、供給還是消費都已經達到實現國內經濟循環的條件。尤其是近幾年我國科學技術發展突飛猛進,出現了電子商務、數字經濟等新型的交易方式,為市場消費提供極大便利,從而進一步提高了生產、供給、消費的水平和能力。
其次,從國際發展形勢來看,世界經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后獲得一波高速發展,推動經濟全球化進程的主力是西方國家。這些國家憑借自身優勢,在世界經濟發展中起著重大作用。現階段,我國雖然綜合國力位居前列,但實際上我國很多企業都處于產業鏈中下游的水平。另一方面,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貿易保護主義、孤立主義等不良勢力抬頭,導致世界貿易格局不穩定性增強。
最后,就實際情況而言,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并在全球范圍內愈演愈烈且迅速蔓延,世界經濟受到巨大沖擊。我國各行業也受到嚴重沖擊,國內生產鏈、供應鏈遭到破壞。雖然我國在疫情防控方面獲得巨大突破,但市場經濟仍然存在不穩定性。從國際層面看,當下全球貿易的供應鏈遭受嚴重沖擊,世界經濟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無法正常運行。同時,中美經貿摩擦升級,中國企業處于一個艱難的發展處境,美國對中國企業進行打壓,嚴重阻礙了企業發展。中國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嚴峻的外部環境。因此,為了保證中國經濟高質量穩步增長,中國政府不得不自主創新,擴大國內市場。
循環經濟就是指經濟發展呈現閉環狀態的一種形式。國內大循環指國內社會進行的一系列生產、分配、消費、流通活動都集中在國內市場。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生產能力獲得顯著提升。20世紀90年代,全球金融危機給我國敲響警鐘,提醒我國不能過分依賴國際市場。[2]當時我國就意識到必須擴大內需,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現階段,我國積極提倡國內經濟大循環,擴大內需,滿足內部市場,提高內需質量。這樣不僅能夠有效應對國際經濟危機對我國經濟發展的沖擊,還能激發國內企業的創新精神,提高國內企業的綜合實力和競爭力。
堅持國內大循環的主體地位是當前我國面對外部環境變化和經濟發展情況做出的戰略調整。注重國內經濟循環建設,并不意味著忽略國際循環。國際循環對我國經濟發展具有獨一無二的作用,一方面要積極擴大內部市場,另一方面也要繼續提高國際循環的質量,鞏固其地位。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實施走出去和引進來的戰略決策,這是基于當時國情做出的,這一決策也確實促進了我國經濟的飛速增長,加速了我國積累資本的步伐。總而言之,每個國家經濟的發展都離不開國內和國際兩個市場的共同作用。面對新形勢,我國應該積極推進國內產業創新升級,加大人力、物力、資金各方面的投資,研發能夠適應國際變化的工業體系,以全新的姿態融入經濟全球化,參與國際分工。
經濟循環發展包括國內和國際兩個方面,二者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共同體。首先,國內大循環是國際循環的前提和基礎,只有保證國內市場的穩定,才能夠更好地適應經濟全球化的趨勢,參與國際分工,才能更好地吸引外資,提高參與國際循環的質量和動力。高效穩定的國內大循環能提升本土企業的競爭力和影響力,同時能夠優化國民消費結構,提高居民消費能力,并能在一定程度上拉動進口。其次,國際循環的穩定發展能夠保證國內經濟的健康發展。深入參與國際分工,不僅能夠為居民提供更多就業崗位,擴大企業生產規模,提高居民收入,而且能夠引進國外先進技術,有利于學習西方先進管理經驗,提高本土企業管理水平,進一步促進我國企業結構的優化升級。
近些年,我國科學技術水平獲得飛速發展,在部分信息領域(如人工智能、數據化技術、5G)都取得顯著成就,盡管如此,我國在部分核心技術上仍然存在一些技術瓶頸,出現“卡脖子”的現象,這就導致在世界價值鏈中,中國很難躋身于高層次水平,削弱了中國的話語權。造成這些技術問題的原因有很多,有的是因為部分關鍵性材料無法達到指定標準和性能,十分依賴外國進口;有的是因為一些核心技術、關鍵性器件不達標,無法達到滿意效果,因此當限制出口時就會影響企業生產發展,例如2020年美國對華為的制裁就是如此。因此,我國要重視科技創新,提高對關鍵領域的自主控制能力。
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世界經濟呈現出持續低迷的狀態,我國在擴大外需上面臨巨大難題。因此,我國明確指出要充分挖掘國內市場消費潛力,擴大內需,提高居民消費能力,帶動消費市場發展。首先,要創造一個良好的消費環境,這樣才能夠增強消費者對市場經濟的信心,提高消費欲望,尤其是在當前時期,更要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改善消費環境。其次,促進居民就業,穩定就業形勢。只有保證居民穩定就業,才能夠讓消費者對收入持樂觀態度,從而促進消費增長,擴大內需。最后,要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國家為居民提供可靠保障,促使居民敢于消費、樂于消費。我國人口眾多,消費能力潛力巨大,可挖掘的消費市場空間還很大。
