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磊 祁慧博 龍飛




摘要:以國家和地方生態環保“十三五”規劃中土壤生態環保限制性指標為政策代理變量,通過雙重差分模型研究其對貧困縣農業經濟增長的影響效應。結果表明,實施土壤生態環保政策的貧困縣比未實施該政策的農業增加值有顯著差別,土壤生態環保政策的出臺提升了貧困縣農業增加值,這在一定程度上證實了貧困縣脫貧進程中農業的高質量發展,為后脫貧時代貧困縣生態環境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土壤生態環境安全保障體系與綠色可持續修復產業政策的構建提供參考。
關鍵詞:土壤生態環保政策;貧困縣;農業經濟;增長
中圖分類號:F327? ? ? ?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1-1463(2022)01-0077-04
doi:10.3969/j.issn.1001-1463.2022.01.018
Research on the Impact of Soil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olicy on Agricultural Economic Growth in Poverty-stricken Counties
SUN Lei, QI Huibo, LONG Fei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Zhejiang A & F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 311300, China)
Abstract:Taking the restrictive indicators of soil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 the 13th Five-Year Plan of national and local ecology as the policy agent variable, the impact effect on the agricultural economic growth in poverty-stricken counties was studied by using? the double difference model.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agricultural added value in poverty-stricken counties with soil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olicies compared with those without such policies, and the introduction of soil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olicies improved the agricultural added value of poverty-stricken counties. To some extent, this has confirmed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in the process of poverty alleviation in poverty-stricken counties, and provided empirical evidence for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the economy and society,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oi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safety guarantee system and the green and sustainable restoration industrial policies in the post-poverty alleviation era.
Key words:Soil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olicy;Poverty-stricken county;Agricultural economy;Growth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農業經濟快速增長,尤其是“十三五”期間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6%以上。但在中國農業經濟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土壤生態環境保護形勢日益嚴峻,一方面是土地污染修復仍需大量投入,另一方面則是新的土壤環境污染問題不斷涌現。《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公報》顯示2017年種植業地膜使用量141.93萬t,多年累積殘留量118.48萬t,造成了土壤嚴重污染等一系列農業面源污染問題。為此,“十三五”時期,中國將“綠色”確定為發展理念,農業部門面臨實現農業綠色增長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雙重任務。隨后國務院陸續頒布了《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以及“十三五”生態環保規劃,切實加強土壤污染的防治,并規范引導農業生產行為,促進農業綠色增長。對于我國的貧困縣而言,既要“還舊賬”,還要“種新田”,維護土壤環境平衡和保障人民健康福祉已成為生態扶貧特別是后脫貧時代促進農業經濟可持續增長的關鍵環節。
