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崖
飲茶,是古今文人的必備風雅之事。
茶逾千種,普洱茶、老白茶、茯茶等一般是越陳越香的。這些茶,要么壓成餅,要么壓成磚,經年之后,若要飲用,需以茶刀來拆解。
陳茶似冬眠的草木,茶刀就是掀開它們被角,喊它們起床的人。
茶刀拆解餅茶的時候,有磨刀霍霍向草木的意思,茶刀不需要磨,一般不開刃,刀尖戳到餅茶中,稍事活動,只一掀,再換個位置重做一遍剛才的動作,如是再三,餅茶很快就被拆解開。熟練的手工,順著餅茶壓制的紋理,如庖丁解牛。老茶客拆茶不傷茶,茶很快就松散開來,恢復其壓餅之前的樣子。
拆開的餅茶成塊狀,拆解開的茶,水分更少一些,顯得更加“精干”,干香更足,陳韻更幽。沖泡陳茶需用蓋碗,普洱茶則需要蓋碗搭配濾網,它們都是茶刀的“好同事”。經過一系列工序沖泡出來的茶,散發著甘香、果香和可可香,各茶各不同。
茶刀拆解餅茶,就好比是喚醒餅茶。那些茶刀的材質可骨、可鐵、可竹、可銅、可銀、可金,可能是一根針,一把剪刀,一支釵子……做得很有意趣。比如鶴狀的剪刀,鶴的嘴就是剪刀的刀口。
茶刀到底是誰發明的呢?
翻開陸羽的《茶經》,共十章,依次是: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飲、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圖。顯然,第四章講的就是泡茶的器具。再翻閱第四章,陸羽在這一章節共講述了二十四種茶器:風爐、筥、炭撾、火莢、釜、交床、紙囊、碾、羅合、則、水方、漉水囊、瓢、竹莢、鹺簋、熟盂、碗、畚、扎、滌方、渣方、巾、具列、都籃,唯獨沒有茶刀。仔細一想,這不奇怪。陸羽所在的時期,并沒有普洱餅茶,甚至沒有普洱茶,要茶刀作甚?
據明朝《滇略》記述:“土庶所用,皆普茶也。”足見明朝時才有普洱茶。盡管唐朝有所謂的“團茶”,卻是用碾碎的方式來煮,根本用不到茶刀。陸羽是唐朝人,所以是不可能發明茶刀的。
有人說,茶刀應該是元朝時期出現的。當時的蒙古人喜歡吃肉,吃肉喜歡用剔骨小刀,它應該是茶刀的前身,加之吃肉以后,需要以茶來解,這樣的游牧民族多喜攜帶餅茶,餅茶需要以茶刀來拆解,茶刀應運而生。
其實,我認為茶刀是文人發明的,古代文人裁紙作畫,用的是竹木制的裁紙刀,可不就是茶刀的前身嗎?況且,作畫烹茶是一脈相承的文人雅事。
提及文人,很多文人雅士都喚茶刀為“劈閑刀”,古人掛畫插花烹茶之時,輕刀試茶,滿屋飄香。閑則飲茶,或者理解為:實在閑得無事可做的時候,不妨飲茶,讓口腹之歡帶給我們的生活一些意趣和淺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