各級政府籌集資金的主要方式就是發行債券。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資金需求也在不斷增加,因此地方政府對于一些公共建設、民生建設等事務通常將債券作為經濟來源。同時,隨著大量融資機構的興起,政府的舉債規模逐漸擴大,隨之而來的償債壓力也愈來愈大。然而,地方官員一般情況下任期較短,因此很多政府性債務無法還清,最終導致償債風險增加。地方政府債務壓力過大造成的問題是不可忽視的。所以,部分債務的擴大就成為了雙循環經濟發展路上的“灰犀牛”。[3]
首先,改善民生。第一步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是擴大內需、促進消費的保障。針對民生領域,如公共衛生、教育、生態、醫療等加大投資力度。第二,加強對新型基礎設施的建設。當前,遠程辦公、現代物流等領域發展迅速,能夠有效緩解疫情背景下的社會發展停滯狀態。國家要抓住契機,加大對互聯網、智慧城市、現代物流基地等基礎建設的投資力度,進而推動產業的轉型升級。
其次,擴大國內消費市場。現階段我國處于消費轉型升級時期,應時刻保持發展的眼光看問題,制定長遠計劃,促進消費升級。第一步要完善就業政策。就業是保持居民購買力的保證,是最大的民生。宏觀上,政府要制定科學的經濟政策,加大調節力度,保持就業前景的穩定。另一方面,針對醫療、養老等社會問題,要加快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此外,要制定和落實居民消費的中長期計劃,制定相關消費支持政策,促進居民消費,減輕中低收入人群的負擔,保持供給和消費二者的動態平衡。
堅持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就必須創造良好安全的營商環境,充分發揮我國市場優勢。優化營商環境是一項基礎工程,歸根結底要立足實際,全面深化改革,解決主要矛盾和問題。一方面,要利用我國市場規模龐大、消費潛力大的優勢,以及在疫情防控工作的成就率先實現經濟復蘇,保持居民就業穩定。同時,要加大監督管理,規范市場行為,提高市場服務能力。另一方面,要提高對外開放的水平。立足于國內市場,為跨境貿易與合作提供便利,優化營商環境,實現走出去和引進來的有機結合,提高我國國際地位,確立我國在參與國際分工中的新角色,與全球共享我國市場,保證生產、供給、消費的穩定。優化市場環境是一場持久戰,因此,必須做到統籌國內國外兩個市場,保證各方積極協調配合,全面深化改革,提高國家綜合實力和競爭力。
新發展格局不是“閉門造車”,而是開放的國內國際雙循環。堅持對外開放是我國融入全球價值鏈的一個重要方式。近年來受惡劣形勢的影響,全球經濟發展緩慢。因此,我國提出構建“雙循環”的經濟發展模式,但并不是完全依靠國內大循環,還必須堅持對外開放,積極拓展國際市場。一方面,要采取措施保持外貿基本穩定,在此基礎上爭取擴大出口,加大與各國宏觀層面的協調工作。另一方面,要加大與各國合作力度,就現階段國際產業鏈的發展情況而言,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可能僅憑自己生產全部商品,因此,必須強化國際產能合作,積極拓展國際市場。尤其是在疫情肆虐的背景下,更應該推進國際產業復工復產,加快經濟恢復。同時,我國可以結合“一帶一路”的倡議,與沿線國家和地區建立多層次的合作,科學分工、開拓創新、加快經濟增長。需要注意的是,必須統籌好開放與安全二者的關系,開放程度越大,越要重視安全,提高自身風險監管、防控能力。
首先,要推動供應鏈的優化升級。第一步,要加大投資,積極發展技術密集型產業,在保證經濟穩步增長的同時,推動高端制造業健康發展,生產高質量、多元化的產品,滿足消費市場升級的需要。從而實現其優化升級,提升綜合實力。在保證營商環境良好安全的基礎上更好地吸引外資,拓寬資金來源,促進全球產業鏈升級。
其次,構建“以內為主,內外結合”的產業體系。[4]借助進口替代、增強內生能力等方式減少對外依賴,實現內部資源整合,加大科技創新力度,提高核心技術水平,尤其是在關鍵技術、部件的生產創新上,提高中國在全球供應鏈上不可取代的地位。
最后,加大科技投資。當今社會科技和產業才是國際競爭的關鍵,科技與產業是相互促進的關系,產業為科技發展提供必要資源,科技又為產業的升級提供技術支持。因此,要想占據有利的國際地位,就必須提高對科學技術創新的重視,在鞏固傳統工業的基礎上,積極發展新興產業。
綜上所述,“雙循環”的經濟增長模式是我國為適應國內外復雜環境而提出的具有時代性、創新性的戰略決策。從理論層面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具有豐富的科學內涵,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中的重要思想成果。從實踐層面來看,構建新發展格局有利于破解擴大內需、優化供應鏈、產業鏈的難題。因此,既要保證積極擴大國內消費市場,保持經濟穩定發展,又要重視國家合作,積極參與國際分工,促進全球經濟的恢復,形成國內大循環與國際循環優勢互補、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