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金祥
文化是維系一個民族生存成長的精神紐帶,是助推一個國家繁盛的根本動力,是一個國家在社會進步中磨礪鍛造的精神本質。科學意義上的文化經典,是指文化領域中具有典范性、權威性和主導性的萬世不衰之作,是那些歷經歲月淘洗和歷史篩選,始終處于某一領域某一行業頂端的完美著述。從這個意義上講,閱讀文化經典、揚厲經典文化,是實現中華傳統文化偉大復興的前置條件和邏輯起點。
作為思想、精神和智慧源頭,文化經典為古今中外所眷注、所倡導、所推崇,諸多古圣文宗曾對文化經典做過精彩描述和精辟界定:我國古代文論家劉勰在《文心雕龍·宗經》里寫道:“經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鴻教也。”法國十九世紀文學批評家圣伯夫在《文學肖像》一書中認為:“經典必須能豐富人的頭腦和精神,使人接近道德的真理,其表現形式宏大精美,既獨特又具普遍性,可以為任何時代的人欣賞。”德國當代哲學家伽達默爾在《真理與方法》中主張:“經典超越了時代和趣味之起伏變化,體現出審美經驗的共時性?!庇娙薚.·S.·艾略特指出:“假如我們能找到這樣一個詞,它能最充分地表現我們說的‘經典’的含義,那就是成熟?!钡拇_,成熟、經時、耐久、不朽是文化經典的標配,也是文化經典之所以成為傳世文本的關鍵依據。舉凡文化經典大都以其濃郁的民族特色、深邃的歷史感和鮮明的時代性,遞嬗為民族文化的瑰寶和人類文明的精華,世界文化因文化經典的存在而變得更加豐富多彩、更加璀璨亮麗。作為植根民族文化傳統和反映時代精神的文化經典,其性質、功能和價值與普通文化著述迥然有別,一般情況下呈現三方面特征:一是就本體而言,文化經典既是原創文本與精到闡釋的結合體,又是原創者與闡釋者文本互動的邏輯產物。換言之,文化經典是寫作主體以主流世界觀價值觀為統攝所進行的獨特精神創造,是對一個國家一個地區厚重歷史底蘊的深度抉發,是對一個民族卓異文化風貌的充分展現,是對人類精神境遇一些根本性問題的深刻揭示。二是就存在形態而言,文化經典葆有開放性、多元性和超越性等基本屬性,是大眾話語與個人言說相統一、意識與無意識相融會、理性與感性相貫通的結晶,正是這種開放性、多元性和超越性,賦予文化經典以廣泛影響力和深遠生命力,使其成為耀眼的精神標識和恒久的文化徽標,存留并銘刻在人們記憶內里和靈魂深處。三是就價值定位而言,文化經典是一個民族思維思想、價值理念、語言文字和審美取向的集中體現,是一個國家精神文化的主要表征,其思想意蘊和美學意義遠遠超出個體認知,隨著時間推移逐漸上升為一個民族甚至整個人類的共同精神財富,也就是說文化經典包含著一個民族世代相傳的價值追求和精神理念,不僅能夠為人類提供直接的思想啟悟和審美經驗,而且可以引導人們抵達包含思想啟悟和審美經驗在內的精神腹地。我國唐代大詩人李白在詩中曾寫道“干戈不動遠人服,一紙賢于百萬師”,這是對文化經典價值的形象描摹和生動狀繪。文化發生學原理表明,文化經典的題旨內蘊盡管體現為非物質性、非形態化,但其潛移默化的作用和潤物無聲的功能,的確是一般文化著述無可比擬和難以取代的。在“快餐文化”盛行和“屏閱讀”風靡的當下,有識之士呼喚和期許閱讀文化經典思潮的回歸與激蕩。文化經典回歸和再現的主要價值表現在:
第一,閱讀文化經典有助于提升國民人文素養。腹有詩書氣自華。人文素養是指人們通過研讀文化知識將其內化為人的一種高雅氣質和審美修養,它是一種發軔于文化自覺意識的思想品質和思維方式,如審美情趣、思路視野、思想觀念等。作為社會的主體與核心,人是文化的承載者和文明的創造者,人的素養直接決定著文化的興盛和文明的昌達。而文化經典是民族前行的情感記錄,是歷史演繹的文化坐標,是社會發展的智能刻度,不僅蘊含著先哲的聰慧與睿智,而且閃爍著理性的輝焯與光芒;不僅有助于人們“啟智”“正德”,而且有助于人們“修身”“雅行”,可以說文化經典是人文素養的酵母和溫床,閱讀文化經典是提升國民人文素養的不二選擇。社會成員只有珍視、研習和探究文化經典,系統掌握和準確把握文化經典的思想主旨、基本要義、文本風格、作者經歷、成書背景和表達方式,做到執本而不走形、釋義而不逾距,最大限度地從文化經典中攝取精神養分和吸收美學能量,以文化經典悟腦啟智,用文化經典潤心悅神,唯其如此,才能以文化經典滋養社會,才能以文化經典促動國民實現自由全面的發展。
第二,閱讀文化經典有助于傳承人類文明。沒有文化經典的民族是虛空的,遺忘文化經典的國度是荒蕪的。人類文明之所以能夠傳承延續、流布至今,不僅因為文明本身呈具內在的民族性、包容性、接續性等基本特性,而且還由于文明具有獨特的演進規律、更替邏輯和承襲途徑。作為文化之母和文明之基的文化經典,大都是集中反映某一時代或某一時段歷史人文風貌和審美氣象的優秀典籍,大都是闡釋歷史法則、涵寓生活本質、描摹時代風貌、表現人情事理的經世之作,可以說文化經典是民族之“根”、國家之“魂”、歷史之“神”、時代之“韻”的重要載體,是最具典型性、代表性、持久性和超時空性的文化介質,是承載和傳遞人類文明的主要路徑。所以,閱讀文化經典就是對一個國家文化筋絡的疏通和對一個民族文化血脈的接續,就是對人類社會文明香火的傳遞和撒播。社會成員只有秉持一種崇尚文化敬畏文明的虔誠心理,積極捍衛文化經典的神圣、高潔和純正,自覺把文化經典視為珍寶奉為圭臬,將對文化經典的理解和對文化使命的踐行有機融合,博稽通考、洞幽燭微、弘理崇義、求訓致用,力求從文化經典中提煉出現代人文精神,形成具有洞察力和穿透力、引導性和啟示性的“原創性”成果,不斷為揚厲優秀傳統文化厚植土壤,逐步為傳承人類社會文明夯實根基。
第三,閱讀文化經典有助于傳統文化守正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遠悠長、博大深湛,是中華民族的血脈和全體中華兒女共有的精神家園。傳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內在要求,也是建設文化強國、增強文化軟實力的重要任務。盡管傳統不是落后、僵化和保守的代名詞,但傳統文化也需要守正創新、與時俱進、行之久遠,即通過不斷拓展內涵與外延,努力激揚傳統文化的蓬勃生命力。文化經典既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基脈、根蒂,也是構成新時代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主要材質,這就意味著只有深研細讀文化經典,才能賦予傳統文化以新的質素、新的維度。換言之,如果疏遠甚至拒斥文化經典,或把文化經典作為只收藏不誦讀的歷史文物,國人的精神界域就會靜默空虛,國人的性情心智就會堵塞淤滯,國人的人文根基就會折斷干枯,久之,傳統文化的特有功效就無法顯現,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獨特價值也難以彰顯。唯有激發社會成員屬意和審讀文化經典,引導他們拒絕和摒棄文化經典“工具理性”的實用功效,堅持讀思并舉、學用結合、以中化外、以技賦體,頤情志于文化經典,漱文化經典以芳潤,著力闡發其思想、延展其義理,才能在固本培元中賦予傳統文化以新變,才能在守正中實現中華文化的創新與蛻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