有效治理地方生態環境問題很大程度上要依靠當前政府相關政策的制定和執行。生態環境問題所具有的負外部性和公共物品屬性決定了土壤生態環保政策工具成為糾正和解決市場失靈的有效手段[1 ]。在我國,命令控制型在環境規制手段中起主導作用,諸如兩控區政策、限行政策等[2 - 4 ],通過限產關停、限制排放總量等方式,達到在一定時期內改善環境質量的目的。而國內外學者對農業發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農業全要素生產率測度及影響因素識別等方面[5 - 7 ],僅有少數文獻從環境政策這一視角出發考察對農業經濟的影響,現有研究結論存在分歧,可能會造成阻礙作用,農戶個體治污成本增加[8 ];或許提高農業經濟,優化農業資源配置[9 ];亦存在非線性效應[10 ]。上述研究為理解土壤生態環保政策和農業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提供了重要幫助,但將國定貧困縣作為樣本研究生態環保政策對農業經濟增長的影響,并關注生態環保政策對農業技術進步進而作用于農業經濟增長的文獻尚不多見。
我們利用生態環境保護“十三五”規劃以及國定貧困縣的社會經濟發展數據,運用計量經濟模型深入剖析土壤生態環保約束性指標對貧困縣農業經濟增長所產生的影響效應,考察土壤生態環保政策是否具有協調生態環境和農業綠色增長的雙重紅利,并對其作用機制進行實證檢驗,這對于評估土壤生態環保政策實施績效、建立相對貧困治理長效機制和推動農業綠色增長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1? ?研究設計
1.1? ?數據來源及說明
主要采用2011 — 2018年《中國縣域統計年鑒》數據,包含433個國定貧困縣的樣本數據(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2018年2月在其官方網站發布的《關于公布全國連片特困地區分縣名單的說明》)。選擇生態環境保護“十三五”規劃出臺時間,即2016年為生態環保政策沖擊的時點,選取政府官網公開的生態環境保護“十三五”規劃的省份,即安徽、河南、黑龍江、吉林、四川、山西等省共177個貧困縣為觀察組,甘肅、湖南、云南、重慶、陜西等?。ㄊ校┕?56個貧困縣為對照組。
土壤生態環保政策變量的選取方面,根據余壯雄等[11 ]的方法,從中央和各省(市)政府官方網站中有關生態環境保護“十三五”規劃的正式文件,定位到描述生態環境保護主要目標的章節,利用不同生態環境領域的主要指標,提取中央和各省份對土壤生態環境保護的約束性指標。其次,將國家和地方“十三五”規劃中的土壤生態環保指標進行整理,構建了中央特有主要環境指標、省級特有主要環境指標以及省級和中央共有主要環境指標。最后,捕捉到本研究的政策指標“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和“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并評估其效應(表1)。
1.2? ?模型設定
利用雙重差分法來實證分析生態環保政策是否促進了農業經濟增長?;鶞驶貧w模型設定如下式:
Yit= β0 + β1treati + β2timet + β3DID + βKControlkit + λt + μi+ εit(1)
其中,Yit為因變量;自變量為DID,可表示為交互項treati×timet,timet表示區分政策時點前后的虛擬變量;treati該縣表示是否有“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和“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兩項政策約束指標,作為土壤生態環保政策的代理變量。Controlit表示控制變量,μi表示地區固定效應,λt表示時間固定效應,εit表示隨機誤差項。
1.3? ?變量說明
選取農業經濟增長為因變量,即農業GDP與農業人口之比,取自然對數后用lnNongye表示。由圖1可知,實施土壤生態環境保護政策的貧困縣和未實施該政策的貧困縣在農業產值平均值方面基本呈現平行趨勢,即在2016年土壤生態環保約束性指標發布前后,受土壤生態環保政策約束的貧困縣農業產值變動與未受土壤生態環保政策約束的貧困縣農業產值變動有明顯差異,初步判斷本研究采用的樣本數據可滿足雙重差分法所要求的平行趨勢假設。
在控制變量的選擇中,固定資產投資率(Investment)為固定資產投資額占GDP的比重;人均金融機構貸款規模(Finance)即各縣人均金融機構貸款余額;教育水平(Education)用中小學在校人數占總人口的比重表示;政府干預程度(Government)為地方財政預算收支之和比GDP;農業機械化(Agri_mac)用農業機械總動力來表示。需要指出的是,年鑒數據存在的缺失值,本研究用線性插值法予以補齊。
