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包信和
中國科學院院士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
人才是主體性驅動,教育發展需要以人才為基礎,科技創新離不開人才實踐。中國科大充分利用各類人才政策,通過“墨子論壇”等多種形式,結合院士工作室、大師講席等引智計劃,持續吸引海內外高層次人才來校工作;同時注重引育并重,深入實施“學術領軍人才培養計劃”“青年創新促進會”等支持計劃,探索青年人才體系建設,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當主角;充分利用國家研究中心、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等重大科研平臺,為人才搭建沒有天花板的事業舞臺,充分發揮人才的原始創新力。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托,瞄準“雙一流”,成立“雙一流”建設領導小組、工作小組和監理委員會,統籌推進“雙一流”建設,加快推進“建設一流師資隊伍、培養拔尖創新人才、提升科學研究水平、傳承創新優秀文化、著力推進成果轉化”五大建設任務,如期完成“雙一流”建設周期目標。當前,學校將“雙一流”建設方案與“十四五”規劃有機貫通、一體推進,加快新一輪“雙一流”建設。
教育奠定基礎、科技彰顯實力、人才推動發展,三者協同配合對提升國力至關重要。新時代新征程,我們要將“一體化部署”落實到高校立德樹人、攻關創新的根本任務中去,努力建成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

王貽芳
中國科學院院士
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 研究所所長
作為中國粒子物理實驗的開端,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從1984年開始建設到計劃2030年退役,差不多使用50年,是非常高性價比的科學設備,目前當然也面臨激烈的國際競爭,需要繼續努力,爭取取得重大的科學成果。
大亞灣實驗發現新的中微子振蕩,下一代的江門中微子實驗將繼續研究中微子的性質,科學目標包括中微子質量順序、中微子混合參數精確測量和超新星中微子、地球中微子、大氣中微子、不活躍中微子等,可以預期,10年至20年以后,中微子振蕩的問題都會被解決。
現如今,我們對基本粒子及其相互作用的進一步認識需要新的加速器,作為新物理的最好窗口,研究希格斯粒子也需要新的實驗手段或者說加速器,從技術和性價比、實現科學目標來說,中國科學家提出的環形正負電子對撞機都是最佳選擇。此外,環形正負電子對撞機還具有高亮度、可升級、多用途等優點,未來可升級為質子對撞、電子-質子對撞、重離子對撞等多種可能。
與此同時,中國建設環形正負電子對撞機對技術發展會有巨大推動作用:一是推動國內已有的技術可以更上一層樓,包括精密機械、超高真空、高精度磁鐵、高功率微波、高速電子學、自動控制、大數據、人工智能、計算機與網絡等;二是推動超導高頻腔、微波功率源、低溫制冷、超導磁鐵等技術實現國產化;三是推動高溫超導、新型加速原理實用化、等離子體加速等變革性關鍵技術實現突破。

鄔江興
中國工程院院士
復旦大學大數據研究院院長
現如今,4G和5G已經得到廣泛應用,6G還有必要研發嗎?這是很多人的困惑。
在我看來,如果用一句話來形容6G的重要性,我認為6G將改變世界。這個改變是建設性、包容性的改變,是用科技創新的力量,彌合數字鴻溝、連接信息孤島、兼顧各方訴求、以智慧化賦能可持續發展。
為何對6G如此自信?首先,6G不僅能提供50倍于5G的峰值傳輸速率,還可以將4G時代人與人的高速互聯、5G時代人與物的廣泛連接,拓展到“人機物智”的充分連接、各種制式網絡的包容連接、全球范圍的無縫連接,助力人類社會實現“萬物智聯、數字孿生、智慧涌現、健康有序”的美好愿景。
其次,6G將創建底座網絡,也就是構建一個“網絡之網絡”、一個服務網絡的網絡基礎設施,可以把各種制式的網絡融合到一個全新的基礎網絡環境里面,支持多種網絡體制及業務以應用模態方式共生共存。6G將為全球數字未來提供一套“公共服務”,不同訴求將在其上聚集成安全可信、合作多贏的共同體。
作為面向2030年之后全維空間智能網聯基礎設施的重要支撐技術,6G可實現更為廣泛的空天地海連接,實現更高速率的跨界融合與場景智聯,提供更具有彈性、韌性、安全內生的基礎網絡服務。因此,6G不會再沿襲傳統的幾近瘋狂的追求性能提升的理念,而是著力探索可持續健康發展的新路徑、新范式。

譚鐵牛
中國科學院院士
南京大學黨委書記
在今年南京大學建校120周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給我校留學歸國青年學者回信,勉勵我們在堅持立德樹人、推動科技自立自強上再創佳績,在堅定文化自信、講好中國故事上爭做表率。我們將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殷殷囑托,全面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加快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著力發揮教育、科技、人才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作用,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貢獻南大智慧與力量。
一是深刻領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這一論斷的重大意義。黨的二十大報告將教育、科技、人才集中進行專章論述,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既強調了三者之間的有機聯系,又強調了三者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中的重要作用。
二是準確把握“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這一論斷的深刻內涵。這一論斷既充分說明了教育、科技、人才三者作為一個整體的重要地位,又賦予三者各自不同的歷史使命,構成了相互區別又相互依存的有機統一體。
三是全面落實“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這一論斷的實踐要求。南京大學作為國家重點支持的“雙一流”建設高校,將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科技人才工作重要論述,全面落實這一論斷的實踐要求,加快建設讓黨放心、讓人民滿意的具有中國特色、南大特質、時代特點的世界一流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