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檸,王深義,韓 冰
(黑龍江省氣象臺,黑龍江 哈爾濱 150030)
黑龍江省土地遼闊,位于我國最北部,地處中高緯,經緯度跨躍大,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受西風帶環流系統和副熱帶環流系統交替影響[1],降水存在復雜的時空分布特征和季節、年際變化。 全省年降水量總的分布趨勢是東部多、西部少,中部山區最多。全省降水季節差異大,夏季降水量最多,約占全年總降水量的64%;冬季最少,約占4%;春季和秋季則分別占14%和17%。 長期以來,降水特征一直是人們關注的熱點,每一次降水極端偏多事件發生,許多專家學者、業務人員都會對其進行多角度、多方位的深入研究, 探討揭示不同區域和不同時間尺度降水的異常特征[2-6]。
2019年6月1日-9月10日黑龍江省平均降水量為562.5 mm,比歷年同期偏多6 成,為1961年以來歷史第1 位,導致嫩江、松花江、黑龍江、烏蘇里江四大江河均發生超警戒水位洪水。 汛期降水異常引發的洪水和洪澇災害,對農業生產、水利、生態環境等國民經濟造成了很大的影響, 本文通過對2019年黑龍江省汛期(6-9月上旬)降水的特征與歷史汛期的降水特征進行對比,深入分析2019年汛期降水異常特征,有助于揭示黑龍江省汛期的降水變化規律,為預報預測、災害風險防控提供參考依據。
每年的6-9月是黑龍江省降水的集中期,稱為汛期,降水量約占全年降水量的64%。 本文采用黑龍江省2019年及1981-2010年6月1日-9月10日83個地面觀測站的逐日降水資料,除北極村、大慶、七臺河3 個地面觀測站數據缺失70%以上外, 數據基本連續完整,站點空間分布相對均勻,能夠較好地代表黑龍江省各地區的極端降水特性。 經過整理與篩選后,確定選擇其中的80 個地面觀測站數據資料進行研究。
2019年6月1日08 時-2019年9月11日08時, 全省平均降水量為562.5 mm, 比歷史同期多55.2%(歷史同期362.5 mm)。 整體呈現南多北少,東多西少的態勢。 累計降水量超過800 mm 的站點有3個:鶴崗929.8 mm、綏濱837.7 mm、富錦830.2 mm;大興安嶺大部、大慶南部、牡丹江西南部及龍江累計降水量為221.8-383 mm;其它地區400.9-929.8 mm。與歷史同期相比,黑河南部、伊春、齊齊哈爾大部、綏化大部、哈爾濱大部、三江平原大部、牡丹江大部及杜爾伯特多4 成-1 倍以上;大興安嶺大部少1-3 成;其它地區多1-3 成(圖略)。
3.2.1 極端降水閾值
通過百分位閾值法[7-12]統計分析發現(圖1),黑龍江省汛期極端降水閾值分布在22.8-36.6 mm/d 之間,為中到大雨量級,平均為30.5 mm/d,相當于大雨量級,黑龍江省閾值分布不均,東西有明顯差異,西高東低,且呈現由中部分別向南北兩端遞減的趨勢。西部地區閾值較大,大部分站點高于平均值,其中青岡站閾值最大,為36.6 mm/d;東部大部地區閾值小于平均值,且呈零散塊狀分布在26.4-31 mm/d,個別站點的閾值明顯偏小; 極端降水閾值的最小值出現在大興安嶺北部,其中漠河站、呼中站閾值最小,為22.8 mm/d。

圖1 黑龍江省30 a 歷史同期(6月1日-9月10日)極端降水閾值空間分布
3.2.2 極端降水頻次和強度
2019年黑龍江省汛期極端降水頻次分布在0-10 d 之間(圖2a),分布極不均勻,齊齊哈爾訥河站頻次最多為10 d,綏濱、富錦站次之為9 d。呼中、新林、林甸、青岡4 站頻次為0,這4 個站并未在2019年汛期出現極端降水。 黑龍江省大部地區極端降水頻次超過4 d, 頻次分布較少的區域主要在大興安嶺、松嫩平原中部、三江平原南部及牡丹江局部地區。 如圖2b 所示,2019年黑龍江省汛期極端降水強度分布在0-79.7 mm/d 之間,黑龍江省大部地區極端降水強度超過40 mm/d,強度最大的是甘南站,強度最小的是呼中、新林、林甸、青岡4 站(強度為0)。 強度最大值與最小值之間差異較大,40 mm/d 以下呈零散的塊狀分布。

