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安衛
(廣西防城港市防城中學 538021)
高中生物教學中應注重運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展示細胞膜結構模型,使學生對生物膜各個物質的空間分布有個更為清晰的認識與把握,在學生的頭腦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例1 如圖1為細胞膜的結構模型,①-③表示構成細胞膜的物質,a、b表示物質進出細胞的過程,則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

圖1
A.a和b表示兩種不同物質運輸方式,均和膜內外物質濃度無關
B.②為磷脂雙分子層,③為蛋白質,②和③構成了細胞膜的基本支架
C.①為糖蛋白,分布在細胞膜兩側,和細胞間識別和免疫密切相關
D.③為載體蛋白,種類和數量一定程度上能反映該細胞膜的功能
解析A項,a為自由擴散,和膜內外物質濃度有關,b為主動運輸,和膜內外物質濃度無關,錯誤;B項,②為磷脂雙分子層,是構成細胞膜的基本支架,錯誤;C項,①為糖蛋白主要分布在細胞膜外側,錯誤;D項,③為載體蛋白,其種類和數量一定程度上能反映該細胞膜的功能,正確.
教學中應做好DNA基礎知識的講解,使學生明確DNA的構成,尤其組織學生開展制作DNA雙螺旋結構模型實踐活動,激發學生學習熱情的同時,使其在制作過程中更好的掌握與理解DNA雙螺旋結構,明確DNA結構中各個部分之間的關系.
例2“制作DNA雙螺旋結構模型”中,若準備20個4種堿基塑料片,其中C、G、A、T分別為4個、6個、3個、7個,14個脫氧核糖和磷酸之間的連接物.40個脫氧核糖塑料片,100個磷酸塑料片,若干代表氫鍵的連接物,若干脫氧核糖和堿基之間的連接物,則( ).
A.能搭建脫氧核苷酸20個
B.搭建的分子片段中,每個脫氧核糖都和兩個磷酸相連
C.能搭建不同的DNA分子模型47種
D.能搭建出一個4堿基對的DNA分子片段
解析A項,脫氧核糖和磷酸之間的連接物只有14個,因此,能搭建脫氧核苷酸最多14個,錯誤;B項,搭建的分子片段中脫氧核糖和2個磷酸或1個磷酸相連,錯誤;C項,堿基對最多4個,因此能搭建DNA分子模型最多44種,錯誤.D項,根據DNA雙螺旋結構模型,在脫氧核糖和磷酸之間的連接物只有14個的條件下,DNA分子雙鏈片段最長有4個堿基對,正確.
有絲分裂,減數分裂是高中生物的重點、難點知識,尤其染色體數目、DNA數目在不同時期的判斷是各類測試的熱門考點.為使學生掌握相關的判斷技巧,應注重與學生一起分析不同時期染色體數目變化規律,通過在課堂上與學生互動,一起構建相關模型.
例3如圖2,構建的是生物細胞分裂與受精作用中核染色體數目或DNA數目變化的數學模型,則根據模型以下判斷正確的是( ).

圖2
A.b、c兩段表示染色體和DNA分子的數量變化
B.EF、KL、IJ段均不含染色單體
C.CD、GH及OP段染色體數目相同
D.OP段相對于AB段,核DNA含量增加
A項,b為DNA數目變化,c為染色體數量變化,錯誤.B項,EF為有絲分裂期末期、KL為減數第二次分裂末期,著絲點已經分裂,無染色單體.IJ包含減數第二次分裂前中期,有染色單體,錯誤.C項,CD段涵蓋有絲分裂前期、中期與后期,前、中期染色體數目和體細胞相同,而后期則體細胞染色體的2倍.GH段涵蓋減數第一次分裂前、中、后期,染色體和體細胞數目相同.OP段為有絲分裂后期,是體細胞染色體的2倍,錯誤.D項,OP段染色體數目是AB段的2倍,正確.
教學中為使學生更好的掌握細胞呼吸模型應注重多媒體技術的應用,為學生動態的展示主氧呼吸,無氧呼吸過程,使其牢記呼吸作用不同階段發生的場所,參加物質以及生成的物質,在其頭腦中構建清晰的模型,并展示如何運用細胞呼吸模型進行解題.
例4將不同濃度的氧氣通入一瓶混有酵母菌的葡萄糖培養液中,其產生的酒精和二氧化碳的量如圖3所示,根據圖中信息正確的是( ).

