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健
(百色學院,廣西百色 533000)
設施農業是現代農業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一種先進、高效的農業生產方式,有著高投入、高產出、高收益的特點,并且可不受季節影響,全年均可生產。設施農業的發展水平是農業現代化程度的主要體現,也是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升級轉變的重要手段。雖然我國的設施栽培具有悠久的歷史,各類設施農業的總面積也穩居世界第一,但各類設施設備較為簡易,栽培管理水平較低,特別是與發達國家相比,經濟效益存在相當大的差距。這主要是因為設施農業的發展需要大量專業人員作為技術支撐,而我國開設設施農業相關專業的院校較少,難以滿足我國設施農業發展所需。因此,必須加大力度培養具有設施農業相關專業的節能人才,才能滿足我國現代設施農業的發展需求,為我國農業真正實現現代化、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提高我國農業的國際競爭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谖覈O施農業快速發展和人才緊缺的形勢,百色學院于2014 年正式開設設施農業科學與工程專業,成為廣西唯一開設該專業的高校。目前,設施農業科學與工程專業是廣西高校特色專業、自治區一流專業,主要立足廣西、面向全國、輻射東盟,服務于現代農業發展需要。設施農業科學與工程專業主要是為滿足廣西農業產業的發展需求而設立的,對實踐性的要求較高,故在人才培養中需要進行高效實用的實踐教學。作為處在發展初期的新專業,設施農業科學與工程專業需要不斷解決學生實踐技能和創新能力培養相對薄弱的問題。為了進一步提高該專業的教學質量,需要對實踐教學體系進行深入研究與實踐探索。本文就百色學院設施農業科學與工程專業在發展過程中如何探索構建實踐教學體系進行探討。
“新農科”發展的背景主要是要面向我國農業農村發展的新局面,以及高等教育強國戰略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新需求,不斷拓展農業學科的內涵,構建符合時代發展需要的高等農業教育新理念、新模式,增強我國高等農科教育的國際競爭力,把我國建設成為高等農科教育強國[1]。
我國高校設施農業科學與工程專業經過20年的發展,已經取得了矚目的成績,但是大部分開設此專業的高校都屬于傳統的農業大學,這些高校在教與學的過程中會更加注重于課堂理論,而往往對實踐教學不夠重視,結果導致設施農業科學與工程專業的畢業生的社會實踐能力不能滿足現實需要,實踐教學體系中的一些薄弱環節已經日益成為設施農業科學與工程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實現過程的瓶頸。因此,完善、加強并不斷優化其實踐教學體系顯得尤為必要[2]。為此,我國各高校在吸收國內外先進教育理念的基礎上,高度注重以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為目的農科類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研究及實踐,取得了豐碩成果。
大連大學積極探索構建了培養應用型人才目標的多元化實踐教學內容體系,將實踐教學按不同側重點劃分,包括綜合實踐體系、課內實踐教學體系、創新教育體系等,并根據不同的教學目標劃分相應的實踐教學內容[3]。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建立了“以復合型能力培養為核心,拓展時空、匯聚資源、點面結合、項目帶動”的實踐教學培養新模式,并經過實踐證明該模式很好地解決了工科、農科知識在教學過程中的高度銜接問題,使畢業生能更好適應社會對復合型人才的需求[4-5]。山東農業大學探索了多元化的實踐教學模式,創建了“實驗室基礎實習—實訓基地專業實習—企業頂崗實習”三位一體的實踐教學體系,并積極探索多元化的實踐教學模式,在提高大學生實踐動手能力的同時增強其科技創新能力,并在大學生就業方面明顯促進了社會經濟效益的提高[6]。衡陽師范學院通過不斷探索研究并實踐,形成了立體化、多層次、開放式的實踐教學體系,在實踐教學過程中能充分調動學生的探索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7]。華中農業大學作為全國有名的農業高校,構建了六段式“梯階式漸進型”實踐教學體系,解決了人才培養中存在的學生實踐動手能力不強、部分實踐教學環節與社會需求脫節等較為突出的問題,符合設施農業科學與工程專業多學科交叉特點,使農業科學與設施的結合度更加緊密,能更好安排實踐環節,有效提高了人才培養的質量[8]。
