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婷婷

任志剛
危難時刻,敢于擔當,4次深入新冠肺炎抗疫一線,他是最美逆行者;敏思好學,敢為人先,他在醫學科研沃土上深耕,積極推動創新成果轉化,為肝病治療帶來了新技術、新策略。他就是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感染性疾病科副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任志剛。
任志剛出生于人口大省河南,這里的高考人數一直都以多著名,是真正的“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當年他以621分的高分考取了河南省唯一一所“211”大學——鄭州大學,在這里開始了臨床醫學專業5年的初步學習,于2009年榮獲“河南省優秀畢業生”,為進一步深造打下了扎實基礎。
“當時鄭樹森院士在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任教,我慕名考取了他的碩士研究生,之后又一直跟隨鄭院士完成了博士階段的學習,于2016年榮獲‘浙江省優秀畢業生’。”任志剛介紹。
俗話說,名師出高徒。鄭樹森院士是國際著名的肝膽胰外科和器官移植專家,是中國第二次肝移植浪潮的推動者和多器官聯合移植事業的開拓者。在他的悉心指導下,任志剛不僅出色完成了相關領域理論知識的學習,也見識了真正的學者之風。“鄭院士白天手術,晚上陪我們改PPT,從早上7點干到晚上12點甚至1點,他這種拼搏精神令我們每個人動容、佩服。不論是做手術還是做學術,鄭院士都非常嚴謹認真,我們打心底敬仰他。”任志剛回憶說。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在鄭院士等業內優秀學者的引領下,經過多年的攻堅克難,任志剛的科研之路越走越順,取得了諸多可喜的成果:他入選2021年度河南省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中原千人計劃”中原青年拔尖人才,主持傳染病防治國家科技重大專項課題(優秀結題,入選國家“十三五”優秀科技成果展),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子課題、中國博士后基金特別資助等國家級課題6項;發表學術論文77篇,以第一或通訊作者在《先進材料》(Adv Mater,IF: 32.09)、《腸道》(Gut,IF: 31.79)、《軍事醫學研究》(Mil Med Res,IF: 34.92)、《尖端科學》(Adv Sci,IF: 17.52)等發表《科學引文索引》(SCI)論文45篇(IF>15論文10篇),總影響因子近400,總SCI引用超1370次。
因成績突出,任志剛榮獲第21屆國際肝移植大會青年科學家獎,第七屆中國醫師協會感染科醫師大會優秀論文獎一等獎,2022年河南醫學科技獎一等獎,2019年河南醫學科技獎一等獎,河南省技術發明獎三等獎,河南省第五屆自然科學學術獎一等獎等;還被評為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首屆“十大杰出青年”,河南省衛健委第二屆“十大杰出青年”。
任志剛做科研有鮮明的原則、明確的方向,他堅持“以臨床需求為導向,科學問題為核心,突破技術瓶頸,實現基礎研究向臨床轉化”的宗旨,開展聚焦肝硬化、肝癌等肝病的演變機制及靶向治療的創新性研究,所獲成果對肝硬化、肝癌的成功診斷和有效治療意義重大。
目前肝硬化是全球第11大常見的死亡原因,肝癌是第16大主要死亡原因。任志剛基于臨床多中心、大樣本腸道微生物組前瞻性研究,建立了早期肝癌和晚期肝癌的診斷模型并實現了跨區域取證,為肝癌的早期診斷和尋找新型有效的治療策略提供了新思路;率先鑒定的早期肝癌獨特的無創診斷標志物,為肝癌的早期診斷提供了新工具。這對于提高肝硬化及肝癌的生存率,降低死亡率有重大意義。
“腸肝循環”和“肝臟-微生態”軸緊密聯系著肝臟功能和腸道功能,在肝硬化、肝癌等肝病的演變中起著關鍵作用。任志剛前期發現,肝臟缺血預處理改善移植肝損傷可以促進腸道微生態的恢復,進而通過微生態-肝臟軸的正反饋作用進一步促進移植肝功能的改善;腸道微生態對肝移植急性排斥反應更為敏感,腸道微生態變化可用來預測肝移植后早期急性排斥反應。隨后,基于前期肝癌患者的臨床大數據分析,任志剛提出腸道菌群紊亂通過調控血清膽汁酸代謝參與了肝癌的進展,并預示不良結局。隨著進一步探索腸道菌群紊亂促進肝癌進展的作用機制,任志剛提出靶向調控腸道菌群的干預策略通過調節肝臟代謝抑制肝硬化肝癌的演變和進展;靶向腸道菌群-代謝軸可作為肝硬化肝衰竭治療的切入點。這一系列新理論,為探索肝硬化、肝癌等肝病演變的新機制奠定基礎。
