汲安慶
對李杰老師的《和你一起長大》書稿,我有過誤解。
起初,以為只是一本精選的作家作品集,再配上一些閱讀思考題,變相的應試材料而已。我曾委婉詢問是如何精選這些作品的,李杰老師不無自豪地介紹:“都是我的原創作品!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做一本閱讀與寫作結合,學習趣味激發和語文學養涵育統一,自己喜愛、學生又很迷戀的小書,現在總算是有了一個交代。也很欣慰,每屆學生都很喜歡讀我的文章?!?/p>
這實在是出乎我的意料,一時間驚嘆、感佩、慚愧之情雜陳,更多的是感佩。
為什么這么說呢?下水寫作,葉圣陶先生曾于1961年就在《“教師下水”》一文中專門談過,后繼的學者、名師也時有倡導,但是真正醉心于此且長期堅持的真的極少。葉先生說的教師下水,分讀書下水和寫作下水兩個方面,認為這樣做更容易“收到成效”。下水寫作,他也提到了兩個方面:一是“作跟學生相同的題目”,二是“另外寫些什么”。李杰老師似乎是綜合了兩者——《向陽,向陽》明顯是學習臺灣作家杏林子散文《生命,生命》后的一次下水習作,而更多的作品如《啞巴蜜蜂》《離家出走的小橡皮》《掛六擋,也跑不過童心》等,則屬于自由寫作。光從題目看,便能感受到他寫作的意醉神迷,樂此不疲。
我說的“極少”,指的是俯下身來,心甘情愿地與學生共情、共理、共命運,并忘我地為學生立心、立命、立言,因而永葆了童心、童趣、童真,這樣的下水寫作確實屈指可數。為名利、地位或所謂的話語權而瘋狂寫作者多如牛毛,但已不屬此列。我曾不能免俗地問過李老師:“這些作品在正規刊物上發表過嗎?”李老師略帶愧意地作答:“沒朝這方面想過。只是覺得很好玩,就悶著頭寫開了。”這令我再度感慨萬千,也忽然明白:超越一切自我中心的功利主義考量,心中裝的只是學生的成長以及文字構筑的童心世界的美好,也難怪他能將別人可望而不可即的“嬰兒眼光”“黎明感覺”,一直成功地保持到當下的知天命之年。工作后,本能的安全需求,加上外在的各種功利主義思想的熏染,很多人會不可避免地走向油膩,有些語文老師亦然。將語文學科教得魅力盡失,將自我教得面目可憎的老師,就不僅是油膩,那簡直是油污了。李老師很輕松、自然地規避上述宿命,活出生命的清新、明媚與充盈,這或許是上天對他超凡脫俗的努力最珍貴的褒獎吧!
有童心、童趣、童真的人,生命必然自帶清新、明媚、充盈的氣象,且悄然滲透于字里行間。我之所以對《和你一起長大》有誤解,也正是因為其間作品的精神氣象,著實不像是一位從教了三十多年的“老男人”之作。那獨特的視角,新鮮的體驗,靈動的思考,極富生氣的筆法,繁簡有致的敘述或描摹,更像是出自風發意氣,且對語文教學具有異稟,寫作上又極富才情的年輕教師之手,或是出自對語文教育有獨特情懷,生活極其閑適飄逸,跟小學生又能經常打成一片的幽默風趣的童話作家之手。不是嗎?老掉牙的“星級”評比,在李老師筆下,通過屎殼郎的視角、心理和經歷來敘述,立刻變得妙趣橫生;不學無術、無自知之明和盲目崇拜等陋習,通過一只名叫阿火的蒼蠅的命運演繹,其荒誕感立刻呈幾何級數放大,令人忍俊不禁;冰冷抽象的數字6和9,一到了李老師的筆下,立刻有了個性情趣,而數字規律和人心萬象又能那般天然相融——6和9初次邂逅的場面描寫,還有倒立時被各自母親誤領回家的對話,笑點頻頻,再不喜歡數學的孩子,讀了這樣的故事,相信都會被深深吸引的。李老師怎么可以這么有才有趣呢?這哪里像是出自一線整天疲于奔命的語文教師的手筆呢?
