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云
“當你離開故鄉的時候,在某個夜晚,當你和李白一樣抬起頭看月亮的時候,那些早已刻在你DNA里的情緒,會被月光喚醒。”你聽過有人這樣評論李白的《靜夜思》嗎?
“最深沉的思念,反而是刻意的遺忘。”這樣描述唐詩中的分別,聽起來是不是很特別?
這些話都出自他的語文課堂。他叫高盛元,北京大學中文系碩士,高中語文老師。他講的是選修課,在嗶哩嗶哩網站上擁有四十多萬粉絲;他身上的標簽不多,卻讓許多人為唐詩,為語文課重新貼上了標簽。
有人這樣評論高盛元老師的課:“他的屏幕上只有詩,沒有注釋,但我全能聽懂。”詩歌在他的講述中,不再是一種韻律的堆疊,不再是深奧難懂的文字符號,而是變得溫暖可親。
高盛元老師講《淮上與友人別》中“君向瀟湘我向秦”的“向”字:“你不要以為這是一個簡單的動詞,它是有方向的,你是往北,我是往南,然后你會發現這個‘向’是有速度的。一句‘君向瀟湘我向秦’,大家可以感受一下距離拉開了,而這里的距離顯然不是物理上的距離,它給你的感受就是,我們兩個人一撒手就天涯永隔,這是心理上的距離。”高盛元老師的話像暗夜里一束明亮的月光,照亮了你心里的某個角落。那一刻,滿屏彈幕:“這首詩,我一下子就懂了!”
在高盛元老師的課堂上,你總是能在不經意間就被他帶入詩歌里所描述的畫面,那是有淚有笑、有呼吸有溫度的畫面。甚至有人說:“聽了他的課,會哭。”
高盛元老師講《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時,如是說:“你會感到一種莫大的孤獨,而帶給你這種感覺的就是江水,江水就是時間。一個孤獨的個體懸掛在巨大的時空之中,原本他的孤獨是有所慰藉的。我(李白)本來是有朋友的,人在世界上有朋友,就可以撞身取暖。可是,我的朋友已經走遠了,他的船已經消失在天的盡頭。這時,你會看到在天地之間的一個孤獨個體,留給李白的只剩下孤獨本身,再也沒有其他東西。”高盛元老師的話似乎是在解讀古詩,又似乎是在用另一種方式解讀生活。
在高盛元老師的講解中,總會有一個畫面、一句話、一種感覺,讓你猛然間心中一動。他講李商隱《無題·昨夜星辰昨夜風》中的詩句“昨夜星辰昨夜風”,引用顧城的《門前》來形容這種感覺:“草在結它的種子/風在搖它的葉子/我們站著,不說話/就十分美好。”將一份隱隱約約帶著甜蜜還帶著苦澀的愛情故事娓娓道來。聽他講兩個年輕人的愛而不得,聽他點評那句“昨夜星辰昨夜風”:“星辰和風是因為我們的相遇而顯得重要。我們需要共同保守的是這個秘密。但是他(李商隱)最后的感受是什么?他覺得,‘我’要去上班了,‘我’的整個人生像一株隨風飄轉的蓬草。什么叫蓬草?是無根的。他感受到人生的一種無根感,一種漂泊感。為什么?因為對他來講,愛是無根的,愛在他這里是沒有落地的。所以,他不斷地重溫‘昨夜星辰昨夜風’的感覺……盡管愛是不能落地的,可是昨夜的星辰和昨夜的風,對‘我’來說構成了一種永恒。”那一瞬間,我們懂了李商隱,也懂了一點點愛情。
彈幕評論道:“浪漫到渾身發麻。”“突然間熱淚盈眶。”……
聽完這樣的唐詩課,你會發現,原來我們骨子里都刻著一樣的“詩歌DNA”:那是流淌在我們血液里,氤氳在我們呼吸中的,一代一代從典籍和夢里傳承下來的詩的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