圖3
A.氧氣濃度為a、b時,酵母菌細胞呼吸涉及的酶均不同
B.當其濃度為c時,有2/3的葡萄糖用于酵母菌酒精發酵
C.氧氣濃度為b時,酵母菌細胞呼吸產生二氧化碳的場所是線粒體基質
D.氧氣濃度為a時,酵母菌細胞消耗[H]的過程伴隨著ATP的生成
解析A項,氧氣濃度為a時,產生酒精的量和釋放二氧化碳的量相等,表明酵母菌只進行無氧呼吸.氧氣濃度為d時無酒精生成表明其只進行有氧呼吸.無氧呼吸第一階段和有氧呼吸第一階段的酶相同,錯誤;B項,氧氣濃度為c時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分別為x、y,由圖結合細胞呼吸模型可知2y=6,6x+2y=15,得到x=1.5,y=3,酒精發酵的葡萄糖占2/3,正確;C項,氧氣濃度為b時,因生成二氧化碳的量多于產生酒精的量,表明酵母菌同時進行有氧和無氧呼吸,產生二氧化碳的場所分別是線粒體基質、細胞質基質,錯誤;D項,氧氣濃度為a時,產生酒精的量和釋放二氧化碳的量相等,表明酵母菌只進行無氧呼吸,其消耗[H]的過程在第二階段,其不產生能量,不生成ATP.綜上可知選擇B項.
高中生物教學中為使學生更好的掌握種群數量變化規律,應引導學生從數學視角分析不同時期同時數量之間的內在關系,構建對應的數學模型,深化學生理解的同時,使學生養成運用數學知識分析生物習題的良好習慣,促進其生物解題能力進一步提升.
例5通過對某生物種群數量進行連續13年的研究,計算出λ值(λ表示該種群數量是前一年種群數量的倍數),構建如圖4所示的種群數量變化模型,則以下說法不正確的是( ).

圖4
A.前5年生物的種群數量一直在增加
B.第11年至第13年,種群數量先減少后增加
C.第13年種群數量大于第10年的種群數量
D.第5年至第9年種群增長速率為0
解析A項,前5年的λ一直都大于1,表明種群數量一直在增加,正確.B項,第11年λ的值為0.5小于1,而第12年、13年λ的值為1、1.5,表明生物種群數量先減少后增加,正確.C項,假設第9年生物種群數量為x,則第10年生物種群數量為0.5x;第13年生物種群數量,0.5x×0.5×1×1.5=0.375x,顯然第13年種群數量小于第10年的種群數量,錯誤.D項,第5年至第9年λ的保持1不變,表明種群數量較為穩定,增長率為0,正確.
血糖平衡調節在維持正常的生理活動中發揮關鍵作用.血糖平衡調節的過程較為復雜,他與對象之間聯系密切.為使學生理解與掌握該部分知識,構建正確的血糖平衡調節模型.教學中應注重運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播放相關的動畫視頻,使學生搞清楚血糖平衡調節各對象發揮的作用,真正的掌握血糖平衡調節機理.
例6如圖5為影響人體血糖調節的因素及激素發揮作用的過程示意圖,其中字母表示物質,丙和丁代表不同細胞,則以下說法不正確的是( ).

圖5
A.正常機體內葡萄糖、神經遞質和胰高血糖素對胰島素分泌其影響作用
B.血糖濃度調節的方式是神經-體液調節
C.圖中下丘腦相應區域被破壞,完全喪失血糖調節能力
D.圖中抗體攻擊受體后引起的糖尿病是一種自身免疫病
解析A項,分析可知葡萄糖為刺激的感受器,而神經遞質為神經調節的信號物質,胰島素用于激素調節,正確;B項,圖中血糖濃度調節的方式為:感受器甲或乙→傳入神經→下丘腦→傳出神經→胰島A/B→產生激素→作用于組織細胞或靶細胞,因此其屬于神經-體液調節,正確;C項,有血糖平衡調節模型可知血糖濃度變化可給胰島a細胞或胰島B細胞產生直接刺激,因此下丘腦相關區域破壞時,血糖調節能力并未完全喪失,錯誤;D項,由圖可知抗體攻擊受體會導致組織細胞無法接受胰島素信號,影響血糖的正常攝取和利用,是一種自身免疫病,正確.綜上可知,錯誤的選項為C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