恕我孤陋,也恕我冒犯,一線語文教師長期在名目繁多的會議、活動、填表格、交資料中疲于奔命,在堆積如山的作業、試卷中掙扎,很多人的言語創造靈性早已枯竭,他們的精神形象更像魯迅筆下的中年閏土——臉上雖然刻著許多皺紋,卻全然不動,仿佛石像一般。我在中學執教,擔任過校報主編,當時就已真切感受到很多語文老師的作品,根本無法與一些優秀學生比肩。東北一位女讀者甚至給我寫信坦言:“離開教參,她已經不會教書;離開參考答案,她是絕對不敢輕易講評試卷的?!本裆缫淹V股L,仍在兢兢業業地教書育人,這是怎樣的人生悲哀?李老師童心永駐,精神生命天天在生長,一直呈現出春天般的少年氣象,這又是何等的幸運與榮耀!
葉圣陶先生提到下水寫作的好處是——深知作文的甘苦,無論取材布局、遣詞造句,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而且非常熟練,具有敏感,幾乎不假思索,而自然能左右逢源。這樣的時候,隨時給學生引導一下,指點幾句,全是最有益的啟發、最切用的經驗,學生只要用心領會,努力實踐,作一回作文就有一回的進步。葉先生是下水寫作的行家里手,自覺為兒童立心、立言的典范,他說出這樣的體會自然是極具普遍的啟發性和適用性的。李杰老師的《和你一起長大》,可以說是葉先生下水寫作理論的優秀踐行者,在某些方面甚至還有所超越。
為什么這么說呢?葉先生說的好處,還多停留在寫作技法的點染上。李老師的書中也關注到了此點,主要體現在文后思考題或提示語的啟發上,如將《離家出走的小橡皮》改成《小橡皮旅行記》,作者這樣提示:“可以先預設小橡皮要去哪幾家,每個孩子的特點如何,能發生哪些事,然后再下筆。只要肯動腦,相信你定會成為一個閃亮的‘故事大王’的!”這其實就是運思技法的指導。
但是李老師并未局限于此。他還關注閱讀與寫作興趣的激發——如讓學生欣賞物語并嘗試為鑰匙、掃帚、眼鏡代言,讓學生化身標點總指揮,指揮休假的標點全部上崗;語文學養的積淀——如將熊貓咪咪故事閱讀與《熊貓咪咪》歌曲欣賞結合;言語表現與創造智慧的啟悟——如對《禿筆退休》一文的設問“老師摸摸小林的頭,你覺得這個動作里包含哪些內容呢”,對《蟻象之爭》的設問“從文章的開頭和結尾我們可以看出,觀眾的反應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個變化說明了什么”,乃至言語人格的牧養——讓學生辨析“春輝將到手的冠軍分了一半給別人”是否真傻,讓學生舉一個學習上“舍與得”的例子,還有了解奧林匹克精神等活動設計,均有言語人格的滲透,這就使他的書有機地實現了知、情、意素養涵育的統一,更能顯出語文教育的溫暖與明媚,靈動與充盈,博大與高遠。
梁啟超先生曾將文章分為“規矩之文”和“巧之文”,前者注重文章技法的“共能”訓練,后者則觸及寫作“異能”的表現;陳望道先生在《修辭學發凡》中提出了“消極修辭”和“積極修辭”的概念,前者“求其通”,后者“求其好”;古人更是將文章分為辭章之文、學問之文和道之文,對一味講求文章學、寫作學知識的傳授,寫作技法的訓練,是有所警惕和規避的??上У氖?,當下很多語文老師只注重消極修辭的訓練,規矩之文、辭章之文的寫作,對積極修辭、巧之文或學問之文、道之文早已不知其為世間何物了。但是,在李杰老師的《和你一起長大》一書中,能清晰感受到他多維統一的努力,這是很了不起的,也因此自成高格。我甚至覺得,如果教材編者注意選材視角多元,將反映孩童生活充滿諧趣的作品也選入,那么李杰老師的很多作品,都是可以進入教材的,如《“三星”屎殼郎》《阿火的“火”》《6和9的故事》等。
李杰,我的初中同學,師范“同年”,一個琴棋書畫精、飄然思不群的才子,在別人極不以為然的雕蟲小技中,竟然一浸淫就是三十余年。沒有獲得什么令人羨慕的種種頭銜,也沒有獲得各種花花綠綠的證書,文人們極其崇尚的著作等身之境更是遠未達到——他似乎無意于此,卻贏得了無數少年學子的擁戴,贏得了青春氣息的常在,活出了生命的輕盈、高迥與歡樂,將在教育事業中詩意棲居的夢想輕松化為了現實——這本小書便是有力的見證,所以他的淡泊、淡定、淡雅和詩意,更令我羨慕和敬佩,也對他下一本著作的問世滿懷期待。
不為世俗的榮耀,只為更充分地感受他言語表現與創造的清芬!