百色學院設施農業科學與工程專業在2014年開設以來,積極探索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并不斷進行完善。該專業的初始定位主要是立足于廣西,且是應用型專業,因此在修訂人才培養方案時,實踐教學的比重一直較大,但未能形成一個規范的體系,學生實踐操作能力不足。而且,經過幾年的發展,專業對口的專任教師數量仍遠不能滿足教學需求,實踐教學團隊較為單一,也不夠專業,畢業生的能力難以全面符合社會發展的需要。同時,校企合作的模式還較為單一,企業的參與度不夠,學生參與企業或社會的工作實踐的機會相對較少。此外,實踐教學基地的建設還不完善,學生在基地實踐的機會仍不多,不少基地未能真正發揮其在實踐教學中的作用。針對設施農業科學與工程專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這些突出問題,我們在探索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過程中采取了以下針對性的措施。
廣西屬于亞熱帶氣候,北回歸線貫穿其中,具有良好的光、溫條件,水資源也充足,具有發展農業的多項資源優勢,重點發展秋冬“北運”蔬菜、反季節蔬菜和無公害蔬菜生產,己成為全國重要的蔬菜生產基地和全國“南菜北運”主要基地之一。而百色依托右江河谷區域優勢,是廣西重要的蔬菜生產基地。目前,設施作物栽培主要以設施蔬菜為主,但是目前廣西設施蔬菜的面積較少,設施農業科學與工程專業的發展剛剛起步,還難以適應新時期農業發展的需要,培養符合地方需求的專業性人才。
人才培養方案是本科教學航標,因此制訂人才培養方案,并且根據專業的發展和企業對人才需求的變化而適時地修改人才培養方案是本科工作的重中之重。百色學院設施農業科學與工程專業的設立主要適應現代農業發展需要,植根百色、服務廣西、面向全國,對接東盟,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具有百色精神特質、較強的創新意識、創業精神和實踐能力,熟練掌握設施農業、園藝學、農業工程等方面的專業基本理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掌握與廣西氣候特點相適應的熱帶、亞熱帶特色作物栽培的專業知識與實踐技能,具備獨立思維、社會活動、交往能力、良好的科學文化和心理素質、較強的創新創業意識,能在設施農業、特色作物生產相關企事業單位從事作物栽培、設施設計與建造、植物保護、農業園區規劃設計、現代農業經營管理、農業技術推廣與開發等工作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在課程設置上,增加“熱帶亞熱帶特色作物栽培”“無土栽培”“食用菌栽培”等符合當地實際的設施栽培課程;在學分設置上,本專業學生須按照培養計劃的要求不斷修改完善各類課程和環節,2022年修訂并逐步完善了OBE理念的人才培養方案,把總學分由原來的174.5 學分降低到目前的162 學分,其中實踐學分由49.5 降至40(必修32 學分,選修8 學分),占比則由28.4% 降至24.7%,雖然實踐學分的比率比之前低,但實踐課程體系的設計更為合理,實踐內容形式更為多樣化。根據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要求,注重實踐性教學環節,提高實踐性教學質量,進一步增強學生實踐操作能力。本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分為各平臺實踐課程、公共實踐、專業實踐和創新創業實踐,分別由必修和選修實踐模塊課程。主要實踐教學環節包括無土栽培、食用菌栽培、土壤肥料學實驗、植物病蟲害防治實驗、植物組織培養、入學與畢業教育、安全教育、軍事技能、形式與政策、勞動教育(含社會實踐)、實驗室安全教育、設施農業綜合技能訓練、設施農業課程設計、植物及病蟲草害識別野外實習、專業見習、生產實習、專業實習、畢業論文(設計)、創新創業實踐。實踐的形式更加多樣化,各門課程的學分、學時、開設學期設置也更為合理,有助于學生掌握更為豐富的實踐技能。