基于長期研究,任志剛證實靶向脂肪酸代謝藥物曲美他嗪可顯著改善肝硬化肝衰竭患者結局。曲美他嗪治療慢加急性肝衰竭的臨床新適應癥已授權國家發明專利,獲得美國FDA批準的“孤兒藥”地位,成為國際上第一個治療肝硬化肝衰竭的新藥物,成功實現了基礎科研的臨床轉化。隨即任志剛創新性提出化療藥物納米化治療肝硬化肝癌,發揮了優異的抗肝癌作用,同時有效避免了基于鉑的藥物所引起的全身毒性。這一系列創新性研究為肝硬化、肝癌的治療提供了新策略和新手段。任志剛作為第一或共同第一作者已將以上成果發表在納米醫學頂級期刊《先進材料》(Advanced Materials)等。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距今已有3個年頭,3載抗疫風雨路,涌現出無數青春志士的逆行身影,作為感染科醫生,任志剛4次深入河南省疫情防控一線,直接參與救治和科研攻關,為我國疫情科學防控作出了重要貢獻。
阿茲夫定片是國內首創的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抗艾滋病毒口服藥物。因其具有廣譜抑制RNA病毒復制的作用,而新冠病毒同屬RNA作為遺傳物質的病毒,故這類藥對新冠病毒有抑制作用。作為相關項目的主要研究者,任志剛不僅參與了阿茲夫定治療艾滋病的臨床試驗研究,還參與了阿茲夫定片治療新冠肺炎的初期及Ⅲ期臨床試驗。
2020年正月,任志剛赴河南省駐馬店市和信陽市參與新冠肺炎的疫情防控,啟動了“阿茲夫定片治療新冠肺炎的隨機、開放、對照臨床試驗的初步研究”。初步結果表明,與標準治療組相比,阿茲夫定片可能會縮短新冠肺炎患者的核酸轉陰時間。因此,有必要進行更大樣本量的阿茲夫定片治療新冠肺炎的臨床試驗。
研究數據于2020年3月形成臨床試驗報告,研究結果在4月的國務院新冠肺炎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上發布和推廣,同期獲得國家三期臨床批件,后續獲得俄羅斯和巴西的國家三期臨床批件,國際多中心臨床試驗啟動。2020年7月,任志剛、余祖江教授聯合常俊標教授率先將阿茲夫定片治療新冠肺炎的研究成果發表在《尖端科學》雜志。
2022年1月初,河南省安陽市暴發新冠肺炎疫情,任志剛奔赴安陽,同時啟動阿茲夫定片治療新冠肺炎的Ⅲ期臨床試驗,這一項目是一個多中心、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的臨床試驗,累計入組116例新冠肺炎陽性患者。臨床試驗結果顯示:阿茲夫定可以抑制新冠病毒的活性,顯著降低病毒清除時間,明顯縮短病毒核酸轉陰時間,縮短患者癥狀改善時間,未見明顯的不良反應。
2022年8月9日,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國家中醫藥局辦公室發布《關于將阿茲夫定片納入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的通知》:為進一步完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抗病毒治療方案,經研究,將阿茲夫定片納入《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第九版)》。阿茲夫定片被納入《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第九版)》,標志著在新冠肺炎的臨床診治和科學攻關方面任志剛所在團隊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改寫了我國新冠肺炎的診療方案,為新冠肺炎的全球防控貢獻了積極的中國力量。
雖成績斐然,但身為青年醫生,任志剛深知自己肩負的是責任和擔當,傳遞的是信心與力量,守護的是生命和希望,他說:“青年醫學工作者還須努力學習,開拓創新,敢為人先,用最新的理論知識武裝頭腦,指導實踐。牢記科技為民的宗旨,潛心學術研究,推動科研成果的臨床轉化與應用。響應習近平總書記的號召,踔厲奮發,篤行不怠,乘勢而上,繼續奮斗,才能創造出無愧于黨、無愧于青春、無愧于時代的新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