圖2 黑龍江省2019年汛期(6月1日-9月10日)(a)極端降水頻次空間分布和(b)極端降水強度空間分布
3.2.3 最大日降水量及連續降水日數
2019年黑龍江省汛期最大日降水量大部地區在50 mm 以上,其中北安、甘南、泰來、鶴崗、綏濱、雞東6 個站超過100 mm,最大為甘南170.4 mm,最小值出現在大興安嶺的呼中及塔河站,均在25 mm 以下,如圖3 所示。

圖3 黑龍江省汛期(6月1日-9月10日)最大日降水量空間分布
2019年黑龍江省汛期80 個地面觀測站平均最大連續降水日數為9.3 d, 其中鶴崗日數最多為23 d,全部出現在8月份;日數最少為4 d,出現在呼瑪、愛輝。
值得注意的是,極端降水閾值大,并不代表極端降水強度、極端降水頻次及最大日降水量也大,如:甘南站的極端降水強度、 最大日降水量均為各站最大,但極端降水閾值并不是最大,極端降水頻次也不是最多;綏濱、富錦兩站的極端降水閾值均處于低值區,但極端降水強度、極端降水頻次、最大日降水量卻并不處于黑龍江省低值區,相反,相比其它各站極端降水強度和最大日降水量均較大, 極端降水頻次也較多。
黑龍江省2019年汛期共出現異常331 站次,其中,8月出現最多,為139 站次,占總異常出現次數的42%, 其次為7月,104 站次, 占總異常出現次數的31.4%,6月和9月較少, 分別為48 站次和40 站次,占比14.5%和12.1%(表1)。 在本文中因黑龍江省2019年汛期結束時間為9月上旬, 故9月日降水量僅統計上旬數據資料,9月上旬黑龍江省降水出現異常的站次與整個6月出現異常的站次卻幾乎相當。

表1 黑龍江省汛期各月出現異常次數及占總異常次數百分比
通過統計分析發現,2019年黑龍江省汛期強降水過程發生的頻繁時段開始于6月下旬, 結束于8月末(圖4)。 強降水過程主要發生在7月下旬到8月中旬。 2019年6月13日、28日,7月21日、24日、30日,8月7-8日、15-17日、26日,9月7日共計12 d出現降水異常事件。 12 d 中黑龍江省71 個站次有暴雨發生,265 個站次有大雨以上量級降水發生。 7月中旬以后強降水過程發生頻繁,7月15日-8月26日黑龍江省平均降水量達344.7 mm, 占汛期平均降水量的61.3%。

圖4 2019年6-9月黑龍江省逐日降水量的時間序列(mm)
(1)黑龍江省2019年汛期降水呈南多北少,東多西少的態勢。 除大興安嶺大部外的其它地區均較歷史同期偏多,其中三江平原大部偏多1 倍以上;極端降水閾值在22.8-36.6 mm/d 為中到大雨量級,分布不均,西高東低,且由中部分別向南北兩端遞減;大部地區極端降水頻次達4 d, 最多為訥河10 d;極端降水強度超過40 mm/d,最大為甘南79.7 mm/d;部分區域最大日降水量超過100 mm, 最大為甘南170.4 mm;最大連續降水日數出現在鶴崗達23 d。
(2)極端降水閾值與極端降水強度、極端降水頻次及最大日降水量沒有明顯的正相關,如:甘南站的極端降水強度、最大日降水量均為各站最大,但極端降水閾值和極端降水頻次均不是最多。
(3)黑龍江省80 個地面觀測站共出現異常331站次, 其中8月出現最多, 占總異常出現次數的42%,其次為7月31.4%,6月和9月較少。
(4)黑龍江省2019年汛期強降水過程主要發生在7月下旬到8月中旬, 期間共計12 d 出現降水異常事件。 71 個站次降暴雨,265 個站次降大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