實踐教學是高等院校人才培養的重要組成部分,特別是目前我國特色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面臨的新機遇與新挑戰,以及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高等教育強國戰略的新需求為背景,推進農業學科與其他相關學科的深度交叉和融合,把我國建設成為高等農科教育的強國。因此,高校要培養的不僅是在專業方面訓練有素,而且要具有廣闊視野、才能比較全面綜合、能夠應對社會發展需要的學生。所以,各高校要切實轉變人才培養理念是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提升人才培養質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首要之務,要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作為學校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9-10]。
百色學院設施農業科學與工程專業依托區域優勢及政府的支持,通過專項經費引進培養國內外優秀專任教師、聘用企業技術人員或其他高校教師來校兼職任教,并定時邀請校外專家來校訪問交流,從而實現教師隊伍的多樣化。同時,專任教師通過到企業掛職鍛煉或者考取相關的職業資格證書,逐步增加其實踐經驗。近年來,設施農業科學與工程專業引進具有博士學位的青年教師6 人,聘用企業兼職教師3 人,青年教師到企事業單位掛職鍛煉8 人次,其中有8 人是“雙師型”教師。目前,該專業實踐教學團隊人數已達15人。
本專業立足于百色右江河谷獨特的氣候優勢,結合經濟社會發展需要、辦學定位和現狀,并廣泛征求教育專家、政府及企事業單位多方人士的意見,確立了培養實踐應用型地方人才、適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辦學思路。為進一步明確企業典型工作崗位的職業能力要求,以及相關崗位或崗位群需要的知識和技能,分析企業對百色學院設施農業科學與工程專業人才的需求,對專業進行準確定位,確定專業的培養方向,探討創新校企聯合培養人才模式,本專業專門邀請了11名來自廣西不同企業的設施農業行業技術專家進行相關研討。目前,百色學院已經與廣西長江天成農業集團、廣西金穗農業集團等達成了聯合培養意向,開展以校內實踐教學為主、企業或社會實踐教學為輔的實踐教學,可以學生到企業去,也可以企業技術人員到學校來開展相關實踐教學活動,也可邀請企業專家每年定時來授課,讓學生參與企業或社會的工作實踐,真正獲得真才實學。
學校根據這些合作企業的用人要求制訂相關標準,共同選拔該專業的優秀學生,相當于“訂單式”地培養定向人才。學校主要承擔著了解企業需求,針對性培養學生的專業素養、專業知識、專業技能,而企業負責發展規劃、團隊協作等方面的教育工作。通過定向培養,能夠幫助學生盡快完成角色轉變,投身行業發展,幫助企業減少培養時間、提高選人用人效率。
設施農業科學與工程專業是因現代農業發展而興起的一個兼顧工科和農科的專業,它以現代先進科技為依托,為其提供先進的基礎設施,其經營模式主要是通過產業化,在人工干預的最適環境條件下,實現高效率及可持續發展的現代農業生產管理體系。該專業無論從知識密集結合,還是從技術創新角度上都是新興且有活力的學科,涉及面較廣,具有很強的實踐性。作為高校,如何在教學探索研究過程中不斷完善這一專業,構建適合自身發展的實踐教學體系,不斷提高辦學質量,以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是設施農業科學與工程專業發展中的重要課題[11]。
要培養應用型、復合型的人才,實踐教學基地是最為直接、重要的場所,是掌握實踐技能的重要載體[12]。百色學院設施農業科學與工程專業依托區域優勢,在現有基礎上對各類校內外實踐教學基地進行逐步完善。目前,圍繞設施農業科學與工程專業而建設的專業實踐教學教學基地已達15個,硬件設施也每年都得到改善,管理體制、轉換運行機制也做好相關規劃,重點抓好教學實踐基地的軟件建設,充分發揮了教學實踐基地在教學中的基礎性作用。
設施農業科學與工程專業自2002年正式列入我國本科專業目錄以來,經過20年的發展,越來越多的高校根據各自的地域農業特色開始設立此專業,獲得了豐碩的成果,也遇到了不少限制其發展的問題。在“新農科”背景下,在百色這樣一個經濟相對落后但農業資源較為豐富的革命老區,百色學院設施農業科學與工程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仍需不斷地探索與實踐,相信在這一過程中,通過不斷結合其他各個地方院校,取長補短,結合當地實際,不斷研究與探索設施農業科學與工程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建設,利用自身有限資源,創新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構建出符合自身實際發展的實踐教學體系,為西部地區脫貧攻堅及鄉村振興發展提供更強有力的人才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