2? ?結果與分析
2.1? ?土壤生態環保政策效應
土壤生態環保政策對貧困縣農業經濟增長的雙重差分模型回歸結果見表2,其中列(1)是未加入控制變量的回歸結果,DID的回歸結果為0.078 4(在1%的水平上顯著),說明土壤生態環保政策有效促進了貧困縣農業經濟增長。列(2)是以固定資產投資、人均金融機構貸款的自然對數、教育水平和政府干預程度為控制變量得到的回歸結果,說明實施土壤生態環保政策的貧困縣比未實施土壤生態環保政策的農業經濟增長方面有顯著提升。
2.2? ?穩健性檢驗
采用半徑匹配法對2組樣本進行穩健性檢驗,得到Logit的回歸結果,觀查組處理效應(ATT)的估計值為0.223,t值為9.18,并通過了平衡性檢驗?;诎霃狡ヅ渲蟮男聵颖?,重新估計土壤生態環保政策與貧困縣農業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結果見表3模型(1)。核心解釋變量均在1%的水平上通過了正向顯著性檢驗且系數方向沒有發生變化,說明基本回歸結果是穩健的。為了控制國定貧困縣農業經濟增長的離群值對基本回歸結果的影響,將農業經濟增長最大與最小1%的樣本進行縮尾處理,結果見表3模型(2)。縮尾處理后,核心解釋變量的系數均在1%的置信水平下顯著為正,也驗證了基本回歸結果的穩健性。
3? ?結論與討論
以生態環境保護“十三五”規劃為準,基于433個國定貧困縣面板數據,運用雙重差分模型研究證實了土壤生態環保政策對國定貧困縣農業經濟增長產生的顯著正向影響效應。“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及“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約束的貧困縣比未受以上2項指標約束的貧困縣的農業人口人均農業產值平均高出6.38%。盡管土壤生態環保政策增加了貧困縣產業結構轉型、農業技術創新與土壤污染防治成本,但隨著土壤生態環境約束指標紅利的釋放,貧困縣更多通過生態扶貧探索出綠色農業經濟增長或高質量農業發展的新路徑。在生態文明建設與后脫貧時代,本研究也從側面證實,貧困縣將生態資源優勢轉化為生態價值,實現了農業綠色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共贏。
提升貧困縣居民教育水平和農業機械化水平對當地農業經濟增長均具有積極作用[12 - 13 ]。這意味著對貧困縣持續增加農民教育投入,特別是開展新型農民職業教育,提升貧困縣農機覆蓋面和利用率,不僅可轉化為人力資本和農業生產經營效率,成為農業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同時與土壤環保政策實施效應相輔相成,對鄉村振興與共同富裕的實現起到強根固基之力。
參考文獻:
[1] 王亞飛,廖? ?甍,王亞菲.? 高鐵開通促進了農業全要素生產率增長嗎?——來自長三角地區準自然實驗的經驗證據[J].? 統計研究,2020,37(5):40-53.
[2] 熊? ?波,楊碧云.? 命令控制型生態環保政策改善了中國城市環境質量嗎?——來自“兩控區”政策的“準自然實驗”[J].? 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
19(3):63-74.
[3] 吳明琴,周詩敏,陳家昌.? 環境規制與經濟增長可以雙贏嗎——基于我國“兩控區”的實證研究[J].? 當代經濟科學,2016,38(6):44-54;124.
[4] 曹? ?靜,王? ?鑫,鐘笑寒.? 限行政策是否改善了北京市的空氣質量?[J].? 經濟學(季刊),2014,13(3):1091-1126.
[5] 童? ?健,劉? ?偉,薛? ?景.? 環境規制、要素投入結構與工業行業轉型升級[J].? 經濟研究,2016,51(7):43-57.
[6] 李輝尚,胡晨沛,季? ?勇,等.? 農業勞動力轉移、生產率提升與宏觀經濟增長——基于全球55個經濟體的國際比較[J].? 農業經濟問題,2021(7):117-129.
[7] 易福金,周甜甜,陳曉光.? 氣候變化、農業科研投入與農業全要素生產率[J].? 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21(4):155-167.
[8] 楊芷晴.? 教育如何影響農業綠色生產率——基于我國農村不同教育形式的實證分析[J].? 中國軟科學,2019(8):52-65.
[9] 展進濤,徐鈺嬌.? 環境規制、農業綠色生產率與糧食安全[J].?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9,29(3):167-176.
[10] 馬國群,譚硯文.? 環境規制對農業綠色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研究——基于面板門檻模型的分析[J].? 農業技術經濟,2021(5):77-92.
[11] 余壯雄,陳? ?婕,董潔妙.? 通往低碳經濟之路:產業規劃的視角[J].? 經濟研究,2020,55(5):116-132.
[12] 郭菊紅.? 臨夏州特色農業經濟發展現狀及建議[J].? 甘肅農業科技,2017(8):80-83.
[13] 張邦林.? 甘肅農業經濟發展的思考[J].? 甘肅農業科技,2012(4):3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